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凈寺開放時間;泉州清凈寺開放時間最新消息
清凈寺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苑芳 楊夢蝶):一提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人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位于中國東南部的福建省泉州市。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既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又是昔日世人公認的東方第一大港,而清凈寺正是泉州這段輝煌歷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清凈寺是阿拉伯在中國建造的、現存最古老的寺。
一千多年前,數萬阿拉伯商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帶著香料、藥物和各種奇珍異寶不遠萬里來到泉州,又從泉州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運往西方。如火如荼的絲路貿易不僅使泉州港成為當時與亞歷山大港齊名的港口,更使泉州成為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泉州曾擁有過七座寺,清凈寺就是其中一座。
清凈寺始建于北宋年間(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仿照中世紀阿拉伯地區寺形式而建。長方形的寺門,蔥頭形的尖拱,寺里上下無不散發著濃郁的阿拉伯風情。飽經滄桑的石墻上,一千多年前用阿拉伯文鐫刻的《古蘭經》依稀可見。清凈寺的石構建筑非常牢固,四百多年前的大地震也沒能把它摧毀,這也使得它得以保存至今,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僅存的、非中國宮殿式建筑風格的寺。
清凈寺的馬乙布拉阿訇介紹說,清凈寺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跡之一:“像這樣的禮拜堂以前(千年前,泉州這個城市)是有六七座(寺)的,那就說明,當時(在這里生活工作)的人數是很多的。伊朗有個學者就說過,泉州可以稱被為教的‘第三大圣地’,我們都知道,第一大圣地是沙特阿拉伯的麥加,第二大(圣地)是麥地那,這就凸顯了我們泉州在教傳播過程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因為在當時,我們泉州不僅是我們中國最大的港口,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比較繁華,比較開放,世界各個地方的都匯聚于此。”
在清凈寺中漫步,不難發現,寺里的建筑大多是按照風格建造的,惟獨被當地人稱為明善堂的禮拜堂是一座閩南古民居風格的建筑。明善堂是后期修繕時結合當地建筑風格重建而成的,堂前矗立著一座宋代“出水蓮花”石香爐,被當地人稱為“寺花”。清凈寺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洪涌介紹說,不同于中國佛教廟宇里終日煙火裊裊的銅香爐,由于教忌燒香祈禱,因此,這個蓮花石香爐是在禮拜時,用于焚燒檀香、調節空氣用的:“這個香爐是在古禮拜大殿里挖掘出來的。1989年的時候,(曾)對古禮拜大殿進行過考古挖掘。這個香爐被挖掘出來的時候,被考證過,(它)是由壽山石雕刻而成的,根據記載,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也就是說,有這個寺的時候,這個香爐就被擺在這里了。當時我們泉州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商人)從阿拉伯國家運送香料和藥材在我們這邊銷售,還是比較盛行的,特別是在波斯地區,現在叫做伊朗。即便是在現在,也還有這種習慣,有些到禮拜殿做禮拜,隨手會撒一點檀香末,主要也是起到調節空氣之用,還有就是(用來)靜心嘛。”
如今歷史已跨越千年,但在清凈寺里,時間仿佛是靜止的。每逢周五主麻日聚禮,泉州當地民眾,來自我國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以及埃及、巴基斯坦等國的客商都會來到清凈寺。他們互相握手問候致意,然后穿過高聳的門樓,經過古禮拜大殿殘存的立柱、墻壁和門窗結構遺跡,聚集到新建的禮拜殿里禮拜。
清凈寺
然而,改變還是在悄悄地發生著。今天的清凈寺已不再僅僅是作為宗教場所存在,它更多地還是被當作泉州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跡被提及。早在20世紀90年代,清凈寺就被列入“中國十大名寺”,也是唯一入選的教寺。它還與揚州的仙鶴寺、廣州的懷圣寺以及杭州的鳳凰寺合稱中國教四大古寺。
泉州人蔡雙喜這天一早特意領著朋友到清凈寺參觀,領略千年古寺的獨特魅力:“我是帶朋友來(這里看一看)的,(我朋友)他是廈門人,我們一起跑步過來玩的。我們是從報紙等媒體上了解到,這邊有一座保存得比較好的寺,(于是就一起過來)轉一轉,看一看,(果然保護得)還是挺好的,顯得比較清靜。”
慕名而來的不只是國內游客,每年還有不計其數的國外游客到清凈寺參觀。尼日利亞游客艾哈邁德初到清凈寺就被深深吸引:“泉州這座有上千年歷史的寺深深地打動了我,從里到外都保護得很好。這里不僅有來禮拜的,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的游客,這里的文物讓我大開眼界。寺里環境也很好,到處都是植物,很舒服。在來的路上,我還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這座寺旁邊有一座佛教寺廟,不同宗教毗鄰而居,融洽和睦。”
清凈寺周圍,東北方向有開元寺,向北有元妙觀、府文廟,西南方向有天后宮。區區方圓一公里內,教、佛教、道教、儒教,不同宗教和睦相處,不同信仰相安無事,不禁讓人聯想到宋元時期作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的泉州“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多元文化融合的繁榮景象。
來自山東的楊女士和賈女士借著來泉州工作的機會,專門抽出時間結伴行游。她們帶著攻略,一路來到了清凈寺:“我之前也是讀了一些游記嘛,像泉州的話,比較出名的有少林寺、開元寺,還有這個清凈寺。像少林寺和開元寺都是佛教寺廟,這個(清凈寺)比較有特色。而且呢,一查才知道,這里是(中國)最早的寺,也是(中國)教的四大名寺之一,覺得特別好奇,看完寺,我們再去看佛教寺院,覺得對比度更鮮明一點。(這里)比較清凈,而且建筑非常非常傳統,保留了原汁原味,感覺還不錯。”“寺(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很神秘,同時也很講究,很干凈,(教的)教義也非常非常嚴格,自律性特別強,但是咱們確實不大了解啊,你了解了解,就更容易溝通了,是不是?”
清凈寺敞開懷抱,迎接著八方來客,有,也有希望了解教文化的普通游客。馬乙布拉阿訇前些年曾在青海的寺做過阿訇,可謂經驗豐富。相對于在青海做阿訇,在清凈寺的這幾年使他對于阿訇的責任有了全新認識。在他看來,阿訇不僅僅要為廣大服務,也要與那些非民眾溝通交流,答疑解惑:“我覺得,工作在不同的地方,意義也是不同的。像在我們那邊(西北地區)的時候,基本上我們所接觸到的都是我們(教)內部的人。而在這邊(清凈寺做阿訇)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接觸到其他宗教信仰的人。這邊(清凈寺)來來往往的人比較多,接觸的人比較多,這邊(清凈寺的)游客很多的,(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問我關于宗教信仰的問題,我非常樂意跟他們去談(去交流)。”
清凈寺,這個教在泉州的古老印記,在一次又一次的喚禮聲中,把海上絲綢之路和泉州的故事向人們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