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一下四川懸崖村的情況;四川懸崖村是什么樣的
游客攀爬鋼梯,到“懸崖村”旅游。阿克鳩射 攝
2016年春天,15個孩子在3位家長的護送下從山下的勒爾小學出發,走崖壁,爬藤梯,踏上回家的路。這一幕被記者拍了下來并報道刊發后,“懸崖村”的名字不脛而走,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
2017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說,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涼山州“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感到很揪心。
2022年全國兩會,住川全國政協委員、時任四川省民政廳廳長益西達瓦帶著“懸崖村”新舊“天梯”對比照片,欣喜地展示給習近平總書記看。
據《》報道,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益西達瓦拿著的兩張照片,關切詢問:“鄉親們都下來了吧?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下山住了吧?”
益西達瓦高聲答道,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村里發展起了旅游,日子越來越好。
“懸崖村”成為旅游“網紅”打卡點。 阿克鳩射 攝
從藤梯到鋼梯
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勒爾村有3個村民小組——牛覺組、勒爾組、特土組。勒爾組位于昭覺縣支爾莫鄉獅子山的半山腰,海拔在1300米到1500米之間。這個村莊,被稱為“懸崖上的村莊”。
勒爾社,位于獅子山山腳下,海拔近1500米,距省道307線直線距離大約4公里。
雖然距離僅4公里,但回家的路,卻“長”在懸崖上。
放眼望去,左邊是古里拉達大峽谷。峽谷被夾在支爾莫鄉勒爾村、哈甘鄉瓦屋村的深山里,一重又一重。峽谷下,是古里拉達河,河水湍急。峽谷上,是高聳入云的電線,飛峽而過。
勒爾組與山下的“聯系”有3條小路。一條經過峽谷,一到雨季,古里拉達河流水位就漲得很高,很難逾越;一條繞著山走,要多走18公里;不繞路的“天梯”是村民們出入走得最多的“路”,13處幾乎垂直、落差近1000米的峭壁阻斷了脫貧的可能。
懸崖陡峭處,能下腳的地方甚至不到巴掌大,在村民們的記憶中,曾有10人左右因此墜崖身亡。
因為路的問題,很少有姑娘愿意嫁到山上,山上沒有學校,孩子也只能到山下上學,上十天課,放五天假,上學放學都要由家長接送。路,嚴重制約了“懸崖村”的發展,也是擺在面前的一道脫貧難題。
曾經,老百姓渴望修路。然而當地發改部門測算發現,修路耗資需要4000萬元以上,而當時昭覺縣全年財政收入只有1億元。
花4000萬元修公路不可能,那就先改造藤梯。扶貧干部們反復調研、征求老百姓意見,做出因地制宜的決定——先架一條安全的鋼鐵“天梯”,發展特色產業,搬遷一部分群眾……
2016年7月,涼山州、昭覺縣兩級政府籌措了100萬元資金,決定把懸崖村年久危險的藤梯改造成更加堅固和安全的鋼梯。
因為地勢太過險峻,根本沒有施工隊愿意接這個工程,干部們決定發動村民自建,對此,村里的每一家都積極響應。用了200多天的時間,硬是將重達120多噸的6000多根鋼管一根根背上懸崖,搭建起了2556級牢固的天梯。鋼梯加了扶手,更加安全,讓上山的時間減少了1個小時。
從鋼梯到樓梯
藤梯變成了鋼梯,很快,村里又通上了自來水,有了穩定的電,手機也有了信號,還通了寬帶。基礎設施完善了,村民們的眼界也隨之打開了。
梯子架好4個月后,村里就嫁進來6個外村的新娘。人們終于敢把冰箱、洗衣機背上山。有了通信基站,開通了無人機郵路,村民們開始種植臍橙和油橄欖、養蜜蜂……
2020年5月,阿土勒爾村全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44人,陸續搬遷至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一年后,當地又啟動“懸崖村文旅搬遷項目”,村里符合條件的非貧困戶也陸續搬遷下山。
“住小區當了居民,多認識新朋友對了解外面有幫助。”莫色伍哈在昭覺縣沐恩邸服裝廠上班,他的妻子在社區當保潔員。對夫妻倆來說,現在的幸福生活想都想不到。
搬出大山,挪窮窩、斬窮根,從根本上改變了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最典型的莫過于“懸崖村”從藤梯到鋼梯再到樓梯的改變。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昭覺縣等7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被稱為“中國最貧困角落”之一的大涼山整體擺脫貧困。
曾經的“懸崖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76元增加到8918元,實現了“一步跨千年”后的第二次歷史飛躍。
由于全社會關注“懸崖村”,人們都想來看看在黨的領導下,如何實現“人間奇跡”,便紛紛來到“懸崖村”。很快,就有村民開起了小賣部和民宿接待點。旅游業慢慢起了步,鋼梯迅速成了旅游“網紅”打卡地。據初步統計,2019年來爬鋼梯的游客就超過10萬人。
發展越來越好,村民們干勁也越來越足,更重要的是,旅游產業加強了阿土勒爾村與外界的聯系,進一步改變了老鄉們落后的觀念,增強了他們致富的動力和信心。
當地政府先后組織村民出去學技術,因地制宜發展起臍橙、青花椒、油橄欖等產業。旅游業為主,種植養殖業為支撐,村子里現在還有了直播帶貨的“網紅”。
“懸崖村”由閉塞走向開放,村民們逐漸有了錢更有了見識,也意識到受教育學知識的重要性。2017年開始,隨著幼教點的建成,孩子們在山上就可以免費上幼兒園。
搬遷不易,搬遷之后“穩得住”尤其不易。為解決好搬遷脫貧戶的就業問題,昭覺縣已在安置點周邊啟動建設十多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將安排脫貧群眾就近務工。
同時,“懸崖村”及古里大峽谷旅游業將繼續開發和發展,讓村民的土坯房成為旅游資源,婦女在家門口就業,真正實現守著家、抱著娃、掙著錢。
來源:涼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