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打氣10元貴不貴,汽車打氣花錢嗎
賣10萬元車的人,瞧不起買10萬元車的人,還大言不慚地叫囂:
“不買就滾!”
“買個10萬塊的車叫什么叫,叫叫叫……”
很難想象,這些話居然出自服務人員之口。
10月9日,南昌某豐田4S店的銷售人員,圍堵并大聲辱罵客戶李女士的視頻,在網上火了。
據李女士透露,準備購車的她,相中了豐田旗下的一款車型。
為了不花冤枉錢,她提前做了詳細的背調,貨比三家地咨詢了該款車的價格。這其中,就有她老家南昌的豐田4S店,并添加了該店銷售人員的聯系方式。
電話中,銷售人員對她的態度十分的熱情,并邀請她到門店商談價格。
李女士很滿意對方給出的價格和服務態度,于是不遠千里回到了南昌,準備和父親去提車。
一進門,銷售人員便熱情將李女士父女倆迎了進去,態度和電話中沒有任何的差別。
由于提前做過背調,雙方并沒有過多地看車,而是很快就過渡到了商量價格的階段。
李女士本以為,今天能夠很順利地提車回家。
沒想到,簽合同的時候卻是異變橫生。
“全款?”
銷售員在得知李女士是全款提車,而不是按揭買車的時候,立馬變臉了。
前一秒還滿臉笑容,后一秒卻陰沉著臉,盯著李女士的雙眼仿佛能冒出火來。
李女士也是莫名其妙,自己能全款,難不成還非得搞成貸款買車?
銷售員的態度,搞得好像是她錯了一樣。
別說,對于銷售員來說,還真是李女士錯了。
畢竟人家店里的墻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全款是沖動的消費,按揭是理性的投資”。
所以,銷售員不僅給她甩臉色,甚至之后還直接把她晾在一旁,理都不理。
李女士也是相當無語,敢情全款的錢不是錢,貸款才是真金白銀。
不過,雖然生氣,她也沒有打算和對方理論。
然而,一旁的父親見女兒被欺負,坐不住了,要去和銷售員理論。
可銷售員不僅不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還和他吵了起來。
李女士見對方態度囂張,便也跟著一起和對方吵了起來。
按理來說,店里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其他的工作人員應該趕緊來制止事態的發生。
但誰能想到,這家店如此的與眾不同,不但不阻止,反而好幾個人還一窩蜂地沖上來,圍堵李女士和她的父親。
甚至,他們一人一句,堵得李女士和父親幾乎沒有出聲的機會。
有人怒目瞪著李女士的父親,大聲地吼道:“出去!”
店里的一個女性銷售員,先是說他們現在不賣了,隨后發現李女士在錄像,便大叫要報警。
眼見報警沒有威懾到李女士,又一個箭步沖上來,大吼:
“再拍一下,再拍一下!”
說話的同時,她竟然還想揚手拍掉李女士手里的手機。
這時,見事態朝不可控的方向發展了,終于有人上前來勸架了。
但即便這樣,女銷售員還在用侮辱性的話語,作勢身旁的同事:
“我跟你講,狗咬你,你也要咬狗嗎?”
雖然雙方被隔開,可一個高高胖胖的銷售員,仍然在叫囂。
“不買就滾!”
“買個10萬塊的車叫什么叫,叫叫叫……”
李女士和她的父親沒再說話,但他還在數落李女士:
“價格給你了,又訂不下來,還要叫!叫什么叫!”
氣不過的李女士父親,選擇了報警。
而在離開之時,對方的態度仍然囂張不已。
本來買車是一件好事,可如今竟然鬧到這個地步,李女士咽不下這口氣,干脆曝光了當天的視頻。
沒想到,視頻立即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共鳴,紛紛講述了自己遭汽車銷售員白眼的經歷。
同時,也道出了銷售員更想要客戶選擇貸款的原因——客戶全款,銷售員的提成低;客戶貸款,能拿多個提成。
但也有網友表示,不一定錯在銷售人員,也許是李女士一行人的態度不行呢?
不過,有人辯駁了這個說法。
就算客戶有一萬個錯,作為銷售人員,作為服務行業的從業人員,都不應該用辱罵和對峙的態度來處理事情。
何況,這件事情不是討論誰對誰錯,而是服務人員的專業問題。
事情發酵之后,有記者就此詢問了該店負責人。
只是,工作人員拒不承認他們說過讓客戶滾的話,還暗示李女士一方說了更過分的。
可當記者讓他拿出視頻,他又表示沒有必要繼續掰扯此事,壞的影響已經造成了。
視頻曝光之后,不少網友涌進了該店的賬號,紛紛發出了質問:
有10萬元,配買車嗎?
為了平息事端,他們不得不隱藏所有的作品,并暫停了直播。
但落得如此地步,明明是他們自作自受的,現在反而還委屈起來了。
倒是豐田總公司的客服人員,態度十分得體地表示,正在積極溝通此事。
只是這個回復,自然無法讓網友們滿意。
因此,事情還在不斷發酵。
10月10日晚,南昌的這家豐田4S店,終于低下了高高在上的頭顱,發表了道歉聲明。
聲明稱,已經讓公司總經理當面向李女士進行了道歉,并處理了當天涉事的員工和管理人員。
這個結果,可以說在網友們的意料之中。
不過,眾多網友還是感慨:
買個79元的眉筆,被罵工作不夠努力;現在買10萬元的車,竟然還被罵沒有資格質疑。
還是早餐店的阿姨好,就算只買5塊錢,也能聽到阿姨喊“帥哥”或“美女”。
為什么會有如此荒誕的差別呢?
一是,這些銷售人員以為賣個昂貴的車,就認為自己和車一樣貴了,全然忘記了身為服務人員應有的專業和態度。
二是,行業的水太深,隱藏其下的灰色規則,讓他們只把顧客當“待宰的羔羊”。
只想著怎么宰,自然也不會想著該如何服務。
但這次的鬧劇,也應該給這些人敲響警鐘了。
把自己捧的太高,總有一天會摔得更狠。
把顧客當成“待宰的羔羊”,殊不知,你們不過也是“案板上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