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螺島幾點去不排隊-仙螺島門票多少錢一張
2020北上避暑之旅(13)
寫在前面
不求資料翔實全面,不求論證無懈可擊,但求真實記錄旅途中所見所聞及所思所想——我行故我思
2020.07.30
朋友夫婦今天一早乘火車離開返回家中,我們留在秦皇島繼續游覽。這次回來住在秦皇島市區,所租車輛我們繼續用著,這樣去南北戴河都不算遠。按照離滬前當地朋友發來的景點介紹,前幾天去過了山海關,這二天準備在南北戴河逛逛。今天第一站是南戴河的仙螺島。
下圖是我們二天內去過的景點示意圖。
仙螺島位于南戴河旅游度假區(上圖左下),離海岸線1公里。比較有趣的是,秦皇島號稱“島”,其實除了靠渤海外,轄區內并沒有島。而1998年仙螺島的興建改變了這一歷史。但是,這里最大的特點是海上索道。
仙螺島的門票20元/人,索道(往返)60元/人。不得不說的是,這里索道與門票可以同售,優惠打折也包括索道。這是我游玩各地景區第一次遇到!太劃算啦!門票+索道票我們都能按半價購買。不過,保險費不打折。正值盛夏,這里游人如織。等待乘索道的大廳里,人們需蛇形排隊。但是,欄桿邊上的長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這真是貼心設計,讓站久的游客可以坐下小憩一會兒。在其他景區我是沒見過的,手動點贊!
仙螺島海上索道全長1038米,單程用時15分鐘。恐怕這也是全國第一個不是爬高的索道吧?大海見過,但在海上乘索道沒嘗試過。這是吸引我來此的主要原因。
坐在開放式的纜車椅上,環視四周一望無垠,“居高俯瞰”湛藍的大海,別樣的風景。請欣賞本人拍攝的小視頻:
上島后我們先來到祈福閣,這里可以登高望遠。
祈福閣樓頂的大鐘,游客可以免費敲鐘。
仙螺島上主要是適合青少年們游玩的娛樂設施。
游艇自然不能少,豪華波浪、海盜船、的士高和蹦極樣樣俱全。
回望海岸線,風景這邊獨好!
排隊等待乘坐游艇的游客也很多,絲毫未受疫情影響。
這座觀光娛樂塔總高70米,其中蹦極的最高點是48米。已經看到一個人蹦下來了,最終他會被停在水面上的小船接走。
為什么叫仙螺島?盡管是人工島,也要編出一段美麗動人的故事來。
相傳很久以前,海螺仙子私到人間,與南戴河漁民青年海娃喜結良緣。婚后,她關愛丈夫,和睦鄰里。每遇有難,即仗義相助,屢救漁民于水火之中,頗得一方百姓擁戴。當其遭到海龍王迫害離開戴河之后,鄉親們無不痛惜萬分,特鑄人身螺尾仙女雕像一尊,以為紀念,仙螺島由此得名。
仙螺島上還有一家貝殼館,懷著好奇心走進來看看。這里展出的來自國內外的貝殼科目近千種,形態萬千,色彩斑斕。
各種各樣貝殼、海螺、蛤等讓人目不暇接,大開眼界。還有忘記拍照的叫不上來名字的螺。
與展廳相連的是貝殼商品部,這里展出的都是可以出售的貝殼類紀念品。
乘坐纜車返程時才發現海面上有一個救生小艇,救生員百無聊賴地坐在上面低頭看手機。看來他對游客們還是蠻有信心的,不擔心會有人落下來。
除了海上索道、貝殼館、海上蹦極外,南戴河的沙灘也是游客的最愛。藍色的海水,金黃色的沙灘……只不過,我們是不太適合去嬉水了。
人們在這里吹海風,觀海景,望海潮,戲海水,輕松愜意!
聯峰山公園位于北戴河海濱中心偏西,其傍海東西橫列5公里。公園始建于民國八年(1919),當時稱為蓮花石公園,是典型的森林公園。
這里因峰巒秀美,山石嶙峋,山勢聯綴,故稱聯峰山;又因松林如海,山勢遠眺似蓮蓬而別稱蓮蓬山。
雞冠山是這里的最高峰,海拔153米,是北戴河的制高點。1938年的《海濱地方志略》曾集名勝24景,聯峰山景區即占14景。聯峰山南麓保留有當時的中外別墅73棟,現在都是游人止步的地方。1954年起,這里變成為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夏日避暑辦公地。1971年震驚中外的“9·13事件”時,林彪就是從聯峰山別墅出逃的。
公園內路邊每個區域還有一個小導覽圖,我們按圖索驥,準備先去雞冠山。聯峰山景區內部道路通暢,起伏平緩,民國時達官顯貴們就曾經常結伴騎驢在山內游玩。
上圖是仕女騎驢雕塑。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英傳教士坎德·喬治·托馬斯(中文名:甘林)于雞冠山的別墅落成。道賀親朋中有面目俊俏之英國女郎,于山下租賃鄉民毛驢前往,途經此樹蔭下歇腳之時,遇英國畫家速成一幅側面寫生圖《仕女騎驢圖》。英國鐵路工程師金達將之印制成英文招貼廣告,由此成為中國史上最早的旅游招貼畫。
繼續拾級而上,看到這兩塊巨石,額頂斜向前伸,如檐如傘,額頭刻有“避雨石”三字。雞冠山上這二塊巨石因避雨之功,名為“避雨石”。
據說,此處只容好人避雨,凡做壞事之人到此,總被淋成落湯雞。因此,即使晴天也有人在石下站立,成為北戴河又一道風景線。不過,因為沒下雨,我們也沒爬上去試試。
臨風亭里沒什么人,只有一位保潔女工在此小憩。站在此處向外望去,秦皇島市區盡收眼底。
繼續沿著石階向上爬,最終來到最高點——雞冠山。
山頂上有前述英國人甘林的別墅,這是北戴河首批洋人別墅之一。天津北洋女師創辦人、中國才女,被譽為“近300年來最后一位女詞人”的呂碧城(1883-1943)曾在此度過了一個愜意的假期,寫下了優美的《北戴河游記》(1910)。這里還有一座瞭望塔,不知是因疫情原因,還是安全保衛的原因,已經不讓登塔了,否則視線可能更好些。
據監測,聯峰山公園內負氧離子濃度經常性保持在3000-8000個/cm3,最高可達14000個/cm3,是天然氧吧。
從雞冠山下來再去往望海亭方向,還是要爬一段山。
半山腰上就可以觀海聽濤了。
望海亭是聯峰山公園的主要景點之一。這里是當年毛主席觀日出之地!望海亭位于聯峰山主峰,始建年代不詳,攢尖頂式涼亭,基座為古代烽火臺,1989年曾被雷擊燒毀,同年重建。
1954年4月22日,毛澤東同志曾在此觀滄海,看日出,并興致勃勃地朗誦了曹操的四言詩《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清林則徐)。當年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不久,毛澤東同志佇立在此,極目遠眺,海闊天空,心情一定大好!
據介紹,在這里可以早看晨輝染海,晚瞧夕陽西下,南眺滄海,北顧青山,東觀市貌,西賞村落,居高鳥瞰北戴河全景,美不勝收。
一條小道通往如來寺,好不容易走到跟前,大門緊閉。
如來寺,原來在聯峰山南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八年(1561),清乾隆十三年(1749)、道光二十六年(1847)、同治二年(1864)幾經復修。日軍侵華后被拆除,1940年當地鄉民遷建至此,文革時亦遭浩劫,1991年重建。
只能到下一個小景區——觀音寺一帶。
聯峰山公園以前曾被稱為蓮花石公園,有蓮花、蓮花池、蓮花亭是必須的。
還能看到蓮池里的蓮花,但數量好像不夠多。
蓮花亭、蓮池周邊還有一些石碑,都是名人的詩名。
康有為來此游玩后也即興賦詩《游蓮花石公園》(1923年),描繪了聯峰山的美景。
上圖這塊石頭有特點,不像這里原生的,很像北海潿洲島上的滴水丹屏那樣的石頭,就是沒有在滴水。
因為聯峰山以前也被稱作“蓮蓬山”,因此后建并以“蓮蓬”命名該閣也就順理成章了。蓮蓬閣主要用作展廳,我們來時不開放。
緊鄰蓮蓬閣的就是觀音寺。觀音寺亦稱廣華寺,也是一座古剎。據考證其始建于明正德,清乾隆六十年(1795)、民國九年(1920)曾兩次大修。
1979年第三次修葺,2010年繼續修繕了山門及正殿。因為疫情沒有開放,又是不得而入。
沿著蜿蜒的小路走下山來,兩邊林木草茂密,似在野蠻生長,一片原始森林的模樣。在海邊能有這樣的樹林,實屬不易,也說明后來保護得很好!
。
這口井好像沒什么說法,很奇怪,平白無故挖一口井?
下山后來到蠖公橋,其始建于民國八年(1919),最早為木橋,后改為石橋,也是近百年的橋了。此橋以北戴河海濱開發奠基人朱啟鈐之雅號“蠖[huò]公”命名。
朱啟鈐(1872-1964),字桂辛,號蠖公,歷任晚清京畿巡警廳丞、蒙務大臣、交通總長、內務總長、代國務總理。民國八年,經北洋政府批準,創辦北戴河海濱公益會,為北戴河之后的開拓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又回到了雞冠山一帶,還有二處景觀剛才從雞冠山下來沒去。一處就是甕石。甕石位于雞冠山南坡,高5米,需要爬上去的。上來后可以看到頂上平坦,中間一穴,穴口狀若橄欖,用手拍打穴內壁,會發出"嗡嗡"的響聲,如同擊甕一般。游客走過不要錯過!
另外一處就是山眼井了。山眼井是雞冠山南麓溝壑的三孔深井,不論旱澇,井中常年極少積水,即使山洪暴發、溝壑泄水,這口深井依然干涸。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您沒看錯(下圖),是“山”不是“三”,盡管它有三個(觀察)孔。
古時相傳,聯峰山及周邊常年風調雨順,百姓豐衣足食。豈料天有不測風云,連續幾年的旱災,莊稼欠產甚至絕收,人們甚為恐慌。聯峰山觀音古剎的主持是一位得道高僧,就在高僧苦思冥想如何破解旱災之際,夜得一夢,經觀世音菩薩指點,知有愚人亂挖聯峰山沙石而淤堵了山神府地。于是,高僧在寺廟后山腰處打出一口深井,只為給山神府邸通氣之用,是為“山眼井”。
走出聯峰山,已近下午六點。今天沒有看到朋友說的林彪別墅挺遺憾的,其實根本也看不到,其并不在這個園子里。算了吧,又該覓食去了。
-The End-
參考文獻:
1. 南戴河仙螺島景區http://www.ndhxld.com/
2. 北戴河旅游網http://www.cnwirenetting.com
3. 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a/15034.html
敬請期待2020北上避暑之旅(14)
往期推薦:
2020北上避暑之旅(1)
2020北上避暑之旅(2)
2020北上避暑之旅(3)
2020北上避暑之旅(4)
2020北上避暑之旅(5)
2020北上避暑之旅(6)
2020北上避暑之旅(7)
2020北上避暑之旅(8)
2020北上避暑之旅(9)
2020北上避暑之旅(10)
2020北上避暑之旅(11)
2020北上避暑之旅(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