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寧要塞的歷史意義_東寧要塞的歷史
最近幾年,隨著美歐對壓制中俄越來越“力不從心”,他們只能玩起了“歷史虛無主義”。
美國經常將“維護規則的國際秩序”掛在嘴邊,但實際上,當今國際秩序的基礎,就是基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后秩序來制定的。
歐美篡改二戰史,抹黑中國和蘇聯在二戰的正義地位,重要地位,就是對國際規則與秩序的踐踏。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今年的9月3日,我國外長王毅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分別向東寧要塞博物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6周年活動發表致辭。
兩國外長都在致辭中對西方國家“篡改二戰史,開歷史倒車”的卑劣作為進行嚴厲斥責。
大家或許會好奇,為什么是“東寧要塞”,能夠戳穿西方的“篡改二戰史”呢?
壹、東寧要塞的建立,就是一部侵華史
我國在過去幾年的“二戰史梳理完善”過程中,有兩個比較重大的“概念變更”。
第一個就是將以前社會普遍提及的“1937年7月7日開始的八年抗戰”,變更為法律確認,歷史界公認,也需要向全民傳遞的正確史觀“抗日戰爭是從1931年9月18日開始的十四年抗戰”。
因為不加入1931~1937年的侵華戰爭史實,等于承認了日軍對東北六年的反動占領,同時也沒有正視東北抗聯的六年頑強抗日與巨大犧牲。
東寧要塞位于我國黑龍江省東寧鎮,距離中俄邊境不遠,東寧要塞的建立,就是日軍1931~1937年侵華戰爭的重要罪證。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逐步占領我國東北全境,到1933年占領黑龍江東寧鎮。
為了防止蘇軍南下,永遠竊占中國東北,日軍開始在這里修建“亞洲第一軍事要塞”。
1935年春天,東寧要塞開始修建。日本軍隊從我國山東、河北、吉林榆樹等地或用欺騙手段招募勞工,或直接暴力綁架勞工,集中運輸到東寧鎮。
除了我國勞工,日軍還將大量戰俘也運到東寧鎮,前后修建東寧要塞的勞工達到17萬人,戰俘沒有準確數字登記,但也不少于幾萬人。
從東寧要塞紀念館的文史資料,可以查到建設過程中,每天勞工各種原因死亡人數從十幾人甚至到幾十人。
戰后在東寧要塞周邊找到的一個墳地,就有勞工墳堆幾千座。
東寧要塞的建立,除了見證中國勞工與戰俘的虐待與坑殺史,同時見證的還有日本政府多次否認的“慰安婦”史實。
東寧要塞文史資料記載,為了“穩定”軍心,日軍還用火車運來了一千多名“慰安婦”,這其中有日本女人、朝鮮女人和中國女人。
當年的“東寧五鎮”,日軍公開開設的“慰安所”就有二十多個。至今在東寧鎮的敬老院里,還有活著的“慰安婦”受害者。她們是苦難歷史的見證者。
她們沒有等來日軍后人的尊重與道歉,希望在最后一人有生之年,能夠見證日本的謝罪!
貳、東寧要塞攻防戰的意義
我國對“二戰史觀”的重要修正,除了開頭,還有結尾。
過去幾十年,我國跟隨“世界大流”,每年都隆重宣傳8月15日,這是日本天皇向盟軍正式宣告投降的日子。
西方國家都以這一天為二戰最終勝利紀念日。
可是中國人從來都不相信“口頭投降”,并且在我國境內,8月15日之后,還有日軍一直在頑抗到底。
1945年9月2日,日本時間9點,我國時間十點左右,日軍向包括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在內的九名代表,正式投降。
這是行動上的受降儀式。
只有9月2日受降儀式真的結束,才代表日軍是“實實在在”的投降,第二天9月3日,《新華日報》刊登毛主席《慶祝抗日勝利中華民族解放萬歲》的題詞。
也是在9月3日,無論是國統區,還是我黨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都載歌載舞的“慶祝抗戰勝利”。
所以2014年,我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確定“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戰紀念日”。
東寧要塞攻防戰的特殊意義,就在于這里的戰斗一直持續到8月底,是全球公認的“二戰最后一場戰役”。
東寧要塞被世界二戰史定義為“東方馬其諾防線”,不僅因為這里侵害的勞工與慰安婦最多,還在于這里擁有日本關東軍最大規模,最多兵種的駐扎。
日本關東軍在東寧縣駐扎有3個師團、1個獨立旅、1個國境守備隊,總兵力達到13萬人,而當時該縣人口還不到3.5萬人。
日本關東軍在我國東北境內修建多個軍事要塞,但是這些軍事要塞的最高長官,一般是少將。
在東林要塞,中將就有3個,少將11個。
除了駐軍規模,日軍在要塞修了10個機場,400多個永久軍事設施,裝甲兵,航空兵,各種炮兵的火力配置,都是亞洲最強。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開始發動對東寧要塞的猛攻。13萬日軍抵抗了7天之后,部分向東寧縣城與吉林等方向潰逃。
可是東寧要塞內部的殘余日軍,依舊頑強抵抗。東寧要塞的日軍沒有后援,并且戰備通信系統都被蘇軍的火炮和空軍摧毀,與關東軍高層和日本國內無法通訊。
因此在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投降之后,東寧要塞依舊持續血戰。
戰斗又持續半個月,后來蘇飛機將日軍第三軍后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從牡丹江運來,打著白旗進入東寧要塞。
河野貞夫向日軍傳達了天皇的投降詔書,日軍才完全放棄抵抗。901名日軍于8月28日打著白旗走出要塞。
在蘇軍以為8月28日已經完全勝利之后,日軍其實還藏了一支部隊在勛山要塞。最后是當地抗戰群眾在山上發現了日軍潛藏的勛山要塞,通報給蘇軍。
蘇軍立即調集飛機、大炮,天上炸,地上轟,到8月30日戰斗最終結束。
東寧要塞戰役直到8月30日才在中國抗戰軍民和蘇軍主力的進攻下,正式結束,因此被稱為二戰最后一站。
所以我們對二戰日軍投降,我們慶祝勝利的認知,都應該建立在東寧要塞戰役結束后的九月。
在東寧要塞戰役最后的勛山要塞戰場遺址,矗立著五座巍峨的紀念碑,它們是“不容篡改二戰史的光輝見證”。
勛山要塞入口處,樹立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題詞“勿忘國恥、強我中華”紀念碑。
在廣場的中心樹立的是“蘇聯紅軍烈士紀念碑”和原國家副主席李德生題詞“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后戰場”紀念碑。
廣場左側是“勞工殉難紀念碑”。
廣場右側是“抗聯英雄紀念碑”。
這五座紀念碑,宣告并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和知恥后勇。
見證了日軍十四年侵華歷史的最后一戰。
見證了中國勞工的苦難,也見證了蘇聯紅軍與抗聯英雄的抗戰史詩。
叁、二戰史“兩道紅線”必須變成“四座基石”
盡管在我國建國之后,與蘇聯有過蜜月期,也有過激烈對峙的時期。
可是我國從來不“抹黑二戰史”,從來沒有歪曲和遺忘蘇聯紅軍確實為中國人民流過血,付出過巨大的犧牲。
二戰之后七十六年,許多公知與恨國黨總愛給國內的“抗戰宣傳”貼上“民族主義”與“極左”的標簽。
實際上,美國與西方主流媒體,對“二戰價值觀”的灌輸,從未停止過。他們對全球七十多億人的洗腦,也從未停止過。
在西方構建的“二戰話語體系”里,有“兩條紅線”。
第一是“紅線”,任何分析“合理化”,“部分現實訴求”的學術文章,都會被打上“美化”的帽子。
在號稱“理智客觀公正”的西方學術界,“反”必須是一邊倒的,極端的,容不得“冷靜或客觀”的評價。
第二是“猶太人的苦難”,在西方,任何學者都不允許理性分析“二戰前多國都殺猶太人”,不允許揭露當年猶太人“作死的部分史實”,這類歷史探究,都會被送上“反猶”的十字架,學者面臨社會性死亡甚至刑責。
“決不允許同情或美化”以及“決不允許反猶太人”是西方二戰史的兩道紅線,屠殺猶太人,也是他們推向全球的“人類共同苦難記憶”。
在這兩道紅線面前,西方人沒有“學術探討”,“言論自由”的空間!
可是在兩道紅線之外,面對蘇聯在二戰中的主力作用,面對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苦難與正面作用,西方學者卻以“學術自由”,“言論自由”,“客觀分析”的理由,進行抹黑和篡改。
屠殺猶太人,全球共同的傷痕記憶,可是西方沒有任何國家用中國同情與譴責“屠殺猶太人”的態度,來對待“南京大屠殺”。
對于侵華戰爭發生的原因,西方依舊有學者秉持“德國是侵略,中日是爭端”的雙標立場。
對于南京大屠殺發生的原因,以及死難者人數,西方至今仍有“冷靜質疑”的聲音,中國從沒有學者大肆宣揚“猶太人取死有道”,也沒有質疑德國累計屠殺猶太人的總數量。
在二戰史觀層面上,中俄對西方的尊重,對歷史事實的尊重,與西方對中俄的抹黑與蔑視,是嚴重不對等的。
在西方構建“蘇聯與共同開啟二戰,中日戰爭是兩國爭端,不存在正義邪惡”的“篡改二戰史”背景下,中俄必須聯手,對這股逆流必須進行毀滅性打擊。
中俄必須聯手,正告西方,未來的二戰史,不應該是“兩道紅線”而是“四座基石”。
中俄可以繼續“反”和“同情猶太”兩條紅線,可是西方必須對等承認中俄的“二戰史正確地位”。
中俄要求加入與西方兩道紅線對等的,不容踐踏的兩條紅線。
第一條,西方必須對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殘忍屠殺的中國人,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抱有被屠殺的猶太人,同等的同情,同等的紀念與緬懷。
第二條,西方必須在確認“德國”的邪惡本質同時,同等批判日本軍國主義的罪惡。并且對蘇聯紅軍,中國抗戰軍民在二戰的主力作用,正義地位進行不容篡改的確認。
“四大基石”共同構建正確的二戰史觀,西方任何政府對中俄“二戰史紅線”的抹黑與篡改,都是在“摧毀二戰之后的國際規則與秩序”。
中俄必須讓美國與西方明白,如果他們膽敢翻二戰勝利的桌子,中俄有能力有決心有勇氣,砸了他們“處處美麗風景線”的黑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