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臥龍水庫簡介、龍山臥龍水庫可以釣魚嗎
原創 梁厚能 梁厚能文翰 2022-12-28 09:19
收錄于合集#故鄉走筆14個
——大梁故事會之三
46年前,臥龍水庫工地上的
萬人年夜飯
梁厚能
最近,縣里準備編寫《故事里的龍山》一書,應約寫一篇關于臥龍水庫建設的故事。為此,在國慶節后的一個午后,我特地在州人大機關家屬樓拜訪了州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時任工程副總指揮符光安同志。現年八十八歲高齡的符老,打開塵封久遠的記憶,動情地給我講述了那段發生在四十六年前的激情往事。
現年88歲高齡的符光安同志在宿舍欣然接受筆者采訪。作者攝
臥龍水庫,是龍山縣有史以來,蓄水量最大、灌溉面積最寬的一座中型水庫,也是湘西州內實際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修建以來,為龍山縣灌溉、防洪、城鎮供水發揮了重要作用。臥龍水庫的建設,是當年龍山縣委高瞻遠矚、英明決策,全縣上下通力協作,五萬民工艱苦奮斗、戰天斗地的結果。
城郊區地勢平坦,是龍山的糧食主產區,人口十多萬,耕地面積十四萬多畝,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糧食產量占全縣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但由于沒有水利設施,一遇天旱,糧食產量就嚴重減產。1973年3月,林寶珍接替蓋紹春擔任龍山縣委書記,他在抓賈壩水庫配套工程過程中,萌生修一座比賈壩水庫更大的水利工程。
為此,他徒步到縣內各公社調研。還曾去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大安鄉黃蓮坪作過調研,擬修一座頂天水庫。經過綜合考慮后,縣委最后研究決定,將水庫地址選定在黃蓮坪下的石牌公社的團堡、臥龍兩大隊境內,就叫臥龍水庫。
這樣以解決城郊地區的干旱問題。縣里這一想法上報,得到省州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水利部門的大力支持,這事就這樣定下來了。經過技術人員周密勘測、精心設計,1975年春,方案上報省州得到正式批復,并撥款三百萬元。
時任縣委書記林寶珍(前一)與數萬民工戰斗在工地上。資料圖片
1975年7月26日,縣委下發68號文件《關于修建臥龍水庫的決定》,提出“四級書記齊上陣、千名干部上工地、三萬民兵戰臥龍,一年建成大壩,三年配套受益”的口號。
成立以時任縣委書記林寶珍為指揮長,縣委副書記符光安為副指揮長,以陳元坤、朱光庭為前線指揮的領導機構,以城郊區為主,全縣調兵,全縣組織十五個民兵團(城郊區十個公社,以公社組織民兵團,面上五個區以區組織民兵團),區武裝部長為團長,區副書記為政委,下設營、連組織,配有營、連長政治指導員負責組織指揮。
1975年5月開工,先動員二百余戶村民搬遷。8月份城郊區先上兩百民工,為大兵團作戰作好先期準備工作,9月達到一萬人。10月1日全面上馬,最高峰民工達到五萬余人,一場改天換地、千軍萬馬戰臥龍的戰斗拉開序幕。頓時,工地上,人山人海,勞動號子響徹云霄,數十面戰旗迎風招展。
這么大的工程、這么多的人馬,必須科學有效指揮。指揮部建立嚴格的規章制度。將任務到團、營、連,一日三班倒,輪流作業,以班驗收,每日結賬,做到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甚達到有組織、有紀律、有序工作的目的。
同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利用工地高音廣播的作用,隨時廣播好人好事,宣傳團結戰斗的氛圍和先進典型,辦好“臥龍戰報”,介紹工地戰況,傳送各種信息,表彰先進集體和個人事跡。
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陳庭茂攝。
四級書記齊上陣,千名干部上工地,對修臥龍大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干部到工地后,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縣、區、社干部同廣大民工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分彼此,都是普通一員。哪里有民兵戰斗、哪里就有干部,都是戰斗員、勞動者。干部的表率,就是無聲的命令,對推動工程順利完成起到保證作用。
農歷臘月下旬,快要過年了,很多民工想回家過年,于是工地上出現人心浮動。為防止松懈情緒出現,符光安電話里給林書記提了兩條建議:
一是各區社組織慰問團赴工地慰問:二是縣直機關干部不放假,上工地與民工一起戰斗。
建議得到采納。此后,各區、公社書記親自帶上過年物質(豬肉、米酒、粉條、海帶、糯米等)和慰問信,赴工地慰問;臘月二十七日,身患重感冒的縣委書記林寶珍帶領縣級領導和四百名縣直機關干部,冒著大雪,身背背包,肩扛工具,浩浩蕩蕩上工地,與民工們一起戰斗,領導們的身先士卒,從而穩定了軍心。部分想溜號的民工,一看這陣仗,紛紛返回工地,繼續投入戰斗。
臘月二十九中午,指揮部在工地召開萬人大會,·副指揮長符光安通過高音喇叭當場宣布:
“大年三十不打夜工,下午三點放工,大家一起過一個鬧熱年!”
話音剛落,頓時,工地上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就這樣,數萬民工、一千多名干部在工地上同吃年夜飯,熱熱鬧鬧地過了一個革命化春節。
大年初一,上午十點鐘,大家在新年的祝福聲中,又準時出工,冒雪接著干,于是,新年的工地上,勞動的歡呼聲響徹云霄。
深山筑壩如漲潮,
壩隨紅日漸漸高。
萬眾一心,齊心協力,苦戰一年,1976年4月,高44米,頂長238米,總方量75萬方的石壩屹立在臥龍溝上,實現了發春水前完成水庫大壩的目標。大隊人馬下馬。
次月,留下一支八千人的常年施工隊,開始渠系配套工程建設,完成十余公里長的總干渠和十余公里長的南干渠工程,1978年全面竣工收益。
臥龍水庫,積雨面積二十點四五平方公里,設計庫容1600萬方,有效庫容1400萬方,灌溉面積34000多畝。
二十多年后,已調離龍山多年的工程總指揮林寶珍同志,為此專門寫了一篇回憶文章,他在文章中總結出了三點體會:
臥龍水庫大壩遠眺。 視頻截圖
一是全縣各級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工程大上馬后,民工都是各區社主要負責人帶隊,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就是在春節期間,也一道戰斗在工地上。
如召市民兵團團長陳善元,身先士卒,早上出工前,收工在后,群眾稱他為前后團長;三元民兵團政委馬紹述,堅持天天上工地參加勞動,民兵們三班倒,而他班班到,深受廣大民兵們的愛戴和擁護。巖沖公社黨委副書記向官文,身大力不虧,挑土每擔均在150斤以上,肩磨破了皮,堅持天天上工地。干部的表率,就是無聲的命令。
二是廣大民工不怕苦、不怕累的戰斗精神。開展三查四比流動紅旗競賽活動。即查出勤、查工效、查紀律,比進度快慢、比質量好壞、比施工安全、比團結友愛,使勞動熱情一浪高過一浪。開始樹立了洛塔民兵營典型,全營四百多民兵,人人是猛將,是有名的扎籠營。運土時其他人用撮箕挑每擔120斤左右,他們用扎籠背,均在160斤以上。
藍天白云下的臥龍水庫美景。曾祥輝攝
楠竹大隊民兵營長彭樹南,背土磨破了皮,用鹽水洗下傷口,繼續再干,實在不行了,背上墊上草把,仍不下火線。滿湖民兵連長向祖良,個子大,身體好,眾稱大力士,每次背上在200斤以上。由于該營團結戰斗,任務完成快,質量好,指揮部及時總結典型,樹立榜樣,號召一發出,工地上出現了你追我趕的競賽熱潮。苗市民兵營發出挑戰:
“你有你的彭樹南,
我有我的鐵姑娘,
誰是英雄好漢,
紅旗榜上見”。
他們組織全營民兵學習尚順秀。尚順秀是大隊婦女干部,個子矮,但干勁大,干活能拼命,大家稱她為鐵姑娘。她每天超任務,苗市民兵營出現“學習尚順秀、人人超任務"的勞動熱情不斷涌現。整個工地上人山人海,繁忙有序,場面壯大,氣勢磅礴,紅旗飄揚,忙個不停,勞動競賽達到高潮。
臥龍水庫鳥瞰圖。網絡圖片
指揮部適時召開總結表彰競大會。授予洗車民兵團為“硬骨頭團”,洛塔民兵營為“英雄營”,彭樹南、尚順秀等為先進個人。
三是高度的共產主義風格使人難忘。上馬時,民工們都知道,該工程真正受益的是民安鎮和城郊區的幾個公社。就是城郊各公社,也只是部分受益。而召市、洗車、水田、紅巖、里耶等五個區的所屬公社沒有一點受益了。但這些公社民工在縣里的統一號令下,自帶工具、糧食、蔬菜,沒有一分錢補助,毫無怨言地戰斗在工地上。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就不可能建成該水利工程。
(注:本文素材來源于對當事人采訪和查閱有關文史資料。)
梁厚能:湘西龍山人,苗族,六十年代出生,在職研究生文化,現供職于湘西自治州某國家機關。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湘西州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吉首大學客座教授。作品散見于《》《光明日報》《農民日報》《中國民族報》《中國社會報》《湖南文學》《湖南日報》《西部散文選刊》等30余家報刊。曾獲全國征文二等獎、湘西州“五個一工程”獎,著有《書法湘西》《那年那月》《一方水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