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陽市旅游景點大全—煙臺海陽市旅游景點大全圖片
福建,寧德,福鼎。
位于閩東北,因其境內山太姥山之覆鼎峰而得名,轄內白茶更是冠絕一方。這里山水清秀,人文古樸,古居眾多。
一起來看看福鼎10處最美的中國傳統村落,你曾經去過幾處?
1 磻溪鎮仙蒲村
位于福鼎市西南部,與霞浦、柘榮兩縣交界,兩岸石橋、碇步把民居聯結起來,成一個整體。名列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岸邊綠柳依依,四山篁竹翠林覆蓋,使整個古村落顯得寧靜而幽遠。仙蒲古民居規模大,格局開闊,蟬援比鄰。
一眼望去是看不完的綠,看煩了城市里的喧嘩,它給你一份它特有的寧靜,待在這兒猶如世外桃源,沒有快節奏的壓力。
2 店下鎮巽城村
巽城,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莊重,古樸。巽乃是八卦之東南方,巽城村則地處福鼎市東南出海口,屬店下鎮管轄。名列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清乾隆年間,本地人何啟龍發展航運事業,推動了貿易發展,還得到縣令熊琛表彰。巽城歷史上,特別是清末與民國時期的富庶繁華甚有名氣。
如今的巽城,現存的陳氏三大厝甚有名氣,名號“上錦芳”“下錦芳”“三房”,房主陳啟捷建于清末,分別傳與三個兒子,至今有130余年歷史。三座大厝各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皆為二層磚木結構,四面交井布局,有上、下廳,兩側廂房走廊,模仿蘇州園林建筑風格,氣派且風雅。
巽城的古建筑還有林氏大厝與施仁泰大厝以及古街巷,也可令你駐足徜徉,觸摸滄桑,想像昔日繁華,回味歷史無情。
3 管陽鎮西昆村
名列首批中國傳統村落。西昆村位于福鼎市西部30公里處,隸屬于該市管陽鎮,西昆有著濃厚的歷史色彩,不為為旅游的圣地,鳥語花香,綠意盎然,這里保留著清朝時期別具匠心的古樸建筑,村中有宗祠,古厝,古墓,古井等,受千百年風雨洗禮依然向世界詮釋著輝煌歷史。全村2000余人口,孔姓后裔達860余人,其余為張、陳等26姓。因此該村有“江南孔裔第一村”之稱。
感受千百年的文化傳承,品一杯白茶,于古民居中,聽老者慢慢細說西昆村的傳說,放下浮躁的心情,將身心融入其中,會發現在這座安逸祥和的村落里,能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4 太姥山鎮瀲城村
名列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瀲城村位于太姥山山麓東南角,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厚重的城墻,嘩嘩流過的清澈河渠,綠意盎然的創業園區,三五成群飛舞的白鷺,還有漂亮別致的農家樓房、蒼郁挺拔的古樹、青翠欲滴的修竹。
每塊堆起來的磚都是一片記憶,舊色斑駁陸離的磚墻,縫隙中瑟縮了幾根細細的青苔,仿佛想要告訴你他所有的生長足跡。
5 管陽鎮金釵溪村
金釵溪是福鼎市管陽鎮的一個古村落,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
自古以來是閩浙交通之要道,當時這里客棧、商鋪林立,如今從一些古跡中我們依稀可見當年的繁華。古祠堂、古廊橋、古民居現都已成為當地文物保護單位。村中山嶺險峻、峰巒林立,茂林修竹、古樹參天,溪水清澈、泉鳴錚錚。據說有金釵插地,玉嶺裁天、潭隱蛟龍等十六景觀,環境優雅,氣候宜人,夏日來此游覽避暑十分舒適。
村里有一座橋,叫金朱橋。始建于明,清乾隆、咸豐年間重修。半圓形單孔石構廊屋橋,全長28.24米,寬4.27米,高4.2米。橋屋11開間,中間東向供神像,穿斗式構架,用24根木柱。
在金釵溪后山駝駱峰上建有朱氏祠堂。色澤艷麗的天花板以及雕工精美的梁柱紀錄著宗祠曾經的輝煌。歷史變遷,殘破了的是實物,留存下來的是文化。祠堂中有“學冠群英”等牌匾,可見古時候的朱姓先人才高八斗,功勛卓絕。
清代古民居建筑6座。古民居院落寬敞,外為土墻,內部建筑為一排開間同式廂房,進深7柱或11柱,每廂為兩層屋檐式木構房,外留一條走廊,廊柱、橫梁雕刻精美,上鑲藍寶石,屋高約3米,盡管歷經百年但木質發亮如新。從走廊一頭仰望屋頂,層層疊疊,層次分明,氣勢輝煌。二樓為竹草混合石灰砌成的隔間,配以格子窗,古韻古色。古民居多為坐北朝南,有良好采光條件,房前視野開闊,屋后綠樹成蔭,顯得安靜舒適,因此至今仍有人居住。
6 磻溪鎮桑海村
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磻溪鎮桑海村山巒秀麗,綠水環抱,被人稱為“地靈人杰”之風水寶地。
海洋村與桑園村合并之后成了桑海村,“桑海”之名,似是海洋與桑園的合名,又似象征兩村滄海桑田的變化,“桑海”之名由此而來,耐人尋味,而俊秀美麗的嶺頭自然村就隱在其中,村里大片的高山云海及生態茶園,如同現實版的綠野仙蹤。
7 白琳鎮翁江村
福鼎市白琳鎮翁江村,青山環抱,碧水相依,古建筑與農家院交織融會,處處展現著田園風光新景色。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清幽的院落,古老的瓦片,斑駁的磚墻……每到周末,小隱于翁江村河畔的蕭家大厝都會迎來三五成群的參觀游客。
據了解,蕭家大厝迄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自西向東分別為長房、四房和三房3座大院,其以長房大院尤為氣派。這座古厝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僅因為房屋宏偉壯觀,更重要的是其一磚一瓦一木一石都展現了精湛的建筑技藝和科學應用。
8 點頭鎮舉州村
舉州村是一個偏僻、寧靜、民風古樸的山村,位于福鼎市點頭鎮西南部,東臨白琳鎮車陽村,西至點頭鎮翁溪村,南靠白琳鎮棠園村,北接大坪村,距福鼎市區24公里。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舉州最聞名的莫過于連山古厝,這座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古厝與距此不遠的翠郊古民居并稱“姐妹樓”。清朝康乾年間,福鼎有位吳姓茶商建了四座宅院分別給自己的四個兒子,分別是元房(潘溪洋邊古民居)、亨房(柘榮長岐古民居)、貞房(白琳翠郊古民居)、利房(點頭連山古民居)。利房即點頭的連山古厝。
連山古厝總占地面積達3800平方米,布局以三個三進合院為主體,廳進臺階呈梯形布局,大厝內外兩重圍墻,院內木雕藝術技藝精湛。院內還完整保留著祖輩留下的匾額及其他珍貴文物!
漫步古村幽徑,還有洋尾林氏大厝、雙頭溪古石橋,古碇步,古遺址,古墓葬,古碑刻,古官道,宮廟宗祠,民國學堂等人文及建筑遺存舉目可見。形形的文化特色,厚重深遠的文化底蘊,形成了舉州村獨有的文化特征。
9 點頭鎮柏柳村
走進柏柳村,古樸典雅的民居民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水清的自然風光,遮天避地的古樹,閩派建筑、小橋流水。如此一個原汁原味古村落,令人在恍惚間步入了世外桃源。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
該村落處處與茶有關,處處洋溢著茶文化的無窮魅力。村口一塊寫著“中國白茶第一村”幾個大字的石碑赫然進入眼簾。村中的白茶作坊內蘊藏著特異而精細的傳統制茶古法以及白茶原生態品質的栽培管理技術。基于這份獨特而深厚的茶文化歷史內涵,柏柳村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專家組正式確定為“中國白茶第一村”。
1857年,柏柳茶商陳煥在太姥山中發現了大白茶母樹,帶回鄉里繁育良種,結果獲得成功,這就是今天的福鼎大白茶——華茶1號。1880年,又是在點頭鎮的汪家洋村,茶農們選育另一白茶良種福鼎大毫成功,福鼎大毫茶也就是華茶2號。1985年,華茶1號和華茶2號被國家權威部門認證為國優品種,至此福鼎白茶開始邁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
從福鼎茶業開始興盛之日起,當地漸漸形成了一些頗有影響力的茶商世家,其中的吳(吳觀楷)、蔡(蔡德教)、梅(梅伯珍)、袁(袁子卿)四家是威望最高的。而梅伯珍,正是來自點頭鎮的柏柳村。在柏柳村,至今還留著梅伯珍親手修建的“正屋七溜,以及左右廚房和門樓”,和其祖上梅光國建造的梅家大厝。
10 硤門畬族鄉秦石村石蘭村
名列第5批中國傳統村落。千年前鄧氏先祖在這里落戶——石蘭村,位于硤門畬族鄉雙獅山后脊,福鼎與霞浦交界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霞浦楊家溪和崳山島天湖風光的中心點。石蘭村古樹成群,擁有甚多榕、樟、楓等樹群,謂為奇觀。
一棵已有千年歷史的樟樹身上寄生了一株幾十樹齡的榕樹,就似母親懷前抱子一樣,甚為神奇,在古樹的樹干和樹枝杈間還長滿了十多種其他雜樹,其中包括一株被村里人稱為古樹管家的白芽樹。“榕抱樟”樹高達29多米,徑圍達17.8米,冠幅120多平方米,中間大樟樹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大榕樹把大樟樹緊緊圍抱,樹中有樹,樹外有根,根上有藤,藤間有草,入選《中國樹木奇觀》全國500樹王的第39位。
村口大水塘壩上兩棵古榕是一大奇觀,兩棵樹在一年四季中呈現出不同的生長狀態,一棵樹的葉子黃了,另一棵樹的葉子卻綠起來了,一黃一綠,相互交替,村人稱兩樹為"夫妻榕"。
村里還有山海交融、延綿蜿蜒的大崗頭系列風光等。現存宋、明、清等朝代古堡、古民居、城墻、烽火臺、宗祠宮廟,石蘭棍、煙花做福、鄧氏民風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石蘭紫菜等名優特產。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更多古村古鎮查看“古村記”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