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九仙山爬山累嗎、泉州德化九仙山景區(qū)
七月伏天,流金鑠石,感受著夏日里熱浪陣陣,便已是庚子年過半載有余。時光它靜悄悄地就跑走了,一并拖著我們記憶春秋,悲喜交替,唯獨留下了涼爽的風喚醒在每個夏季的記憶里。
“這個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塵。”
談到仙,自古圣人及天下雅士便是對于中土蓬萊仙島充滿了憧憬向往,而今日,我們也踏上了那尋仙之路——組團去德化九仙山風景區(qū)。
這個素聞號稱有森林氧吧之名的地方,集養(yǎng)生避暑休閑尋仙問道于一體的景區(qū),可以去肆意擁抱一下那一望無際的盎然氧吧和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造化鐘神秀”。
早晨,德化維也納酒店。
美好的清晨在于美味地大快朵頤,豐厚的早餐更能迅速的喚醒人們的味蕾,一碗熱騰騰的面食搭配半顆咸鴨蛋,顆粒飽滿油脂充盈的蛋黃讓人垂涎欲滴,再來幾個青菜解解余膩。或是一份平平淡淡的白粥搭配些許豆腐乳,一盤醋肉面線糊再來點豆?jié){油條,咸甜的感覺更能快速沖淡腦子里的睡意,提點提點精神,也是不素淡雅的好選擇。
各自吃過了早點,一群人三三兩兩,大人帶小孩,小孩帶著高興。各自開著車,從酒店出發(fā),向著高山云端處前進。長長的盤山公路曲曲繞繞,牽著兩旁護林綠植蕩著雙手,舞動著把我們一點點拱向了更高處,向著山上靠攏。
“涼風有性,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度日如年...”
車里的人在談論著各類車種,我不懂行。我們也時不時的打開窗戶享受著這炎炎夏日的涼爽,要說不會覺得太過火熱,僅僅是灑脫,此刻覺得任何的高談闊論都不止于翩翩瀟灑,是遠離了朝九晚六的,不動聲色的旅途。想象著海底的魚兒躍出了水面,看一看不同的世界下萬物的成長,也順帶喘口氣。
道路兩邊的是綠,遠方也是綠,一眼望去是青綠相間的山峰迭蕩起伏,再往上便是這晴空萬里,白云慵散地掛在上邊,天真的好藍。 “藍藍的天空銀河里,有只小白船,船上有棵桂花樹,白兔在游玩,槳兒槳兒看不見,船上也沒帆,飄呀飄呀飄向西天...” 使我不經(jīng)意間都哼起了小小歌謠。
有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四輪車,我們順著盤山公路一路往上,路過了木棧樓特色建筑的門房,掛著“苦茶湯”的招牌,褐白相間,穿過了九仙山隧道,我們很快就抵達了九仙山山腳地下的停車場,偌大的世外停車場,映照著叢叢繁厚的云朵,飄蕩的在蔚藍的天空之上,像是散漫的士兵在巡邏著自我的領地,仿佛大有“凜凜人如在,誰云漢已亡”的澎湃氣勢。兩邊四處都是青翠的樹木植被,森林之主已經(jīng)漸漸的露出了它的肌膚,誘導著我們踏上尋求它的懷抱的道路。
停好車,戴上口罩過安檢,今年的必備檢查之一。然后我們才算是要開始我們的尋仙之路。
過了檢查我們登著小樓梯走了上去,入眼的先是兩只對影成雙的天鵝雕像臥在湖畔,湖四周有木棧道環(huán)繞,中心是各種木質(zhì)休閑別墅?別墅旁還裝著大金空調(diào)的主機,特別的顯眼?還有供人休息的六角亭,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然后被告知我們還得走一段馬路上去買票上山,敢情這還沒到仙家腳下,認錯了山門。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土里土氣,貽笑大方。
很快我們就看到了“九仙山風景區(qū)”幾個招牌式的字樣,直入眼簾的是灰褐色的屋檐,搭配著白白的墻沿,雕欄的窗戶顯得古風古色,略顯得有些樸素。目光再往左是緊閉的大門口,大概是受疫情的影響沒有全面開放。更左邊則是書寫著“九仙山”三個偌大的紅色大字,冷不丁地掛靠在山壁之中,孤傲了些并沒有半點的顯眼意思。
九仙山風景區(qū)門口
購置好了門票,我們一群人等待著上山的大巴車拉我們上去,應該是有一段路程未開放還是正在修繕,我們只有先去“氧吧驛站”整頓好決定走哪邊去。巴士拉著我們一路顛簸,山路十八彎,拐來拐去,總算是拐到了驛站。沒有想象中的書生意氣,也沒有想象中的花里胡哨,進了驛站休息,便也開始了我們九仙山之旅的初始起點了。
坐在驛站的木椅子上,感受著夏日里澎湃的氧氣撲面而來,是讓人精神抖擻了幾分,尋仙之道不外乎仙,人們追求著這種純粹的享受對于這片大地這片大自然。依靠著木欄桿眺望著遠處,一塊一塊的墨綠,碧綠,翠綠,嫩綠,青綠交相輝映,僅僅只有綠,便繪出了賞心悅目的養(yǎng)眼畫布,七分綠意三分天境,藍白相間的青空特別醒目,也給了遠處山峰遮掩上了一層渺茫紗霧,有遠有近,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一片美不勝收。
“啊~啊~”“哇噢~”讓人想大聲放肆呼喊一下,渲泄一下。
遠眺九仙山的迷人景致
小小休憩了一會,驛站的主人指點我們?nèi)绻郎骄屯慌杂兄粔K“森林游學”路線圖的旁邊往下走,可以走到“天池”。如果要散步的就可以走公路上。我們才剛到,自然是要開始我們的登山路。往下走,是涂了五顏六色七彩繽紛的彩虹木棧橋,幾個小朋友們一看到,都歡天喜地地卯足了勁跑過去,我們在他們的帶動下,也開始走上棧道,紅的黃的藍的綠的,一會兒變一個色系,是一直持續(xù)往下的道路,四周的樹木茂盛,不會感覺到一絲一點的熱意,讓我們仿佛浸泡在氧氣的灌溉下,大口大口吮吸著這渾然天成的氧分子,穿過我們毛孔噴涌而出,轉(zhuǎn)化成我們奔走在木棧道上的動力,像是身體不由自主地漂浮在天空之中,非常輕盈,漚珠槿艷。
花花綠綠追逐久了也會累,小朋友們呼喊著總算是沒有彩虹橋了,我想大概要到底了,我們踏過幾處石巖臺階,入眼的是一汪褐綠色的湖水,湖邊架著供人停靠休息的欄桿木座,于我們前方有著三兩個游客已經(jīng)是端坐在一邊,我們也走上前去敲了敲,是湖里一團團,一串串,成群結(jié)隊的錦鯉在水下覓食,有黑色的有金黃色的,大的小的,撲呤撲呤地哄搶著游客給它們喂食的食物。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天池”了,以天地生靈為源生,而對于我們這一譚池水像是久別重逢的一聲問候,讓人可以停下來稍等片刻。
陸陸續(xù)續(xù),我們的人都抵達了天池,無一不稱贊這群鯉戲水的美意。沿著欄桿亭道往內(nèi)處走,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小廟,走近一看是個月老廟,所見獵奇,便求了一卦,卦為上平:在幽閨自憐。大概是尋我太過保守,不愛社交,要多出去走走看看。是的呀,到底是隨和人當久了,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外部無關(guān)緊要內(nèi)部則戒備森嚴。那就保佑遇上了那個她,然后要好好善待她,鐘愛她,跟她一同度過年華陪伴著她,也會像這般記述旅程下來分享給她,當然這些都是后話。其實不論是否求簽問卦,我想大家心里都有自我的一桿標稱,有的人是放不下,有的人是容不得,更有的人是求不來,誰家都有本難念的經(jīng)。道家講究道法自然,一切皆有他們的造化變遷,而我更信奉佛教,一切皆有因緣,有因才有果,沒有因由起,何來起是非。“百年修的同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人世間,有了安康才求婚戀,也是希望有情人終成眷屬,合家安康吉祥如意更好,不然一病全家倒。
我們幾個單身漢一人求了一個簽,也算是當當話題調(diào)侃調(diào)侃,他人的我雖有看過但不好意思曝光,便讓它藏在知情人的心底,誰主沉浮。求了月老簽,自然也少不了還愿殿。我們再往內(nèi)部走上一小段路程,便看到了一偶一偶的木椅木桌,四周幾棵大樹上系著漫天的紅飄帶,絳紅色的飄帶在細風中搖曳,像是月老顯靈般的紅繩指點——千里姻緣一線牽,紅綠相間,煞是好看,也唯有我這般庸俗的人以欣賞的眼光看著人家有緣的靈樹,不知道自己家里種一棵能長成什么樣子。
靠著木椅我們再休息了一會,就開始了上山的路途,如此置身大自然之內(nèi)仿佛讓我們都忘記了這個烈日炎炎的夏季。表示今年沒有置身于水深火熱的地區(qū),本身便是一大幸事。
我們行走在山間的樓梯上,也行走在小石頭堆砌的臺道上,是人多熱鬧有些歡快,是可愛的林間精靈,是活蹦亂跳的森中小鹿,有說有笑,仿佛都不自主的融入了大自然成為它的一部分,變得放松了很多,讓我們也如同小孩子一般,可以盡情的去暢言所歡,去追逐綠野仙蹤,去追尋那更長更遠的夢之彼岸。
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走到了半山腰,出了森林之主的懷抱,我們抵達了“靈鷲巖寺”此處相傳以鄒公祖師功成圓滿后于自然石臺涅磐圓寂為由而建造,自明代起,祈福求財求平安者絡繹不絕,是為一方凈土。寺內(nèi)有尊一二層樓高的釋迦摩尼像,佛家形象更為物化,我想這般搭建廟宇更是為了僧徒們的祈福信仰,人總會為了他們的執(zhí)念去行事,心有所向,皆是圣地。
而寺廟的左邊是一家小賣部供旅客休息喝涼的地方。時間還早,我們也沒多做休息,便接著上山。傾斜的山路更加劇了我們上山的緩慢,前方像是斷了路一樣,把各種高山層層迭宕成山壁,渲染上各種綠色油墨,潑上藍藍的天和空白中的云,一副美艷驚人的畫作便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是半米茂盛的草堆遮擋了我們前進的小路,繼而我們轉(zhuǎn)入小路,也開始了我們更加費力的登山之路,一眼望上去,像一條黃龍平臥在挺拔的山巒之間,張牙舞爪般只是稍微臥著下身子,又高又陡,這就是此刻我們要前進的登山木棧道,說是登山,我感覺更像是要登天,與天齊平,陡得不像話。一棧一棧的階梯陳列在腳下,以優(yōu)美的弧線呈四十五度角行馳而上,山上風景固然好,那也要走的上去先,一行人手扶著欄桿像是有些狼狽得緩緩前進,人生如逆旅,背負前進,想要尋仙問道哪有那么輕易的,走了四五百步后,有個休息小亭子可以讓人落腳,此處看著遠方山下,就已經(jīng)能收獲到那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一片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彎彎曲曲的盤山路和弧道般的木棧道,可以看到自己走過了那些路途,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過了個轉(zhuǎn)折,再往上又增加了些難度,此刻是呈六十度的登天木棧道,讓人攀登得腳都軟了,索性陡是更陡了,還好短了一些,就是兩三百步左右便可,路在腳下任它有千金擔也得步步朝前踏。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走完了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般的登天要命木棧道,我們終于是收獲到了至高處山巔之上的福利,眼可通天,看著群山頓時矮了一截,此刻我們于山中最接近云端的地方,杳靄流玉,神仙飄渺。 我們是夏季中午過來,景色比較清明,他們來過的人說某些時候早晚時分有云海環(huán)繞,霧氣透人。最美的是冬天的時候來此,霧氣成爽,霧凇景現(xiàn),一片一片白衣素裹的瓊花美景是獨一無二的。大有李白詩仙描繪的“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意境。
爾后,我們?nèi)齼刹讲⑸献叩搅?/span>觀景臺休息,是一個不大不小的亭子,獨自矗立在峰頂?shù)纳角鹬希梢匀倭葘⑺闹艿拿谰岸急M收眼底,觀景之稱名副其實。于高山之巔,眼看四方,人的眼界也都看得更加遠更加遼闊,有時候我們總是局限在某個狹小的空間里與自我過不去,不妨多跳出更高更大的視野來展望,會覺得很多事物不過是飄渺云煙,轉(zhuǎn)瞬即逝。
高山亭臺俯瞰美麗山河
我們一行人在亭子里一飽眼福加休息調(diào)整完畢之后,已經(jīng)是午時過后了,我們開始尋摸著找下山的路了,小孩子倒是精力旺盛,總往有趣的地方鉆,在尋路的過程中,他們帶著我們躲進了小小的摩云洞,看了不怎么會動的風動石,來表示自我一個低俗的境界,無法領悟仙人的一兩成功力。隨后我們又走過了氣象站,高聳的氣象預測塔筆直的佇立在山與云之間,默默地為人類做貢獻。
然后,我們來到了八仙廟,入廟處有八仙過海的石雕,走進一看廟宇僅僅是初步搭建完畢,還有一些架臺可以看出來還未徹底完工,廟前有一口泉水,在此處我們發(fā)現(xiàn)了寶藏一樣的景觀,可以在上邊拍攝出水天一色的背景,仿佛是置身在天空與大海的水平面之間,真的是非常有意境,此刻覺得,有山有水,有樹有魚,有風有云,就是蓬萊仙山這樣的島嶼的標準,所謂仙府雅居福地洞天也不過如此。
胡鬧了一番,時間也不早了就大伙開始下山了。走的時候,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么九仙山上要供奉著八仙,那么還有一仙哪里去了?
我們是從木棧道原路返回然后走大路回去的,遠離了山巔,行走在遼闊無垠的大疆土地上,這一路短暫的坎坷與收獲會留著每個人的記憶里,仙路其實一直都在每個人的腳下,就看我們怎么邁開來走。
準備下山的時候,我在想等某天回憶起此情此景的時候,還會留下什么。來之前我曾想要不是在城市的樓宇間里游蕩,能夠想去哪邊看看,會不會有這么一個人會讓我要一同攜手帶她去鄉(xiāng)間的小路邊上走走,看看田野風光伴著蟲鳴螽躍,有幸與你覽著青翠,并不是僅僅向往,是覺得安寧與愜意,人生哪里要很多滿足,有一人傾心一人陪伴,一屋安居貓狗三兩,便也覺得滿足,所怪,時代腳步太匆忙,碾著人趕,人還沒尋到,旅途已經(jīng)輾轉(zhuǎn)了三五波。
下山的路途近得很多,沿著大路我們不辭辛苦的走了一會就看到標志性的廣告大招牌,一行字特別的醒目:
“黃山歸來不看岳,獨覽閩中九仙山。”
一瞧見這字幕,我們就知道快要到了休息的客棧落腳點了,一群人大多是走累了或是走餓了都自行尋個位置坐著。然后等著下山的大巴車來載著我們下去景區(qū)門口。
下面山區(qū)之后,我們隨意找個地方飽餐了一頓,又跑去逛了逛德化這個世界陶瓷有名的陶瓷一條街,中國茶具城,稍逛片刻才各自驅(qū)車回去。
這一趟九仙山之旅也是有始有終的結(jié)束。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
耳畔里不由得想起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長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