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古鎮最有名的橋、周莊最有名的橋
中心橋和古運河
作者:沈菁
青陽,1965年10月前稱為青暘。穿越古鎮青暘的錫澄大運河上有三座古老的大石拱橋,它們是古鎮青暘最重要的歷史根脈。
青暘古鎮運河上的三座石拱橋,俗稱青暘三橋。
鎮北連接北弄和北沿河的是北新橋,始建于1527年(明嘉靖6年),后又于1619年(明萬歷47年)、1851年(清咸豐元年)重建。
青暘古鎮運河上的北新橋,又稱凝秀橋。
鎮南連接南弄和南沿河的是南新橋,又稱南星橋,三元橋,亦始建于1527年,后又于1619年和1758年(清乾隆23年)重修,1919年(民國8年)重建。
青暘古鎮運河上的南新橋,又稱南星橋、三元橋。
位于古鎮中心的中心橋連接東弄和西街上,東橋堍是北弄、東弄、南弄三街交匯點,西橋堍是北沿河、西街上、南沿河三街交匯點。中心橋的地理位置最為重要,歷史傳承也最為久遠。宋代以前的中心橋為木結構橋,1330年至1333年(元至順年間)改為石橋。1426年至1435年(明宣德年間)由青暘望族、沈氏家族先祖沈黻和鄉人陸浚、仕紳馮禮捐資建成完整的石拱橋。
青暘古鎮運河上的中心橋,曾有“一橋六坡十碼頭”,橋東堍為雅宜館。
中心橋東、西兩堍各為連接三個街口的三面坡,統稱“六面坡”,而橋下除東、西兩頭各有兩個公用碼頭之外,還有毗鄰橋旁的多個公用水碼頭,組成“一橋六坡十碼頭”,自古傳誦至今,名揚江南水鄉。
1737年(清乾隆2年),中心橋再次重修。同時,隨著錦樹道院名聲鵲起,眾多庵堂廟宇和道觀的香客日益增多,道教和佛教的日益繁榮昌盛,帶動了南來北往的客商云集古鎮青陽,中心橋兩側建起了酒樓茶肆。最負盛名的商業標志性建筑雅宜館也在此時應運而生,歷盡蒼桑兩百多年,一直留存到1966年與中心橋雙雙被毀。
青暘古鎮運河上的中心橋拆除后,新建的“青陽橋”。
中心橋和雅宜館曾經是江南水鄉青陽古鎮風雅宜人的一道美麗的風景。橋下古運河終年碧波蕩漾,河水清澈透明,千百年來綿綿不斷的清泉哺育著古鎮一代又一代的子子孫孫。
春天,絢麗的朝霞映襯著古運河上石砌園拱橋的倒影,穿梭而過的大小船舶頻頻把搖曳著的石橋倒影搗碎,泛起的漣漪猶如天女散花。寧靜的夏夜,彩云追月。槳櫓聲聲,驚飛橋下游魚,劃破水中繁星。金風送爽的秋日,橋上橋下丹桂飄香,醉倒千家萬戶。冬雪凝重,古橋又像一只碩大的銀狐橫臥在古運河上空, 一串串晶瑩的冰掛更增添了她的嬌艷和嫵媚。
青暘古鎮運河三元橋雪景圖。
中心橋西堍南沿河沈家弄,我的家緊挨著古運河。兒時,我總愛在夏日的傍晚躺在大門口乘涼的竹榻上,仰望天上的五彩云霞和落日的余輝,聽鎮上有線廣播站大喇叭里播放的廣東音樂“彩云追月”、“旱天雷”、“雨打芭蕉”和江南絲竹“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以及劉天華和瞎子阿炳的二胡獨奏、陸春齡的笛子獨奏等民樂。
而郭蘭英的“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更讓我聽得如癡如醉,如入夢幻。是啊,我家就在古運河畔的岸上住,我們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聽著船上艄工的號子和看著古運河上如云飄忽的白帆長大的。錦繡江南的古運河,風吹稻花香兩岸,風送花香催人醉。水鄉江南永遠都灑滿金色的陽光。
2014年,青陽古鎮居民在運河北沿河休憩。
千年奔流不息的古運河的水和浪,古運河上歷經蒼桑的古老的大石橋,那就是江南水鄉的夢,那就是水鄉江南的幻。滄海桑田,桑田滄海。千百年來不斷的夢幻變化,不變的是永遠的江南。
生于江南,長于水鄉的我一生都是江南夢。夢中的江南,夢中的家園;魂系家園,夢徊江南。
2014年,青陽古鎮北弄后水閣。
有多少個清晨, 我手捧書本沉醉在桃花盛開的屋旁,春風里送來白頭鳥的鳴唱。有多少個黃昏,我透過祖屋的木格子門縫看鵝毛大雪把天井四周的屋頂打扮成粉雕玉鑿,聽街頭更夫傳來隱隱的梆鼓和鑼聲。有多少個炎炎夏日,我暢游在清澈透明的古運河里乘風破浪,又有多少個寧靜的夜晚,窗外灑落在梧桐樹上淅淅瀝瀝的秋雨伴我入夢……
古鎮青暘的中心橋,是古鎮千年歷史傳承的根脈。我們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正確把握未來。
終年碧波蕩漾的錫澄大運河,來自太湖,從無錫市區大洋橋流經終年繁華熱鬧的北塘三里橋米市,流過永不被水淹的黃埠墩,穿過吳橋來到北柵口,與京杭大運河形成三汊匯以后向北進入煙波浩淼的白蕩圩。
無錫運河黃埠墩舊址。
汩汩再向前,進入江陰泗河口、小青暘,由古鎮青暘南星橋入鎮區,穿過中心橋, 北出北新橋以后向西大甩尾急拐彎,水流頓時湍急,此處便是荷花浜。繼續再向北行,經月城三河口、南閘,入江陰北門定波閘,在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黃田港進入滔滔長江,直奔東海而去。
古老的錫澄大運河,是兩岸百姓生命的大動脈,一條極為重要的運輸線。千百年來依靠大運河的恩澤,兩岸百姓才得以在此幸福地勞作和繁衍生息。
青暘古鎮南弄后水閣舊照。
大運河上日夜航行著南來北往的客輪和貨輪、大大小小的木帆船和打漁的小茅茅船,還有木筏、竹筏和柳條筏,串流不息。
來自宜興山里的毛竹筏,象火車車廂一樣節節相連,每列至少有二十節左右。竹筏上搭著人字形的草棚,供筏工們做飯和輪流休息。兒時的我們常在河邊觀賞這樣流動的風景。
我家的弄堂口對面就是毛竹行,專門生產和銷售船工使用的竹篙和拉牽用的牽板,還有農民使用的鋤頭和釘耙柄、罱河泥用的罱桿和竹椅、竹床等生活日用品。
老街水鄉毛竹行(網圖)。
竹行是用毛竹搭成的吊腳樓,鋪面的下層是臨河的空間,終年堆放毛竹。毛竹行的師傅們把長長的毛竹架在明火堆上空轉動著烘烤,適時澆水,把彎曲的地方壓直,也可以按需要把直的毛竹彎曲成一定的形狀。
南沿河還有許多笆斗店。做笆斗用的柳條也象毛竹一樣可扎成筏子由山東等地通過京杭大運河轉入錫澄運河到青暘。柳條刮去外皮以后可以做成大大小小的笆斗,大多作為農具使用。小笆斗涮上油漆后就是小水桶,可當作消防用具。
大小笆斗(網圖)。
隨著季節變化應市而來的外地貨船,常停泊在南弄大弄口碼頭和南沿河沈家弄口碼頭。
每年春天,會從江陰運來整船整船的咸黃魚,價格十分便宜,家家戶戶都會提著大籃小籃上船購買。買回家后將咸黃魚的魚頭摘下先期食用。一個咸黃魚的魚頭可以是一個人一餐的下飯小菜。魚身去內臟洗凈后以每兩條一組,在魚尾處用稻草扎好,一串一串掛在晾衣竹竿上晾曬成魚干,灑上少許燒酒裝入瓦罐密封,可以慢慢吃上大半年。
長江漁船歸來。
在炎炎夏天,古鎮人家的家常菜便是清蒸咸黃魚干、韭菜炒小白蝦、鍋燒田螺或清蒸螺螄,雪里紅咸菜蠶豆瓣湯。而象我們這樣的貧苦人家,每天只要有其中的一兩樣小菜就已很奢華。
每年秋冬季節,河碼頭上還常常有整船整船的大白菜、蘿卜、青菜源源不斷地從外地運來,居民們都是成捆、成籃買回家,塞進稻柴堆里,可以吃一個冬天。除蔬菜外,還常常有應時水果運來,如甘蔗、荸薺、西瓜、香瓜、桔子等等,都是最低的價格。
販賣盆盆罐罐的貨船長期駐扎在青陽古鎮南弄運河中。
古運河里十分豐富的魚蝦資源也終年取之不盡。夏日的午后,常有小網船(漁船)上的漁民沿街叫賣剛從運河里捕上來的小白蝦和小銀魚,只要花上2、3分錢,就可以買到一份用桑葉托著的小白蝦或小銀魚。小銀魚炒雞蛋,給我留下了人生中兒時夢里嘗鮮常笑醒的美好回憶。
小網船在大運河里還常常捕撈起大青蝦和大螃蟹,每斤只要2角5分錢,約合當時的兩斤大米價錢。
生長在大運河岸邊,我從小就學會游泳。每年夏天常在河碼頭旁摸螺螄、摸河蚌、釣鰻鱺、釣穿條魚、生吞活剝小白蝦,快樂無窮。
1954年發大水,大大小小的魚成群結隊涌進大運河。有從太湖來的,也有從長江里來的。中心橋西堍靠南沿河一側是每天早晨的魚市。草魚、鰱魚、青魚、黑魚、蟹蝦、黃鱔等江河湖鮮水產品多得只能賣到同青菜、蘿卜一樣的價錢。我曾在那里看到過最大的鮭魚有一公尺多長。
滾滾東流的浩瀚長江千百年來?;鄱鳚纱蠼瓋砂叮沛偳鄷舱且劳羞@樣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水鄉江南的人間天堂。
九百多年前在江寧(南京)為官的王安石由常州過境到江陰黃田港,晨見商賈云集于漁船和貨船碼頭,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夜觀江楓漁火,與夜空中點點繁星交相輝映,讓這位北宋的大文豪半山先生有感而發:
黃田港口水連天,萬里風檣看賈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蝦不論錢。
高亭笑語如昨日,東路塵沙非少年,
強求一官終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憐。
古鎮青暘南弄的大弄口有曾經輝煌了幾十年的輪船碼頭。千百年來,錫澄運河兩岸商賈云集、客滿貨盈、繁榮昌盛。素有小無錫之稱的古鎮青暘享譽蘇、錫、常、滬和整個太湖流域。
每天清晨六時,位于無錫大洋橋(今工運橋)西北向的輪船碼頭上汽笛鳴響,往江陰方向的客輪準時啟航。與此同時,無錫班客輪亦在江陰北門碼頭準時啟航開往無錫。每天上午九時和九時半,分別有江陰和無錫開來的輪船到達青暘。下午三時左右,也有分別從無錫和江陰兩個方向返回的輪船先后到達。
1928年竣工的無錫工運橋,又稱為“大洋橋”。
錫澄運河內的輪船客運起源于1896年(清光緒22年)。最初的小火輪用蒸汽作動力,先是燒硬木柴爿,后來改燒煤,約在1960年前后才改成柴油發動機。
舊時小火輪。
輪船有單放客輪和帶拖客輪兩種。單放客輪的檔次較高, 除機房和駕駛艙之外,船身中部是整潔明亮的客座敞廳,供少數人包船專用。每年五月一日,南沿河堂舉行彌撒活動時,便有許多外地神甫和徒包乘單放客輪前來,停在教堂門前的運河邊碼頭。
青暘古鎮南沿河旁的堂舊照。
客運輪船是拖輪在船尾用一根粗大的硬樹筒子與木制的客船相連成為整體運行。一般每只拖輪只帶一只客船,逢年過節客流量大時也可拖兩只或三只客船。
那時的無錫輪船公司的內河航運的線路很多,涵蓋整個太湖流域的城市和鄉村。除江陰班之外,還有發往蘇州、杭州、湖州、宜興、常熟、后塍、楊舍、上海等地的班次。除輪船公司之外,在這些航線上還有“快船”和“腳劃船”等民間客船在運行。腳劃船的船民來自浙江紹興,他們具有手劃短槳在右,腳劃長槳在左,手腳并用的駕船本領。每船載客十余人,速度極快。
老街水鄉客輪(網圖)。
快船依靠人力搖櫓和竹篙點撐、風帆和人力拉牽前進。腳劃船和快船的速度雖然都比不上客輪,但比客輪要靈活得多, 它們都不受航道太窄或水太淺的影響,并可按客人要求靈活停靠。
1946年秋天,我跟隨母親乘坐由無錫開往武進縣焦溪的快船??齑康揭粋€碼頭??炕騿⒑蕉家郧么蛐°~鑼為信號。船里有潔凈的木制長椅,有開水供應,也有從沿途各個碼頭上船的小販叫賣各地土特產及瓜子花生、糖果點心之類的小食品。
1946年至1953年之間,我還曾多次乘坐過后塍到無錫之間往返的客輪。后塍鎮的輪船碼頭在北街通興橋下東南側。冬天水淺時常到袁家橋去乘輪船。后塍到袁家橋可乘木制的獨輪小車,車夫用一根寬帶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雙手握住車轅推行。兩側的木架子上可坐人或裝貨,雖然搖搖晃晃,但不會倒下。
老街獨輪車(網圖)。
后塍到無錫的客輪沿途碼頭除袁家橋外,還有周莊、長壽、璜塘和堰橋。若是從后塍到青暘,還要在堰橋下船轉乘錫澄公路上的長途汽車。
后塍到無錫的客輪要航行一天才能到達。早晨七點從后塍啟航,到無錫已是下午四點多鐘。因此船上除有小販叫賣的各種零食和糕點之外,還有茶水和中午的客飯供應。
20世紀80年代初期,后塍鎮南橫套河兩岸。
我曾隨大哥和他一起在上海工作的后塍同學在船上用過這種午餐。八個人一桌,每客收費4毛(合當時3斤大米。我是小孩,只收2毛)。那是用硬樹柴、行軍灶烹制的正宗船菜:剛從 清水河里捕獲的魚和蝦、家常紅燒肉、豆腐百頁和黃花木耳素面筋,配上岸邊送上船的蔬菜,調料盡簡,原汁原味,鮮香可口。
20世紀80年代,南橫套河。
錫澄航線上的客輪更為上乘。栗殼色的客船船身用桐油油得锃亮,船艙內窗明幾凈。木制的座椅同當時的火車座位差不多。船役也稱“茶房”,穿一身雪白的制服,一刻也不停地穿梭在旅客中間,用包著布套的黃銅吊子為大家泡茶、倒水,稍有空閑就會拖地板、用吊桶吊河水沖甲板。茶房的服務熱情周到,工作十分勤懇。
客船每航行到一個碼頭,就會有一批小販上船來叫賣當地出產的土特產和小食品。諸如無錫的開洋豆腐干,江陰的“老虎腳爪”和“草鞋底”(類似大餅,比大餅更美味的面制品),蘇州的芝麻餅、粽子糖、醬油瓜子,常州的芝麻糖、福建蜜桔和五香茶葉蛋、茴香發芽豆、椒鹽花生米、五香葵花子等這些價廉味美的傳統小食品,在水鄉江南都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傳承,而時至今日,早已難覓當年的美味。
老街水鄉漁船小販(網圖)。
錫澄運河兩岸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春紅秋綠,田園牧歌。靠坐在船弦臨窗,喝著香醇的綠茶,看著航行在碧波中的船兒穿過牛羊淺飲的楊柳岸邊,穿過鄉間枕河農家的后水閣石砌的碼頭,穿過凌空飛架的大漁網,看著浪花奔騰過后飄浮而來的水中五彩云霞,看著緊緊跟著船尾自由翱翔的白鷺,心曠神怡,似夢似幻。
千年奔流不息的大運河,也曾有許多急劇風云變幻中的悲壯歷史故事。大運河兩岸的英雄兒女,曾在此不屈不撓地同日寇浴血奮戰,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
1945年8月27日,為襲擊負隅頑抗的日寇,十多名新四軍 戰士在青暘北新橋外荷花浜泅水渡河時被菱角藤纏繞,壯烈犧牲,血染長河。忠魂殞落,愁云慘淡。悲哉,壯哉!
日寇在無錫城南水路攻城舊照。
富有戲劇色彩的場面是發生在1949年4月22日渡江戰役打響的前幾天。在那些日子里,我每天下午放學回來便站在弄堂口的河邊碼頭看河面上的熱鬧:滿河的大大小小的各式 各樣的船只擁堵在河面上,烏龜爬行般地緩緩向南航行。
船上都是堆滿了的箱籠物件和穿著各式的散兵游勇,也有頭戴瓜皮小帽、穿著長袍馬褂的土豪劣紳,還有穿金戴銀的太太小姐……這些男男女女和老老少少們在這歷史風云急劇變幻的關鍵時刻,由北向南疲于奔命。
江南水鄉人家。(網圖)
原先在我家弄堂口租住的警察,此時也正左手拎著大皮箱、右手提著駁殼槍站在碼頭上,身后緊緊跟著挎著藍印花布大包袱的蘇北老婆。他不斷地揮舞著駁殼槍示意河面上的船只停下來靠岸,但卻沒有一只船聽從他的指揮。
很長時間以后,他終于按捺不住了,用張開了大機頭的駁殼槍指著一條扯著風帆的大木船,要它立即靠岸,并警告要開槍了。而正在此時,突然從大木船的油布蓬下伸出四、五條黑洞洞的對準了他。我十分害怕,嚇得一溜煙逃進了弄堂里的家中。
4月22日清晨上學前,街上響起了密集的槍聲,半小時以后槍聲停了,我又偷偷地從家里溜到弄堂口,只見原先警察居住的小屋早已空空蕩蕩,破舊的木箱上,一只白老鼠正在籠子里踩著輪子飛快地轉動……青暘解放了,古鎮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66年青暘北弄后水閣舊照。
1957年春夏時期,北新橋和南星橋兩頭欄壩,古運河進行了清淤和疏峻。1958年以后,古運河由南星橋外向西再向北環繞直通荷花浜,古鎮下塘成為小島。原先在古鎮南街大弄口的輪船碼頭移至西街水潭頭以西的新開河邊。1985年9月,隨著錫澄客運輪船的消失,青陽便再也沒有了輪船碼頭。
1961年暑假,我在沈家弄碼頭北側畫了一幅水彩畫,記錄了當年的中心橋和雅宜館。1966年春,參加工作后首次從湖北返鄉探親,我在當年作水彩畫的原址用黑白相機記錄了最后的中心橋和雅宜館。1967年春天再回鄉探親,中心橋和雅宜館已經同時消失。
青暘北弄后水閣鋼筆水彩速寫。
古鎮青暘古老的中心橋,她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失的里程碑,我永遠銘記在心中;古鎮暘千年流淌的大運河,她哺育了我的成長,她的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
2013年錫澄運河青陽段 湯春鳴攝影。
來源:鄉愁江陰 作者:沈菁 圖片:沈菁、甲乙丙及綜合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