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孜珠寺旅游
天空之城的傳說聽聞不如親見。
孜珠寺位于瓊布丁青孜珠山上。“孜珠”意為六座山峰,“瓊布”意為大鵬鳥。
六座山峰,六道眾生,六度萬行,12公里蜿蜒的盤山土路不是一蹴而就,近千米的海拔爬升象征著六道輪回。
傳說大鵬鳥飛落人間在此穿山而過,孜珠山就有了這個天門洞,天門像一面鏡子,照世間照人心。
孜珠寺
孜珠寺
孜珠寺
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多年前,是雍仲苯教最古老的寺廟之一,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贊普倡導,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薩東大師創建并傳承,目前已是第四十三世。
苯教是藏區的原始宗教,在佛教傳入藏地前,苯教掌握西藏的政教大權,后來佛教傳入藏地,吐蕃王朝滅了雍仲苯教的發源地象雄王朝,苯教從此讓位于佛教,并到偏僻地帶隱藏起來。如今昌都地區西北部原三十九族地區是苯教寺廟和教徒最多、影響最大的地區,孜珠寺是其中之一。
孜珠山是苯教四大神山之一。這里異峰突起,怪石嶙峋,經堂和僧舍從高到低鑲嵌在懸崖峭壁上,遠遠望去如一座天空之城。
孜珠寺和我們在藏區看到的寺廟不太一樣,一來它是西藏原始宗教雍仲苯教的寺廟,自帶神秘感,這在驅車上來遠遠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能領略到,其次,它聳立在海拔4800米的孜珠山上,從建筑美學角度來看也很驚艷。
之前查的資料,孜珠寺給我的感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一是海拔高,二是前往孜珠寺的山路難行。
現實是這樣嗎?非也。
網上查的資料介紹孜珠寺海拔達4800米,我站在停車場,用六只腳和指南針現場測都不到4500米。
孜珠山腳下海拔3543米,從山下開車上孜珠寺是12公里,這12公里海拔陡升了850米左右,我的坦克300用時30分鐘。這段山路給我的感覺還是很好開的,雖是非鋪裝硬化路面,但很平整,路邊大多有護欄,路面也夠寬,交會車沒問題,一般車都可通行。
孜珠山之路
孜珠山之路
孜珠山之路
孜珠山之路
孜珠山之路
孜珠山之路
一般來說,孜珠寺景區的玩點有兩個,一個是孜珠寺,一個是天門洞。
孜珠寺有幾個學院,最顯眼最宏大的建筑便是孜珠寺主殿無垢成就大雄寶殿。殿內雕梁畫棟著許多象雄時期的圖案,十二根朱砂大柱從一樓直通三層,另有左旋白法螺、無量光佛、稀世大鈸、握石舍利、自語觀音、生身舍利、天鐵佛像等珍貴文物。不能拍照。
紅色建筑為無垢成就大雄寶殿
天門洞所在位置是孜珠山六峰中的第三峰“見性峰”,看著很高,爬上去并不會太久,從寺院左邊小路上去,沒高反的話15分鐘能到頂。
順著陡峭的石梯爬上去可以看到天門洞,天門洞中有個天門橋,過了天門橋繼續往上再爬一個很陡的石梯就是修行屋,進修行屋后還得再上一個天井,從天井處繼續往上再爬幾米就是天空之廁,只是這修行屋時常關閉,打卡天空之廁需要運氣。
前往天門洞
往右是上修行洞,往左是上天門洞。
天門橋上,樓梯繼續上去是天空之廁,已關閉。
站在天門橋上,風很大。
隔山如隔界,往前看是高山草原,往后看是紅土地,西藏最大的丹霞地貌區,完全不一樣的地質地貌。
滿目山河,天上絕色。
另外還有一條逆時針的轉山道,其實有體力有時間的話可以試一試。
天門橋上視野
天門橋上視野
小貼士:
孜珠山上孜珠寺有旅館。這里白天是茶館餐廳,晚上是可以容納三四十人的大空間住宿,一個床位120元。住在這里的好處是可以輕松地看日落和夜景(有夜景燈),過天可以看日出看信徒轉山轉寺,缺點是海拔太高。
大部分游客是住在30公里開外的丁青縣城,其實在孜珠山腳下有條件很好的住宿點,這里的海拔比丁青縣城低了350米左右。
我在山腳下住一晚,給自己兩次上孜珠寺的機會,一次是當天下午及日落,一次是過天上午順光時。但是很遺憾,因為天氣原因,日落看不到,第二天上去的效果也不如前一天下午。
孜珠山腳下民宿
孜珠山腳下民宿
孜珠山腳下民宿
從玉樹囊謙穿越大峽谷進藏,雖然首要目標是天穹孜珠寺,但還有兩個寺院不得不介紹,一個是昌都市的強巴林寺,一個是類烏齊縣的類烏齊寺查杰瑪大殿。
去昌都市純屬機緣巧合。
原計劃是從尕爾寺穿越到C204去類烏齊,到了C204岔路口才知道這里距離昌都市也就116公里左右。我們選擇了不走回頭路去昌都市看看。
親測,C204岔路口到昌都市中心,蜿蜒山路居多,116公里大概跑了3.5小時。
時間比較緊的朋友,今天可以放棄昌都市直接跑到類烏齊縣,從伊日溫泉到類烏齊縣88公里2個小時左右,中間還可以順道游覽查杰瑪大殿。如果是特種兵體質的朋友,從伊日溫泉直接可以趕到孜珠山腳下,導航給的數據是200公里4.5小時能到。
小貼士:
西藏境內油費比青海境內貴不少。我在玉樹加油 7.68元/升,在昌都加油8.72元/升。據加油站工作人員說,西藏境內的昌都地區和阿里地區油費最貴,那曲地區和拉薩市會便宜些,大概是8.30+元/升。
昌都是西藏自治區所屬的一個地級市,西藏的東大門,也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昌都藏語的意思是水匯合處,扎曲和昂曲在這里相匯為瀾滄江,這就是昌都這一名稱的由來。
昌都市中心海拔3240米,相對來說海拔并不是很高,是進藏前一個休整地。
昌都市不愧是西藏第三大城市。開著車在市區轉了小半圈,所見之處一派繁榮景象。逛了幾個超市和藥店,物資應有盡有,整體物價不便宜,住宿也偏貴。
昌都市街景
昌都卡若區主要有三個看點,一個是城中心的茶馬廣場,一個是扎曲和昂曲兩河交匯處的瀾滄江天津廣場,前者是昌都最繁華的中心區域,住的吃的喝的應有盡有,后者是一個類似于重慶朝天門這樣的廣場,適合觀景休閑。
那天下午我開車過去瀾滄江天津廣場是想去飛無人機的,被告知現在已經不讓飛了。
茶馬廣場
茶馬廣場
昌都最主要的看點是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藏東第一大寺,康區建寺最早規模最大的格魯派寺院,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弟子西繞桑布于公元1437年創建,1444年建成,系歷代帕巴拉活佛轉世主持之寺。寺內主佛為強巴佛(彌勒佛)。第七批國保。
強巴林寺
從市中心的茶馬廣場走過來大概10分鐘。上午有很多當地人在繞寺轉,場面非常熱鬧。大門前是小馬路,兩側是小商鋪,汽車沉悶的響聲和著密集的人流量,感覺有些喧囂了。
一進寺院瞬間安靜下來,一派肅穆的氣氛。我到的這天游人寥寥無幾,來禮佛的倒是不少。
入口處有個強巴林寺平面布置示意圖,游覽順序可以按圖索驥。
強巴林寺平面布置示意圖
嘎登唐青頗章壁畫
五百多年過去了,這里的建筑基本保存完好。現在里面的建筑主要包括有措欽大殿、向巴拉康、吉闊拉康、嘎登唐青頗章(帕巴拉寢宮,有電梯)、印經院等等。當地信徒多集中在措欽大殿,殿內供奉有強巴佛以及各類佛像和高僧塑像,還有壁畫及唐卡畫。據資料介紹,強巴林寺匯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帶最高水平。
整體看起來占地面積相對不是很大,但是建筑很緊湊,如果要一個一個細細看的話需要耗不少時間。許是我到的太遲,大部分是關閉的,碰到的僧人也不多。
在藏區,如果要參觀寺廟,時間上是越早越好。
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
強巴林寺
從昌都到類烏齊(H3800)不到100公里,到孜珠山腳下(H3543)200公里左右,路是修得很好了,珠角拉山也修了隧道。
類烏齊縣最大的看點是位于縣中心大概半小時車程的類烏齊寺查杰瑪大殿,往孜珠寺途中的317國道上還有個卡瑪多塔林可以打卡。
查杰瑪大殿是藏傳佛教達隆噶舉派在藏東的祖寺類烏齊寺的主體建筑。類烏齊寺相傳由達隆噶舉派高僧桑吉翁于1276年創建,歷史上常住僧侶最多達二千五百多人。查杰瑪大殿由桑吉翁于1285年奠基修建,在1328才年竣工,分為花殿、紅殿和白殿,共三層,殿頂有金頂。第六批國保。
查杰瑪大殿第一層的花殿外墻是典型的薩迦派風格,用紅、白、黑三種顏色涂抹豎形紋飾。噶舉派寺廟為什么會是薩迦派的外觀?據說是因為這里的宗教儀式和學經內容與薩迦派有關系所致。
殿內聳立有180根柱子,四周為存放經書的巨型經墻??梢宰孕羞M入參觀,我們到達時是10:30左右,正巧碰到喇嘛們在上法課,經詢問,可以拍照。
查杰瑪大殿第一層的花殿
大殿內
上課
經書墻
經書
經書
酥油花
第二層為紅殿,外墻涂紅色,第三層為白殿,墻體涂白色,白殿頂是直指蒼穹的金頂。
第二層紅殿
第三層白殿,白殿頂為金頂。
查杰瑪大殿是藏傳佛教文化寶庫,寶貝集中在二層和三層,同樣也可以參觀,但需要聯系管家喇嘛帶領,不能拍照。
在管家的帶領下,一行人穿過陡直的樓梯進入二層和三層,里面滿是珍貴的文物精品,有不同時期的佛教經典、雕刻精美的經板、金銅造像、唐卡等,有傳說中屬格薩爾王的鐵質鍍金馬鞍、幸巴的木鞍和各種戰刀等文物,還有桑吉雅君的銀質佛像、八瓣蓮花的時樂金剛像……
從一層上到二層
卡瑪多塔林就位于國道317上。塔林原本有130座,經過八百多年的風雨摧殘,后來的重建恢復了108座。雖然在藏區佛塔很常見,但是由108座佛塔組成的塔林應該不常見到。
可惜我到的時候下老大的雨,只能匆匆而過。如果天氣好的話,這里會很出片。
卡瑪多塔林
卡瑪多塔林
卡瑪多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