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汽車站到懸空寺怎么坐車、渾源汽車站到懸空寺怎么坐車去
九十年代初期,雁北的好多古建筑雖然名氣很大,但票價都不貴。機場南邊的應縣木塔只要1元的門票,每年都要去幾趟。去過幾次之后,就想跑的更遠一點,去相鄰的渾源縣逛一逛。
1994年春節過后,老家的朋友到部隊來看我,兩人結伴先去應縣看木塔,之后乘車去渾源縣。渾源縣在應縣東邊百里之遙,乘車從應縣走大約一個多小時,相當于從機場去大同的距離。
渾源縣汽車站下車后,每人花一元錢搭坐當地人的小三輪穿過縣城的街道便到恒山入口處。下車后,沿著一個大沙坡走了沒幾步便遠遠看到對面鑲嵌在翠屏山東側崖下的懸空寺。在懸空寺下面有一塊巨石,石上刻著兩個鮮紅大字“壯觀”,據說這是當年詩人李白游覽懸空寺時留下的。
懸空寺在一山澗對面,澗中有水,水上有橋,過了橋,再爬上一些不規則的臺階,便到寺門下。懸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全寺皆為木質結構,建在翠屏峰下呈弧形的半崖之間,亦掛亦托,明暗結合,避免了陽光暴曬和風雨侵蝕,所以保存了1400多年。
一下到坡底,便被耍相機的人盯上并糾纏住,反正來了也不能白來,留個證據回去,兩個人以懸空寺為背景合影留念。后來,在那個照相人的誘導下,我們又照了好幾張像。不怪攝影師刁滑,都怨自己單純,竟然未提前與人家討價還價,照完了,要價6元一張才知道上當了,此時此刻,也只能任人宰割了,更沒想到的是最后照的相片也沒寄給自己。朋友后來開玩笑說是不是人家相機里就沒裝膠卷。
當時懸空寺的票價七元一張,也許是冬季旅游淡季,這里的游人稀稀拉拉,在上面參觀的人數總共不超過10人。這樣也好,可以隨便逛,不受他人干擾。其實上懸空寺參觀是有人員限制的,好像每次不能超過50人。
總以為旅游勝地,人多物眾,出發前一時疏忽竟然忘記準備食物和水,到達目的地才發現懸空寺周邊很荒涼,竟然沒有購物的地方。無奈只得在這里想辦法,從懸空寺出來,根據當地人提示上了對面羅漢洞上的大壩,大壩上面一個半聾老太婆那兒賣考黃豆和瓜子,本想討價還價,老太太說附近再無其他吃的,只好兩元錢買了方便面袋裝的半袋炒黃豆填肚子,真沒想到,平生第一次吃考黃豆,竟然是在這種環境中為了充饑而食用。兩個人嚼著黃豆,以苦為樂在大壩上待了一會,便決定再往里走,去恒山深處看看。最后聽了專門運送旅客去恒山的 “小三輪”告誡,恒山也是蕭條季節,沒什么人去,無奈只得坐車返回渾源縣城。
其實在懸空寺出來的坡頂,直接可以俯瞰遠眺縣城。“小三輪” 卻載著我們在縣城外繞了好大一個圈,我急得拍他說,路線錯了,他卻不理我們,到車站后索要每人兩元的費用。上山才一元,下山就要兩元,這不是宰人嗎?當時的一些人為了掙錢真是不擇手段。
外出旅游圖的是舒心、愉快、吃好、玩好。初次來渾源縣逛懸空寺卻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終于看到了舉世聞名建筑與自然相融合的壯觀的懸空寺,但這里的人卻沒給我留下一點好印象,一著不慎,便會上當受騙。突然想起了窮鄉僻壤出刁民這句話, 窮山惡水自然條件很差的地方,每個人求生的本能逼迫人用盡各種不同的手段活下去,也許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景區商販坐地起價、欺詐消費等旅游亂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