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車收費標準2023-共享汽車的收費標準是怎么樣的
價格戰打了多半年,燃油車現在究竟有多便宜,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知道降價了,但并未意識到有多便宜。
“最后我還是選了分期買,裸車價21.7萬,因為全款的話還貴1萬。”中秋國慶假期前,王柁媳婦發下了2022年的公司分紅,銷售顧問說國慶節的優惠力度也不會變,“要是變了我個人給你掏錢補上”,于是,最終買了一輛奧迪Q3。談及為什么選了奧迪Q3,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指導價29.58萬,直接降價超過7萬元,相當于75折折扣。這么高的性價比還是豪華車,老婆很喜歡。
從中能看到的是,3年時間過去,以往車企自己定義的汽車消費人群已經錯位。3年前,手里捏著買奧迪Q3的預算(30萬左右),要么是再多掏點上奧迪Q5L的低配,要么是看看同價位的漢蘭達。但如今,買一輛奧迪Q3只要準備個途觀L或者CR-V中高配的預算,而漢蘭達也不再是奧迪Q5L的對手,即便是油電混動版本,裸車價也已跌進了25萬元之內。
北京的齊昭,也同樣在今年8月底感受到了這種撕裂的沖擊。為了滿足一大家子人出門且都能舒舒服服乘坐的需求,最終入手了大眾途昂。指導價34.5萬元的四驅次頂配380TSI四驅尊享豪華版,最終裸車落地價28萬元,6.5萬元的終端優惠之后,它比同配置的漢蘭達更便宜。而在3年前,這一配置的車型落地價在35萬元左右,甚至部分地區還要加價。
動力同樣是1.4T/2.0T,動力同樣是2.0L/2.5L,造型差不多、技術平臺一樣,憑什么XX豪華品牌同尺寸車型的價格,就能比XX民用品牌的貴10萬。這是汽車行業里常年爭吵不休但此前并沒有答案的話題,有人說雷克薩斯的細節和工藝更勝豐田,但反對派意見是,從幾個維度上看,二者沒有明顯區別。
而進入2023年,隨著新能源的起勢和價格戰的長期持續,常年以來,網絡上的那個“買豪華車就是買個車標?”的段子,如今正在接近成真。
頭部品牌的入門級車型,已經失去高溢價能力。早在2014年開始,豪華品牌在中國開始了一輪國產入門車型的風潮,第一批包括奧迪A3、奧迪Q3、寶馬1系、寶馬X1、寶馬X2、奔馳A級、奔馳GLA,之后凱迪拉克XT4、沃爾沃XC40、雷克薩斯UX等陸續跟上。
其溢價空間,均至少在4萬元以上。其中,自身內部有普通民用品牌,進行技術共享的豪華車,其溢價在幾年間下滑的幅度最大,主要包括奧迪、凱迪拉克、沃爾沃,而奔馳/寶馬,前者與日產逍客/雷諾進行共享,后者為MINI/寶馬共享技術,溢價縮減幅度相對較小。
另外,二線品牌的諸多車型車型,已經失去高溢價能力。除了奔馳寶馬這2個頭部品牌之外,其余同類車型如今在同配置車型上幾乎處于同一價格水平,如B級-C級轎車如今的銷量主力版本成交價均在20-28萬元之間,而支撐豪華品牌銷量數字的主力,中型SUV,如今二線品牌的終端裸車價均在25-35萬元之間,與BBA同類產品的價格差距在10萬元左右。
在入門豪華車和二線豪華品牌的市場表現中,除了有著油電混合動力的雷克薩斯還在堅守自己的降價幅度之外(如雷克薩斯NX燃油版目前的終端優惠在6萬,但混動版本的幅度只在3-4萬),其余的高溢價都已逐漸被剝離。
而除此之外,市場中最大的豪華車典型,是原本2019年之前一直沒有丟失過豪華車銷量冠軍的奧迪,但如今其已在實際運營質量上甚至低于沃爾沃,且在銷量和成交均價表現上,與奔馳、寶馬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2017年,BBA三者的銷量首次在中國基本達到相同水準,奧迪以59.5萬輛的數字守住單品牌豪華車銷量冠軍,而奔馳+smart合計交出61.1萬輛,寶馬則與奧迪只有1000臺的銷量差異,為59.4萬輛。2019年,奧迪首次正式丟掉中國豪華車銷量冠軍頭銜,寶馬+MINI銷量72.36萬輛、奔馳+smart銷量70.2萬輛,奧迪為69萬輛。
1年之后的2020年,寶馬、奔馳的年終銷量分別領先奧迪5.11萬、4.81萬輛。
如今,2023年上半年數據中,寶馬為39.3萬輛、奔馳為37.7萬輛,奧迪則為31.7萬輛,相當于半年時間被甩出的銷量差距,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
這之中,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奧迪既不能在賺錢的傳統燃油車領域與對手爭斗,更是在新能源領域方面,與奔馳寶馬的差距越來越大。
新能源板塊中,不討論是否油改電,以及大幅度優惠吸引消費,因為來自德國的三者在這兩個話題中有不少的重疊。僅從銷量數字上看,寶馬在中國上半年新能源銷量達到4.98萬輛,奔馳為2.31萬輛,奧迪的銷量數字則為1.39萬輛。
三者在價格方面均有著超過10萬元以上的下調幅度,但從技術是否先進的角度看,寶馬即將在2024年-2025年開始率先在中國投產新電池、新技術平臺,奔馳已經在中國投放了EVA新平臺的幾款車型,而奧迪則是在2023年才開始引入PPE平臺,簡言之,三者的新能源產品已經產生了技術代差。
賺錢的燃油車方面,奧迪的溢價能力也已成為三者中的墊底。能夠看出,奧迪的入門版本車型基本都處于同級別車型中的門檻級別,另外從三者的銷量分析來看,奧迪的銷量近5年以來主要由低配、中低配所支撐,但奔馳、寶馬的車型不然,更多由中配所支撐。所以,三者的盈利表現其實可見一斑。
從財報上,能進一步發現其盈利的差異。奔馳的2023第二季度財報中,銷售額382.4億歐元,同比漲4.9%,凈利潤則躥升了14%,為36.4億歐元。寶馬二季度財報銷售額為372.19億歐元,同比增長7%,凈利潤29.58億歐元。
奧迪的財報為,其半年全球銷售額342億歐元,低于奔馳寶馬第二季度,凈利潤34.17億歐元,同比2022年下滑了30.7%。
簡言之,如今奧迪在盈利方面的表現,幾乎萎縮到了只有奔馳寶馬的一半。這之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它在其全球最大市場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從而拉低了整個品牌。
而上述的原因,主要與新能源快速崛起相關,但更與企業自身的經營策略和對市場變化的調整相關。
豪華汽車品牌的整體溢價下行,主因是新能源快速崛起,對其形成明確的挑戰,從而分化了銷量。消費者在面對新的選擇時,于是豪華車開始靠降價提升性價比來刺激成交。
李斌、李想,從2019年開始就已經喊出了,目標就是搶奪BBA以及其他燃油豪華車的市場份額,蔚來在2022年喊出超過雷克薩斯,理想則是已經將目標定為,2024年超過所有傳統豪華品牌,2025年則是超過奔馳寶馬之和,來到160萬輛。
僅僅從李斌、李想所掌控的車企,就已經能做到極大的殺傷力。再給這種殺傷力疊上進一步的Buff,只需要加上特斯拉、比亞迪兩家企業的名字和目標。馬斯克的特斯拉手握全球最高市值,意味著背后能掌控的資金甚至大于不少國家,而隨著Model Y在2023年正式超過豐田卡羅拉成為全球最暢銷的單一車型,這也直接宣告了豪華品牌燃油車已不再是絕對頂流。
2023年,如今比亞迪的300萬目標已幾近達成,它所宣告的則是自己初步掌握了20萬內的民用市場之后,將要更多開始向上瓦解傳統燃油車的份額。當然,除了它們之外,還有華為附體的AITO問界,小鵬正在瓦解20-30萬元的燃油車基盤。
所以,不論理想、蔚來是否能真正做到目標表現,即便是只做到了和奔馳、寶馬持平的水準,對市場格局和消費者認知的摧毀都是顯然的。從目前的局面來看,盡管蔚來上半年在產品切換中出現了一定的斷檔,銷量5.45萬臺,距離雷克薩斯的7.05萬臺差距近1.6萬臺,但隨著后半年單月破2萬,且處于2萬臺左右的成績,實際上已經動搖了不少潛在用戶的糾結。
理想的殺傷力則是更大,在連續幾個月月銷量突破3萬臺之后,如今它的銷量排名穩定在了第四的位置,僅次于奔馳寶馬奧迪,但從經營質量上看,理想并沒有大降價,而奧迪卻動輒有著10萬元左右的終端降價。
而另外,高溢價的消散還因為,傳統車企在面對這一輪消費觀念的轉換時,自身的調整出現了節奏、效率、方式等方面的不足與問題。
譬如,以技術進步為例。首當其沖的問題是續航跟不上,從工信部統計來看,2019年純電動主流續航為400公里起步,2021年,500公里續航成為入門標準,眼前的2023年,600公里為入門標準。
而從當前奧迪在售的新能源產品線上看,售價超過50萬元的奧迪e-tron,最高續航里程為500公里,售價近25萬元的奧迪Q2L e-tron續航里程325公里,即便是剛剛官降超20萬的頂級型號奧迪e-tron GT,100萬元級的售價,續航里程不過480公里。
續航里程的不足,讓消費市場感受到的技術不夠領先,而進一步結合價格制定,則繼續放大這種認知的鞏固。截至目前,幾乎所有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推出新能源車的策略都是一致的,即以燃油車時代的模式進行測算,制定出一個較高的價格,之后為了刺激銷量再進行官降,并協同終端的進一步促銷。
再次以奧迪為例,不久前剛剛完成了對奧迪e-tron GT的22.1萬元官降,旗艦車型為了刺激銷量進行官降,高預算用戶對此的認知為“還會繼續降”。2021年上市的奧迪e-tron系列同樣如此,上市時續航里程500公里的奧迪e-tron指導價54.68-64.88萬元,續航446公里、500公里的奧迪e-tron Sportback指導價為65.88-71.88萬元,到了2023年,這一車型在不久前被爆出半價員工購買。
再有,今年的拳頭產品,用上了新技術平臺的奧迪Q4 e-tron,在上市半年后,指導價從29.99-37.71萬元下調至28.99-36.71萬元。目前,在4S店終端里,其優惠幅度超過7萬元。
再以營銷和用戶運營為例,蔚來、理想、小鵬、AITO問界、比亞迪等幾家新能源方面增速出眾的企業,都在中國市場逐漸玩明白了一件事,即“通過自身的特點,對某一圈層人群進行強吸引”。比亞迪可以是經濟實惠,蔚來是服務進階+一起玩等,理想是家庭用戶,小鵬則是高智能依賴人群。
不過,對于傳統豪華品牌而言,多數企業尚處于原點。
同樣以奧迪為例,其近幾年在營銷上應用了更多的數字化工具,包括使用直播進行新車發布、使用直播進行技術宣傳,并協同名人進行宣傳片的拍攝等。但,從評論區不難看出,眾多的刷屏內容為同一口號,以及短視頻涉及文案抄襲,另外王一博所代言的全新奧迪A3,盡管流量喜人,不過自2022年8月以來,最高月銷量為8616輛,進入2023年之后月均銷量4000輛出頭。
因為滑落的太快,奧迪身上的案例對中國汽車行業,具備很強的代表意義。仍在使用燃油車時代的思維,從造車、到產品進化、新車定價,再到用戶運營,營銷等方面,和當今的時代都有比較明顯的脫節。
而其品牌高溢價的不斷消散也源于此,在燃油車時代里,溢價來自于制造工藝帶來的品質感,源自于更低的故障率,來自駕駛質感的不同,溢價也來自于技術創新能力,比如發動機的功率,奧迪成名的燈組技術,多屏幕交互技術,以及賽場上所拿下的榮譽。
不過,進入眼前的時代里,越來越多的強點開始被平替與褪色。而豪華品牌原本的高溢價能力,正在2023年開始,從之前家家都有的標配,成為越來越少見的稀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