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雙龍洞在哪里(銅陵的雙龍洞)
在銅陵,提起雙龍洞,多數市民都會說出在天門鎮的雙龍村,也都知道是個冬暖夏涼的好地方。對銅陵市民來說,到雙龍洞游玩一般選擇在春夏秋三個季節,而冬天,幾乎為零。對攝影者來說,冬天到雙龍洞,映入你的鏡頭,確實有不一樣的風景與韻味。
我多次去過天門雙龍洞,選擇的時間也是在五六月份,由于雙龍洞沒有開發,至今還處于原始狀態,游客也只是路過體驗一下夏涼的滋味。我們影友中有一位叫江積富的攝影大師,是天門鎮江村人,當過兵,轉業后在鎮上(原董店鎮)任過職。在任職期間為開發雙龍洞,曾和他的同事,穿著長靴,打著手電筒進洞勘探。他告訴我說,雙龍洞里面很大,洞內有一個大廳,方圓大約有900平方米。洞里面的鐘乳石千姿百態,有的似雕刻玉柱,有的似盤龍交錯,有的似彩云翻卷,有的似巨鐘掛壁。由于洞內的鐘乳石歷經千百來的雨水沖刷,逐漸形成了造型別致的多種奇觀,讓人遐想。他當時就給幾個形態別致的鐘乳石取名為“天馬行空”“觀音送子”“白蛇出洞”“孫悟空大鬧龍宮”“四海龍王聚會”等。
入洞口處左側有一尊青石酷似古人在守候
我從江積富先生《銅陵石洞耆民間故事》書中了解到,雙龍洞,還有一個美麗傳說故事。很久以前,這里叫龍口村,只有一個天然的洞,泉水從洞口流出,圍繞著村莊形成了天然的護村河。有一年夏季大旱,赤日炎炎,禾苗枯黃。一天,一位老翁拄著拐杖來到龍口村,向一位老大娘討口茶水喝。這位老大娘正熱得心里冒火,瞪了老翁一眼,氣呼呼地說“熱水要人燒,冷水要人挑,哪有現成的茶水給你喝。”老翁討了個沒趣,轉身就走,來到村后終年流著泉水的天然洞口處,拿起拐杖用力一捅,東頭山腳立時出現了一個圓洞,天然泉水被老翁引到山下,漸漸地,龍口村的護村河干涸了。老翁又繼續朝東走,來到一個叫牌樓的村莊,看到一位老婆婆懷里抱著小孩,就向她討水喝。老婆婆和氣地說:“天久旱,又不下雨,我們村子里的人吃水十分困難,您老口干了,我家灶上的湯罐里還有點米湯,您自己去喝吧?!崩衔绦念^一熱,喝了米湯,將嘴一抹,也沒有言謝,就急匆匆地出了村,走到村后山邊,舉起拐杖用勁一捅,山邊立刻又出現了一個洞,老翁不放心,將拐杖插在里面左右一擺,洞口大了許多(就是現在的這個洞口),泉水汩汩地往外涌流,順著牌樓村的東邊蜿蜒而去……后來,這里的村民得知這位老翁就是八仙中的鐵拐李,用的是龍頭拐杖,被他捅的兩個洞口極似龍口,泉水從龍口一進一出,冬暖夏涼。就這樣,雙龍洞的洞名流傳至今。
最近,江積富先生用手中的相機在雙龍洞內,從內向外拍攝了幾張與其他季節不一樣的雙龍洞照片,引起了我們影友中另一個叫劉榮勝攝影大師的極大興趣,非要前往雙龍洞去探個究竟。近日,我們專程去了一趟雙龍洞,就想拍攝雙龍洞冬天的不一樣的風景。然而,天公不作美,我們去的早了點,遇到的是陰天,走近雙龍洞,入洞口處左側有一尊青石酷似古人在守候。走進洞里,在洞內洗衣被的村婦寥寥無幾,這天氣溫過高,洞內洞外溫差相差不大,加上沒有陽光的直接照射,洞內流動的泉水上面形成不了水蒸氣,也就失去拍攝雙龍洞與其他季節不一樣的風景與韻味了。我站在洞內四周眺望了一下,洞內像一個巨大的客廳,洞頂上面比較平滑,離地面高處有兩米多,低矮處一伸手就能摸到洞頂。這時,江積富介紹說,拍攝冬天的雙龍洞,與其他季節的最大不同是兩點,首先是冬天的太陽向南偏移后,太陽的光線能斜著照射到洞里,讓洞內流動的泉水頓時形成金黃色的波紋在蕩漾著,將整個洞內映襯得金碧輝煌;其次是嚴冬季節洞內洞外溫差大,一旦太陽的光速照射在洞內流動的泉水上面,冷熱交融,就會形成水蒸霧氣,如果有幾位村婦在洞內晨浣,那冬天的雙龍洞,猶如仙境一般地映入你的鏡頭……劉大師聽后笑笑說,這次沒有拍攝到沒有關系,等到臘月農村忙于過年時,選擇一個晴好的天氣我們再來……
我們在洞內只逗留了一會兒,來到離雙龍洞不遠處的一棟老宅,是棟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據江積富先生介紹,這是北宋名相盛度故里,盛度后人在這里建造了這棟盛氏老宅,占地面積為18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青磚小瓦馬頭墻,并飾有青磚門罩,青石門套等,至今已有200歷史,現已成為銅陵的保護文物。我們繞盛氏老宅一圈,拍攝了幾張照片,就乘車離開了盛氏老宅。
有200年歷史的盛氏老宅
透過窗外,望著這棟孤零零的盛氏老宅和冬天的雙龍洞,隨著小車在鄉村公路上的顛簸,我的思緒萬千:一棟有200年歷史的盛氏老宅,一個有美麗傳說故事的雙龍洞,如何保護?如何開發?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一個課題。
作者:詹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