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充電樁充電多少錢一度電(汽車充電樁充電多少錢一度電啊)
一直以來,新能源汽車留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充電省錢、科技感十足”,但當車主經歷過各種場景后,詳細算算賬,才發現優勢在有的痛點面前可有可無,奉勸想入手新能源車的人,一定要結合自己的用車場景,以免買了又后悔。
我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新能源車主,這10多年以來,一路看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記得2014年,那時候市面上很難看到新能源汽車,即便是首批進入國內的特斯拉也只銷售了15輛,還都是藍牌車。
進入2019年,純電動汽車續航有了較大提升,很多車型續航超過400公里,年底,特斯拉model3開始國產化,這時候國產新能源車企倍感壓力,慢慢從補貼的“溫床”上走了出來,全力研發三電技術。
此后,新能源汽車續航突破600千米、700千米,直到現在突破1000公里,充電時間也從最開始的十幾個小時提升到現在的半小時快充,不得不承認,新能源汽車的科技速度是燃油車遠遠比不了的。
但是,就目前階段,三電核心技術、充電基礎配套設施等方面還面臨很多痛點,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入手新能源汽車的原因之一。
由于動力電池自身材料屬性的因素,受低溫、高溫影響較大,尤其到了冬季,氣溫到了零下時,此時跑高速,開空調,原本CLTC續航500公里的車型,實際只能跑300公里左右,相當于實際續航要打6折,有時候保守一點,只能按一半實際續航來計劃路程。
這個國慶長假,發現高速路上新能源車比往年多了很多,有車友吐槽,服務區充電站排起了長隊,6個充電樁,有兩個還是壞的,卻有10多輛新能源車在等等待充電。
一輛車平均充電1小時,等排到自己差不多都要3個多小時,加上充電1小時,以往開燃油車只需3個小時的路程,開純電動車足足花了7、8個小時,費時、費心。
其實排隊充電都是小事,遇到高速堵車,萬一錯過高速出口或者服務區,很大概率就會拋錨,當剩余續航不足50公里時,每隔幾分鐘,行駛幾百米就要瞟一眼儀表盤,電量不足20%,這時候開始“焦躁不安”,或許這就是續航焦慮吧。
有時候想想,花十幾萬、二十多萬買一輛家用車,每年只有逢年過節才跑長途高速,恰恰是最頭疼的時候,經歷一次節假日,都不敢跑高速了,突然覺得還不如10多萬的燃油車省心、省事。
當初賣掉燃油車換成純電動車,就是覺得1公里電費還不到1毛錢,當自己開了純電動車之后才發現,如果沒有私人充電樁,那只能使用外面的充電樁,跑到離家幾公里的地方充電,來回跑,費時、費心,是一件很煩心的事。
以前快充平均一度電在1-2元左右,今年很多充電樁開始漲價,有的漲到了2塊多,這個假期,有車友吐槽,高速服務區充電樁1度電要2.98元,這樣算下來,新能源車“省錢”的時代可能不現實了。
簡單來算一算:
以續航500公里的車型為例,電池容量算60度,百公里耗電算17度,充滿一次電大概花費180元左右,相當于百公里花費約50元,1公里就是5毛錢。看到這樣的用車費用,與卡羅拉、朗逸這些家用車的差距已經非常小了。
一位運營充電樁的朋友這樣說:建設充電站的成本并不低,主要依靠服務費和電費差價盈利,一般1度電的服務費在0.4-0.8元,每度電費用在0.4-0.8元,以一個120KW的雙槍充電樁為例,一個月毛利大概在1萬左右。
單個建設成本大概在4-5萬,加上場地費、管理運營等成本,實際算下來,一個樁也就只有幾千的利潤,建10個充電樁,回本可能要1-2年,還不算其他不確定的因素。
這幾年充電樁競爭很大,有的充電樁漲價也不足為奇,如果以后公用充電樁也漲到2元一度電,那與小排量的燃油車的用車成本差距越來越小,如果漲到3元一度電,那成本與油車就差不多了。
這僅僅只是充電的成本,實際上,新能源車新車溢價比同級油車高,同款車型,新能源車至少貴2萬以上,幾年后二手車保值率降幅很快,至少少賣2-3萬以上,每年車險貴1000+,還不算后續維修、電池等不確定的因素。
這樣算下來,新能源汽車的綜合用車成本還可能比燃油車高,這或許就是老司機常說的“省油不省錢”。
當然了,如果使用家用充電樁或者慢充樁,不使用公用充電樁,或者說公用充電樁電價還保持在2元以內,那新能源車還是劃算。
拋開用車成本、續航、充電、安全等因素,新能源汽車在動力性能、舒適性、外觀、內飾、功能配置、科技智能化、綠牌等方面都比同級燃油車有優勢,至于該怎么選,還要根據自己用車場景、個人喜好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