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美術館鎮館之寶-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名畫有哪些
近幾年,文化類綜藝節目可以說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如《國家寶藏》一類節目也推動了國內的文博熱
博物館成為了很多人旅游的打卡之地
每個博物館都會評選出
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最高的展品作為鎮館之寶
而鎮館之寶
往往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
東盟國家
民族、宗教文化類型豐富
在各國的博物館里也都有著各自的鎮館之寶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看看
那些東南亞專屬風情的鎮館之寶吧!
文萊王室博物館前身為文萊王室禮儀陳列館(Royal Regalia),坐落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的中心蘇丹街,是一座具有濃郁風格的雙層白色建筑,其前身為丘吉爾紀念館。1992年4月,為慶?,F任蘇丹博爾基亞登基25周年,將紀念館改建為王室禮儀陳列館,旨在讓臣民了解王室禮儀的莊嚴和神圣。
王室禮儀陳列館的中央大廳籠罩在狀如王冠的穹隆屋頂下,這一設計蘊涵了蘇丹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征意義。大廳內陳列著蘇丹1968年登基大典中的各種御用品,其中最顯眼的莫過于蘇丹登基時乘坐游街的龍輦。
文萊蘇丹登基時乘坐游街的龍輦
龍輦全長10多米,通體黑底金飾,沉穩而不失華貴。車頭為魚鱗和卷云狀裝飾,主車體由7個等分方格和1個大方格及御座組成,方格上布滿了跳躍活潑的卷草紋,御座周邊則用谷穗、花朵和王室徽章裝飾。龍輦兩側有車輪,游行時前有侍衛以紅繩引持緩緩開道,車體后的左右扶手則是侍衛掌握平衡所用。
值得一提的是,該龍輦的仿真品于2005年在中國南寧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被文萊政府當作賀禮贈予博覽會組委會,成為中、文友誼的象征。
柬埔寨國家博物館建于1917~1920年,緊挨著金邊皇宮北側。整體建筑采用人字屋頂和雕花門、高棉古寺廟建筑樣式,融高棉傳統建筑與法國藝術風格為一體。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四周有著碧綠的荷花池,嫣然一座美麗的小行宮。
展廳陳列著吳哥各個時期的石器、青銅器、佛像。大大小小的佛像,來自柬埔寨各大寺廟。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不少吳哥真跡,譬如吳哥城南門橋上攪動乳海的神魔頭像,國王阇耶跋摩的坐像。此外,還有不少木質雕品,包括神像、雕刻壁畫、箱子等藝術品。
柬埔寨側臥毗濕奴青銅鑄像
毗濕奴即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也是“維護”之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
這座半躺的青銅毗濕奴,是11世紀的巴普昂寺風格作品,雖然只是殘件,但其微笑的臉龐卻能讓人輕松想象他高達6米的體格。這座東南亞的最大青銅雕像,刻畫的是毗濕奴正在大海上漂浮期間沉睡(cosmic sleep)。因為可以令雕像的眼神和表情更加生動,寶石鑲嵌在11世紀的東南亞十分流行。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眉毛和胡子的位置留下了明顯的凹槽,足以讓人想象他的眉毛、眼睛和胡子鑲嵌了各種珍寶的華麗模樣。
十九世紀的東南亞迎來現代藝術的曙光,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和西屬菲律賓群島,分別出現了兩位藝術先行者,帶來兩次藝術風潮。兩個群島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沒有腹地、四面環海,分屬荷蘭和西班牙,兩次藝術風潮也相差近半個世紀。
荷屬東印度的拉登·薩利赫,為十九世紀中期的東南亞帶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風格。十九世紀末的空白則由西屬菲律賓的胡安·盧納填充,他用世紀末的拉斐爾前派、唯美主義、印象派和新藝術風格,勾勒出東南亞的燦爛畫卷。拉登·薩利赫的時代,是大革命后向資本主義邁進的階段,而胡安·盧納則身處的夾縫間。
胡安·盧納的《羅馬斗獸場的地下室》
他的《羅馬斗獸場的地下室》于1881年在西班牙國家美術展上獲得一等獎,成為藝術家最著名的作品,將他送上菲律賓國民英雄畫家的位置,如今這幅畫作擺在菲律賓國家博物館最顯眼的展廳成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般若佛母是般若波羅蜜多佛母的簡稱,梵文名PrajnaParamita,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化身。般若意為智慧,而智慧就語同諸佛與菩薩的母親,通過智慧就可到達涅槃的彼岸。在這里,菩薩結跏趺坐在一個雙蓮花座上,呈金剛座(vajrasana)姿勢。在佛母的左側蓮花之上放置一本講述空性智慧的《般若經》。
印尼般若佛母石雕
此石雕坐像是1803年在印尼東爪哇Singasari寺廟被發現。13世紀出世,像高126cm,現為印尼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老撾國家博物館是老撾國內的十個博物館中最大的館。它的前身是“老撾前皇宮博物館”,館內現有約12000件老撾的重要文物?,F在里面展出了很多瀾滄王國的遺跡及國家級的珍貴文物。其中,最珍貴當屬老撾國寶勃拉邦金佛。
這尊勃拉邦金佛高83厘米,重54千克,是高棉王國送給瀾滄開國國王法昂的禮物,而它的名字是“勃拉邦”,瑯勃拉邦也是由此得名。
老撾國寶勃拉邦金佛
馬來西亞建立博物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83年英國殖民時期,當時英國依次在馬來亞地區建立霹靂州博物館(1883年)、砂拉越博物館(1888年)與雪蘭莪博物館(1906年)。
1910年,霹靂州博物館與雪蘭莪博物館合并作為國家博物館,由馬來聯邦博物館部管轄。二戰末期,雪蘭莪博物館在轟炸中被毀,大部分館藏亦受損嚴重。1959年,在馬來亞聯合邦成立兩年后聯邦政府宣布將在雪蘭莪博物館遺址上建立一座新的國家博物館。
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
博物館的展品中有16世紀在柔佛拉瑪地方發掘出的中國瓷器和15世紀專門為教徒制作的明瓷,有馬來西亞皮影戲與各國皮影戲的資料,有敘述明代航海家鄭和訪問馬六甲的文獻復制品。露天展區內還有舊式火車頭、老爺車和仿古馬來宮殿等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前有一幅馬來西亞國家歷史沿革圖的壁畫,圖中央上端有1409的標志,以及帶有“鄭”字旗的寶船,充分肯定了鄭和1409年的到訪在馬來西亞國家歷史上的重大意義。
馬來西亞國家歷史沿革圖的壁畫
惟妙惟肖中國龍鄭和在馬來西亞的歷史記載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僅華人熱愛鄭和,馬來族和其他民族都很熱愛和尊敬鄭和。這在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里有生動的記述。
緬甸國家博物館占地2萬平方米,由3棟相連通的5層樓建筑組成,博物館目前收藏超過4000件文物,分布在館內14個常設展廳,其中6個展廳介紹緬甸文化,8個展廳呈現緬甸的歷史與發展。
在王座展廳里,展示緬甸目前唯一留存的獅子王座(Lion Throne),獅子王座是緬甸君王的御座,最初共有9件,使用木材制作后鍍金完成。其中8件王座在二戰中被燒毀,僅存的一件曾在1902年由英國人贈予印度,直至1948年緬甸獨立后被歸還。
緬甸獅子王座
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建于1887年,是新加坡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這里有大量本地的動植物標本,慕名到博物院去的外國科學家絡繹不絕。1972年以前,人們踏進國家博物院,抬頭便可看到猴子、鹿、犀牛、野熊、老虎、黑豹、大象、鳥類、魚類和蝴蝶等動物的骨骼或標本。
新加坡博物館內容豐富,歷史悠久,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但是,你能想到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居然是一個石碑嗎?
新加坡古石
新加坡古石,是指一塊原本立在新加坡河河口的砂巖石板,古石上有未被破譯的銘文。這塊石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新加坡當地有一個傳說:從小住在新加坡河岸的Badang常常在河邊捕魚,某天,他突然發現自己辛苦捕來的魚都被妖怪吃了,這只妖怪為了賠罪,賦予他超強神力。就因為這股怪力,讓Badang成為了宮廷武士,享譽帝國。據說,在一場比試中,Badang毫不費力地將一塊巨石扔進海里,最后落到了新加坡河口附近。后人發現了這塊巨石,猜測就是Badang所丟。不過,之后新加坡為了拓寬河道,而將它炸毀,只留下了一塊殘片。這塊碎石就成了新加坡古石。
泰國曼谷國立博物館是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它里面收藏的不止是文物,還有建筑,包括了18世紀的皇宮,與完整的傳統泰國建筑、宅邸。曼谷國家博物館前身開始于1874年的拉瑪五世時代,他開創了第一座博物館,展示拉瑪四世的文物,與其它皇宮內的收藏,隨后,將博物館轉移至公主宮殿前,并名為Wang Na,到了1926年才成為今天我們所見的國立博物館,除了泰國傳統文物外,在1993年開始收藏現代藝術品。
曼谷國家博物館收藏了泰國各個時期的雕刻和古典藝術品,遠至于石器時代,近至當代的曼谷王朝時期,各種文獻、民間器具、古佛像、國王御用武器、船和各種用品,無不齊備。包括木偶和皮影戲用具、古代武器及由古至今的工藝品。
泰國帕辛佛像
曼谷國家博物館內的鎮館之寶是一尊青銅鍍金禪定佛像,釋迦牟尼坐于蓮座之上,面部飽滿,下巴圓潤,一對彎月眉,眼睛微閉,鼻梁挺拔。頭頂布滿螺發,高高的頂髻上有一座傘蓋。他釋迦牟尼身披薄衣,坦露右肩。這是泰國最精美、最重要的佛像之一。每逢泰歷新年,都會被運送至皇家田廣場,接受民眾朝拜。
近年來,越南越來越重視國家文物保護,并在2012年將許多珍貴文物定為首批越南國寶,其中越南最大的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就有18件館藏成為首批的越南國寶。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館藏的國寶東山文化銅鼓。東山文化被越南人視為國家文化的起源,銅鼓就是其中代表之一,東山文化最早為公元前五世紀到一世紀(其中有一段時間為南越國時期),距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
越南東山文化銅鼓
這些東盟國家的博物館鎮館之寶,每一個都展現出了各國的歷史文化與信仰。
以“博物館文物‘活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17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將于6月1日至3日在廣西北海舉辦。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更多關于中國和東盟國家博物館的內容,包括科技創新與文物的“活化”、數字化發展與博物館的未來等。
據了解,本屆論壇旨在交流推廣中國和東盟各國博物館管理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探討數字化時代博物館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新趨勢,展望中國與東盟各國開展博物館文物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合作的愿景,助推中國與東盟各國文化創意產業共同繁榮,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編輯:譚茜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