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景區60歲以上免費嗎、天眼景區優惠政策
平塘“天眼”進行負荷測試,
射電景區近期可免費游玩!
昨日下午,平塘縣當地旅游公司發出平塘大射電景區負荷測試公告稱,即日起至10月10日,平塘大射電景區進行負荷測試,期間天文體驗館、大射電觀景臺免費游覽,只收取擺渡交通車費。
根據平塘縣相關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發出的公告,平塘大射電景區已于9月26日試運營,為確保各項設施運轉正常,同時滿足游客的需求,該公司定于即日起至2016年10月10日進行負荷測試。期間,天文體驗館、大射電觀景臺免費游覽,只收取擺渡交通車費30元/人次,但每天限量游覽人數2000人次,游客可憑有效證件到景區游客服務中心辦理游覽手續。游覽咨詢電話為:0854-4831888。
平塘宣傳部門相關負責人提醒游客:可參看該公告,先致電進行咨詢后,再合理安排時間。
游覽須知
按照《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電磁寧靜區運行環境保護條例》要求,進入大射電觀景臺的所有人員,不能攜帶手機、數碼相機、智能手環、對講機等電子設備。
為保證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安全運轉、精準接收射電波信號,為減少人流密集對望遠鏡的干擾,因此每天景區接待游客設置限量2000人。
相關新聞
“未來天文小鎮”開工
9月25日,航龍未來天文小鎮奠基儀式在平塘國際射電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園地開工建設。據稱,此舉標志著天文小鎮吹響了全面建設的“沖鋒號”。
航龍天文小鎮是以天文科技為核心、旅游產業為紐帶、跨區域合作為平臺的非建制鎮,覆蓋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塘邊鎮、通州鎮;羅甸縣邊陽鎮、沫陽鎮;惠水縣羨塘鎮“三縣六鎮”,規劃建設總面積1954平方公里。其中,克度鎮航龍片區是小鎮的核心區,也是今后黔南著力打造的科研科普中心、學術交流高地和人才聚集洼地。
據介紹,按照貴州省委關于建立“世界一流天文小鎮”的戰略定位,黔南將重點立足大射電科研科普、大數據收儲應用、天文體驗旅游等新業態,努力把航龍未來天文小鎮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天文科學研究中心、天文學術交流高地、天文科普基地、天文旅游目的地。
有了“天眼” 小鎮變了樣
克度鎮街上一家酒店的招牌十分醒目——天文酒店。在不到10平方米的酒店前臺,墻上整齊地掛著北京、紐約、倫敦、巴黎4塊時鐘。
“大射電望遠鏡有天文的元素嘛,叫天文酒店,來住店的客人容易記住。”店主小楊說,酒店共有客房29間,價格每間108元至168元。開業以來入住率一直在85%以上,甚至有時還會“爆滿”。
然而,“天文酒店”并不算是克度鎮上最早的酒店,“好運來賓館”老板鄭長江見證了克度鎮賓館的發展史。鄭長江表示,8年前,鎮上僅有好運來、陽光、誠信共三家旅社,街上沒路燈,晚上全靠街兩邊商戶家里的燈照亮。當初,因為外來人員少,好運來旅社只有8個床位,10元錢一個床位,15元錢一個單間。
隨著FAST聲名遠揚,來克度鎮的人越來越多,鄭長江的旅社生意也火了起來,他將“旅社”升級為“賓館”,床位增加到20張,價格升到了標間80元、單間60元,每天入住率達到80%以上。如今,看到商機的鄭長江正在修建一棟共8層、1000多平方米的賓館,建成后可提供40個客房,40至50個床位。
昔日冷清小鎮,如今正因“觀天巨眼”而發生改變。走在克度鎮的大街小巷,見得最多的是正在施工中和已經裝修完成的房子,天文酒店、晨星酒店、星園床上用品、天文飾品、天文科技辦公用品等名字與“天文”沾邊的商鋪、酒店隨處可見,鎮上10余家賓館經常“爆滿”。
鎮上的居民楊元普告訴記者,2000年時,這個小鎮只有兩家早餐店,自從有了“天眼”,在當地建設施工的人和前來旅游的人絡繹不絕,迄今全鎮已有農家樂及各種餐館37家,可同時容納2000人就餐。
克度鎮位于貴州省中南部,全鎮總面積287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98個村民組、45286人,是一座民風淳樸的布依小鎮。
為了FAST,他們搬離老家
“大窩凼”人家的生活變遷
坐在小鎮里自家的門前,看著車來人往,68歲的楊朝福老人一臉的自豪。因為在8年前,他們家和其他11戶人家一起為了支持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建設,搬出了世代居住的“大窩凼”。雖然從祖輩開始算,村民們已經在此生活了200年,但當年的“大窩凼”畢竟是窮地方,搬遷來到鎮上,開啟了他們的移民新生活。
搬遷后,楊朝福家的7間半瓦房及其他11戶村民的房屋全被拆除,他們在克度鎮政府得到了一棟兩層樓的小洋房。
現今在移民安置區的楊天順一家
楊朝福說,當年住在“大窩凼”的時候,全家8口人每年都是靠種大米、包谷為生,從“大窩凼”到鎮上趕場都要1個半小時,生活比較困難。搬到鎮上居住后,兩個兒子陸續娶了媳婦。平時,兒子們在外面打工掙錢,楊朝福和老伴在家看管孫子、孫女,還可在干凈的樓房前和鄰居聊聊天,生活自在得很。楊朝福說,當初搬來鎮上時還是有點不適應,不過現在已慢慢找到了家的感覺,唯一不習慣的是現在沒田可耕了。
楊天學是12戶搬遷移民中思維較活躍的,在他家的一樓,三個卷簾門都貼著對聯,其中一幅寫道:“有政策撐腰豈怕說三道四,憑勤勞致富就敢拼萬掙千”。正如對聯所說的一樣,楊天學如今正在改造自己的三層樓房,想做成賓館。“現在來小鎮的人多了,鎮上的賓館根本滿足不了需求。”他說,自從搬遷到鎮上后,夫妻倆還參與了FAST配套工程的建設工作,8年時間下來,也掙了些錢,現在已經能過上好日子了。
楊天信是“大窩凼”搬遷出來的人中,自行創業較為成功的村民代表。自從搬離“大窩凼”后,他用拆遷補償款與妻子在克度鎮的街上開了一家輪胎專賣店,一個月就有兩萬元的收入。
楊天雄與兒子在鎮上做架子工,每月有4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妻子黃小琴在家做繡花鞋墊,每月1500元的收入可補貼家用。
楊朝蘭從“大窩凼”搬遷出來后,最大的喜事就是兩個兒子都找到了媳婦,家里又增添了3個孫子,每天可以抱著孫子在院壩里曬曬太陽,到鄰居家走動走動……
如今,FAST正式落成啟用,曾經的“大窩凼”將變成世人矚目的國際天文學術中心。而走出“大窩凼”的12戶人家,不僅在克度鎮擁有了占地170平方米左右的二層新房,大家還有了以前感覺遙不可及的電視、沙發、洗衣機、小車...... (記者:楊林國、蔣龍城、韋儼芳、石明鋼、張仁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