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一日游最佳路線(九嶷山一日游最佳路線圖片)
玉琯巖是平疇間突兀的一座玲瓏小山,玉琯巖前面是新建的舜廟遺址博物館。兩處門票售價分別為30元。我對文杰說,來九嶷山,玉琯巖不可不看。
購票時,文杰說,我也出錢吧!我說不用,把他遞過來的錢擋回。此時已是上午十一時,太陽猛烈,我把門票交他拿著,一起游覽玉琯巖去。雖是五一假期,但到玉琯巖和舜廟遺址博物館游覽人的人少,游客大多為一日游,他們首選的景點是舜陵、舜源峰公園和紫霞巖。進入玉琯巖內,我感到驚奇:游客只有我和文杰兩人。
關于玉琯巖名稱由來有一段趣事。漢哀帝時期,文官奚璟到此祈祀舜帝時,在石巖中發現了十二支玉琯(“琯”即玉制管樂器)樂器,他認為這是舜帝的遺物,不敢私自收藏,獻給朝廷。于是后人特將此巖洞更名為“玉琯巖”。玉琯巖的山上怪石林立,佳木蔥籠,遠遠看去,活脫脫是大自然造就的天然盆景。三十年前,我和同學曾來過兩次,雖對此山已感到無什么新奇,但既然來了,還是想在玉琯巖正前方的“九疑山”碑刻旁留個影。“九疑山”碑刻,筆力遒勁,金鉤鐵劃,是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著名書法家、文學家、外交家方信儒所書。三字平均高度為1.2米,且筆劃雕刻之深十分罕見。但令人費解的是,“疑”字中“矢”少了上面的一撇。當地村民對此就有多種說法。一說舜帝葬于九疑山是上天的旨意,世人不用懷疑;二說南宋時期國破家亡,少此一筆喻意國土不完整,同一時期所建的岳廟,所書的“精忠報國”中的“國”字少一點,也是這個道理;三說這樣寫是為了三個字的筆劃結構均勻,少一撇是講究三字布局的完美;四說當時這三個字是方信儒請當地石匠雕刻,要求每筆可盛15升米,并以此米為酬勞,結果方少給了石匠15升米,石匠于是就少刻了一筆。究竟那種說法確切,后人無法考證。
在“九疑山”碑刻左側,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蔡邕撰寫的《九疑山銘》,它是南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仿漢隸書法名家李挺祖補刻的。其銘文是:“巖巖九嶷,峻極于天,能角膚合,興布建云。明風嘉雨,浸潤下民,芒芒南土,實楨厥勛。建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諧頑傲,以孝蒸蒸。師錫帝世,堯而授徵,受終文祖,璇璣是承。大階以平,人以有終,遂葬九嶷,解體而升,登此崖嵬,托靈神仙?!痹谟瘳g巖右側的石壁上,有一塊保存完好,目前在全國摩崖石刻中絕無僅有的“蠅頭小楷”石刻,字體小若蠅頭,在二尺見方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巖懷古》《娥英二妃懷古》《九疑山懷古》《紫霞洞懷古》四首詩。
我對這里流傳著何侯一家在玉琯巖升天入仙境的故事頗感興趣。很久很久以前,玉琯巖旁居住著一戶人家,姓何名真元,祖輩為人厚道,勤險善良。何真元從小行醫,為百姓看病尋藥,解除痛苦,更是盡情盡意。何真元長得高大粗壯,特別怕熱,每到夏天,就把鋪蓋搬到玉琯巖石洞里,白天上山采得藥來,晚上動手制成藥丸。真元制藥丸,非常講究,為了得到圣潔的泉水,他在玉琯巖周圍,挖了九口井,而且井井相通,用九井之水,制成藥丸,方圓幾十里的老百姓都來此求醫,何真元有求必應。其煉丹行醫,救死扶傷,普濟百姓,感動了五老神仙。老神仙下得凡來,送了一副仙藥給真元,告誡說:“七月七飲了此藥酒可祛百病?!碧旎试?,七月七日,何真元用九井之水與五老送的藥,釀制成酒,全家試飲。誰知飲著飲著,何家整個房屋浮了起來,越升越高,后來升到了天庭,全家步入仙境。這是一個典型的“善有善報”的傳說,反映了當地老百姓的善良愿望。
我在“九疑山”碑刻旁留影后,在一旁的石頭上坐下小憩。幾個四到七、八歲的村童隨著一陣笑聲從山后走了過來,圍在我身邊,好奇地打量著我。我問他們到哪玩了,他們說剛從山上下來,還說山上建有一亭,有空心樹。村童所說的亭子是近年建的,而山頂那棵空心樹是黃柳芽樹,樹心已空,其內能容四、五人。文杰一聽,提議沿石徑上山一看。我對文杰說,我以前到過這山上,不想再上了,你自己上去游覽吧!玉琯巖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上遍布蓮花、龍頭、龜、牛狀的嶙峋怪石,石上難見泥土。然而,就是這么一座小小的石頭山,卻長滿了郁郁蔥蔥的原始次生林,也算自然一奇觀。
離開玉琯巖,往前走了五十來米,就是新建的舜廟遺址博物館。我們入該館參觀了一番。該館為仿古建筑,建筑面積2420平方米,展覽廳580平方米,館內除展出大量圖片處,還展出了一些2004年挖掘宋代舜廟遺址出土的實物,是以舜帝、舜帝廟、祭舜為主要內容的主題博物館。遺址2000年被發現,2002年進行試掘,2004年至2005年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5000平方米,2006年5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舜帝廟遺址是宋代及宋代以前祭祀舜帝的主要場所。從秦漢至明洪武四年(1371)在此延續了1600多年。遺址內出土了大量高規格的建筑陶瓷和祭祀陶瓷。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著名考古學家黃景略、張忠培等專家一致認為,舜帝廟遺址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有傳世文獻、存世碑刻、地下出土文獻(1974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繪于公元前168年的長沙國南部地形圖)與豐富考古學實證相互印證的古帝王祠祀遺址,是研究古帝王陵廟建筑格局及相關祭祀規制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