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圖孝歌、上八仙唱詞
唱
非
遺
安順
書
提到“說唱”
現在可是火得不得了~
獨特的節奏、押韻的歌詞
不知道小伙伴喜歡聽哪位rapper呢?
其實
咱們安順人也有著自己的“說唱”哦
其歷史悠久
和流行說唱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今天
就一起來“擺一擺”
安順唱書那些事兒~
簡介 ?
安順唱書是一門古老的民間說唱,是安順屯堡村寨里的一項傳統曲藝,曾經是寨子里廣為流行的文娛活動。唱書作為屯堡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相比地戲、儺雕而言,它卻鮮為人知。
2007年5月安順唱書被公布為第二批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01
寓教于樂的起源
明清時期,朝廷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修路、興學、開科舉,推動了這些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屯軍政策不僅帶來先進的農桑技術,也將漢文化逐漸滲透到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于是當時廣為流傳的講唱文學也注入了屯堡村寨,唱本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受講唱文學的啟發,本地的私塾先生收集民間故事編寫唱本為學生說唱,這是最早的唱書。
到清朝光緒年間,經過江南水鄉文化和安順山地文化的融合(洪武二十一年第二次征南后,又從江南各省大量移民來黔“填南”),到清朝光緒年間,唱書趨于完善定型,成為屯堡村民勞作之余娛樂的一種生活方式傳承下來。
02
“一人多角”的唱書
安順唱書的說唱,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者手持唱本,不用任何樂器伴奏,表演不搭戲臺,一張小桌即可,由“一人飾多角”的方法講唱,腔隨劇情走,說唱結合,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
,時長00:43
相比起同類型的民間山歌的唱而不白、“貴州方言”白而不唱,安順唱書既唱又白,富有感染力,很容易被聽眾接受和喜愛。一般在農閑時,尤其是正月、七月的夜晚,大家就會聚集在村中寬敞的場地,圍坐在一起,聽著唱書自娛消遣。
唱書內容注重宣傳忠、孝、禮、義、仁,提倡與人為善、德福一致,唱詞用七字句和十字句排韻,段落之間采用五字句純正方言道白,唱腔音樂用本地民間小調搭建框架。
03
題材多樣的唱本
大部分唱本是把流傳較廣的民間故事和歷史故事作為編寫素材,也有些是根據古典小說的章節進行編纂和對一些戲曲腳本改編移植而成,過去的屯堡村寨幾乎都有唱書,如今,許多唱本只有少數收藏家還存有。
上圖為西廂記唱本部分內容(安順黃鯤 攝)
01
取材于民間傳說故事的有:
《西廂記》、《蟒蛇記》、《張四姐大鬧東京》、《雙上墳》、《五美圖》、《八仙圖》、《孟姜女哭長城》等。
02
取材于歷史故事的有:
《金鈴記》、《彩樓記》、《四下河南》、《白鶴傳》、《洛陽斬單》、《秦瓊哭尸》、等。
03
取材于古典小說的有:
《關云長單刀赴會》、《呂布戲貂蟬》、《劉備過江招親》、《劉備哭桃》、《華容道》、《關羽》、《武松》、等。
04
根據戲曲腳本移植改編的有:
《水打蘭橋》、《大孝記》(又名《天仙配》)、《西廂記》、《柳蔭記》、《寶蓮燈》、《白蛇傳》、等。
明代至今,安順唱書一直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至今,受現代文明的強烈沖擊,安順唱書出現后繼乏人的弱勢境地。近年來,隨著屯堡文化的深入研究,安順唱書開始日益受到關注,許多愛好者和唱書人依舊在為了這一古老藝術的傳承而堅守著……
聲明
資料丨《綿綿無盡的記憶》
圖片丨網絡&安順黃鯤
視頻丨搜狐《遠去的記憶——唱書人》
排版、編輯、整理丨@十月笙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