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芬河海參崴火車、綏芬河 海參崴 距離
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通車后,形形的旅客列車相繼登場,成為一道道流動的風景。如今,百年過去,中東鐵路旅客列車已難覓蹤跡。我們在深度研究中東鐵路歷史的同時,離不開對當時旅客列車的考究——
郵政車里坐的大都是達官顯貴
中東鐵路旅客列車開行之初,只有哈爾濱至綏芬河、哈爾濱至滿洲里兩對旅客列車。這兩趟列車從開始運行就按照西伯利亞鐵路的運營管理模式,列車編組為4節至6節,由硬座車、臥鋪車、餐車組成,按列車運行圖接發列車。旅客絕大部分是過境的外國人、中東鐵路管理人員及客商。我們在查閱中東鐵路時期旅客列車方面的資料時,看到這樣一段記載:一個名叫何布里科索夫的俄國青年外交家乘坐旅客列車到中國,他寫下了這樣一段感受:“不久我們發覺,我們已經進入滿洲境內。一切都差不多,一樣的俄國火車,一樣的俄國車站和戴紅帽子的俄國站長,列車離站的時候一樣打三遍鈴。”這段話真實地描述了當時旅客列車運營的情況。
中東鐵路時期還開行了最耀眼的一對旅客列車,即3/4次郵政車,由滿洲里經哈爾濱、綏芬河到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每日對開一列,全程走行56個小時。這種車的臥鋪分成一、二、三等,豪華而舒適,票價比中東鐵路旅客列車的臥鋪高一倍,乘坐的旅客大都是達官顯貴。郵政車所掛的臥鋪車不屬于中東鐵路,而是屬于國際睡車公司。當時的國際睡車公司設在現哈爾濱站前,睡鋪票也由此出售。有趣的是,當時的臥鋪車還辦理租賃睡衣的業務。
客貨混合列車方便短途運輸
中東鐵路運行初期還開行一種客貨混合列車,主要是為了方便短途旅客和物資運輸。1905年,這種列車開行兩對,以哈爾濱為中心,分別開往綏芬河和安達兩個終點站。這種混合列車大小站都停車,在各停車站上下旅客、裝卸貨物。我們在考證中,查閱到了中東鐵路時期橫道河子站裝卸貨物的老照片,幾名中國裝卸工人衣衫襤褸地扛著大包裹,往旅客列車上裝貨物,旁邊一個俄國員工在清點記錄,整個站臺全都是旅客或接送站的人,好不熱鬧。1916年,中東鐵路從美國購進了迭卡博特式蒸汽機車,時速達70公里,成為當時鐵路運輸速度最快、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留克斯”成為流動的“列車旅館”
中東鐵路時期還有一種叫“留克斯”的豪華特別快車,是為了滿足沙俄貴族和官員的需要而專門配置的高級旅游列車,由一節列車沙龍、兩節一等車、一節餐車和一節行李車組成,有人稱之為“列車旅館”。這種車有寬敞的露天瞭望臺,有會議廳、包房、閱覽室和廚房,內鋪高級地毯,歐式陳設,還有理發和淋浴設備。每當旅游季節到來,“列車旅館”便被掛在郵政車或旅客列車中,往來于鐵路沿線風景優美的綏芬河、一面坡、橫道河子、扎蘭屯、海拉爾等地,成為地方高層官員和中東鐵路高級管理人員及家屬休假旅游的交通工具。
為了滿足外國商人長途旅行和沿線觀光的特殊要求,車內備有沙龍車廂、花車(車體邊角鑲嵌花紋、車廂外連接部有圍欄)和展望車。車廂設備豪華,服務設施齊全,一般加掛于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至一面坡、滿洲里至哈爾濱的列車,旅客僅限于中東鐵路的高層管理人員和達官顯貴。
餐車、列車員及車輛配置
中東鐵路時期的餐車是很講究的。哈爾濱站和綏芬河、滿洲里兩個口岸站都有旅客食堂,長途旅客列車掛有餐車,由私人租賃經營,以西餐為主,供應各種酒類、咖啡、牛奶、面包,服務對象主要是外國人。當時,餐車上使用的餐具有銀器、銅器、瓷器。這些餐具均有“KB”標志,是“中東鐵路”的俄文縮寫。其中,銀餐具均為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產,該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是德國最大的托拉斯,中東鐵路開通不久,這家公司便開始為中東鐵路旅客列車提供各種餐具制品。
中東鐵路時期的列車員大都是中東鐵路通車后轉行的俄國筑路工人,也有少數中國人和其他外國人,他們經過簡單的培訓后便開始了列車乘務工作。當時,列車的乘務人員很少,每節車廂不配固定的列車員,每趟列車只有四五名列車員,主要辦理補票、流動服務、保管車輛設備、通告列車到站業務。列車出庫前,衛生清掃工作由車輛部門負責,車內衛生由列車員負責,到達終點站后則交車輛部門清掃。列車員的待遇很好,有統一的冬夏服裝,每月的薪水也不低,每人配備一塊印有中東鐵路標記的懷表。據了解,中東鐵路時期,由于鐵路運輸對時間的準確度要求很高,懷表是鐵路工作人員使用的確保鐵路按時運行的計時器。表的背面刻著俄文的路徽,比一般的懷表大很多,也很厚,走得很準,極少出現故障,因此,也有人稱它為“官表”。
中東鐵路從1910年起開始實行旅客聯運業務。由西伯利亞鐵路、中東鐵路、南滿鐵路三家實行旅客聯運,使客運量大幅度增長。1912年,中東鐵路又開展了北半球客票聯運、貫穿中東鐵路的國際旅客聯運,客運量增長幅度很大。
中東鐵路初期,全線共有客車535輛,一般都是從英、美兩國進口,也有俄國生產,大都是兩軸或三軸鋼架木制客車為主型車,車內安裝9排硬座,車廂有通風、取暖等設施,定員為46人,車體為綠色。客車早期采用蠟燭照明,1916年以后開始使用電燈照明。中東鐵路時期沒有列檢所,車輛破損程度較大的要送至哈爾濱工廠修理。
來源:《人民鐵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