巴中川陜革命根據地(巴中川陜革命根據地心得體會)
通江縣城仍保留著紅軍石刻標語。 苗志勇 攝
通江縣城仍保留著紅軍石刻標語。 苗志勇 攝
中新網巴中2月9日電 題:探訪紅軍入川第一城:青山埋骨不埋名 紅色基因長傳承
中新網記者 岳依桐
沿著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內的青石板步梯一路向上,走完全長425米的千秋大道,漢白玉雕刻的牌坊映入眼簾。在其身后,青山松柏間,安葬著25048名紅軍烈士,他們為理想而獻身,至今守望著這片土地。
在中國將迎來建黨100周年之際,記者探訪了紅軍入川第一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回溯川陜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歷史,感受紅色基因在這片土地的長久傳承。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 苗志勇 攝
通江縣位于巴中市東北部,呈“三山夾兩谷”地形,易守難攻。80多年過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仍完好地坐落在通江縣城。
1932年12月18日,紅四方面軍從通江縣兩河口鎮入川,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地。1933年2月,川陜省委正式組建,成立了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宣告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建立。
巴中市委黨史辦公室黨史工作科干部毛智慧介紹,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和紅四方面軍的壯大,沉重打擊了的反動統治,策應了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川西,給中央紅軍提供了大批物資支援。“川陜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從南方長江流域轉移到北方抗日前進陣地的橋梁和中轉基地,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p>
76歲的通江縣瓦室鎮嘯口村村民聶正遠正在為紅軍烈士掃墓。 何浠 攝
“紅軍入川前,當地民眾受軍閥、地主的壓迫剝削,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泵腔劢榻B,紅軍入川后開展土地革命,推動川陜革命根據地工業、交通、貿易、金融等領域迅速發展,宣傳教育、文化衛生、文藝體育事業全面普及?!按兲K區民眾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p>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管理局局長薛元勛介紹,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始建于1934年。2012年4月,陵園完成第三次擴建修繕,散葬在通江縣23個鄉鎮的50處散葬烈士墓遷葬進園。至此,這里成為中國安葬烈士最多、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航拍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內的無名烈士紀念園。 苗志勇 攝
青山埋骨不埋名,雖然陵園中有17225名紅軍烈士未能留下他們的姓名,但民眾仍牢牢記住他們共同的名字——紅四方面軍。
薛元勛說,每年前來緬懷祭奠英烈的民眾超過100萬人次,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更不乏海外華僑華人?!凹t軍烈士從未被遺忘。”
陵園20余公里外的瓦室鎮嘯口村內,川陜省工農總醫院醫治無效犧牲的3000多名戰士長眠于此。村民聶正遠一家已守護他們近九十載。目前,該墓區正在進行修繕,方便民眾前來緬懷祭奠革命先烈。得知這一消息后,76歲的聶正遠尤為開心,從父親聶友奎手中接過重任后,他已義務為埋葬在村內的烈士守陵40年。
“紅軍流血犧牲才換來我們現在幸福美滿的生活,除非走不動路了,我會一直守著他們?!背s草,挖排水溝,驅趕靠近墓區的牲畜,這位老人日復一日重復著上述勞動,“希望有越來越多人能來這里祭拜,希望大家不要忘了這些烈士?!?/p>
通江是一座充滿紅色記憶的城市。在進出縣城主干道旁的山壁上,面積達300平方米的“赤化全川”石刻標語異常醒目。川陜革命根據地約有7000多件石刻標語,由于自然破壞和人為損毀,如今保存下來的不足2000件。部分石刻標語在位于巴中市巴州區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展出。
“石刻標語是紅軍宣傳的重要方式,旨在從思想上解放民眾、喚醒民眾,鼓勵他們投身革命?!贝兏锩鶕夭┪镳^文博副研究員王璟以一幅刻有“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教育上與男子一律平等”字樣的石刻標語為例介紹道,這幅標語鼓勵了不少婦女投身革命,貢獻力量。
航拍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苗志勇 攝
正對著“赤化全川”石刻標語的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館內展出了紅軍使用過的武器、穿戴過的裝備等。館內的留言簿上,不少游客用文字表達參觀后的感觸:“沒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這盛世如您所愿。”
閑暇時,今年59歲的通江縣實驗小學教師任山總愛到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走一走、看一看。“父親總是告訴我,要對黨和國家有堅定的信念,在任何事和困難面前要有充足的勇氣?!弊鳛榧t軍后人,任山希望后代銘記、弘揚紅軍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做懂感恩、有擔當、敢奮斗的人。
近年來,通江縣乃至巴中市持續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活動,成效顯著。薛元勛告訴記者,講好革命先烈的故事,是為了傳遞一種理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傳承紅軍精神,擔當時代責任?!?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