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從哪個門進景點多(平遙古城從哪個門進景點多一點)
平遙古城必去景點其中之一:
平遙縣衙坐落于平遙古城中心,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來最早的建筑在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整座衙署坐北朝南,呈軸對稱布局,南北軸線長二百余米,東西寬一百余米,占地26000余平方米。
這是真的古代縣衙,完整的古代縣衙,完整到完全可以想象到當時工作人員工作的場景,建筑群主從有序,布局對稱,前朝后寢,左文右武。
以前看電視劇里的縣衙感覺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多小呀,可是沒有想到縣衙的規(guī)模那么的龐大。
東西廂設(shè)“六房”即吏、戶、禮、兵、刑、工房。院東自南向北有鐘樓、土地祠、酇侯廟、糧廳、花廳。院西有申明亭、重獄、女獄、輕獄和公廨房、督捕廳、洪善驛站和殿等建筑群。一應(yīng)俱全。
2004年5月19日,第十一世蒞臨縣衙考察時欣然提詞:“平遙縣衙 古衙之最”。
縣衙正門廊柱上的楹聯(lián):“莫尋仇,莫負氣,莫聽教唆,到此地費心費力費錢,就勝人終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時世,做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難欺天。”
這是勸百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饒人處且饒人,衙門肯定是少進為妙,又在明示衙門斷案要審時度勢,合情合理,出于公心,為民做主。
里面的各種楹聯(lián)特別多,挺經(jīng)典的,都是親民,自律,廉政的要求此類的。
縣衙內(nèi)的建筑沿中軸一字排開,依次為∶儀門,大堂、宅門、二堂、內(nèi)宅和大仙樓。
儀門是縣衙署中最為高大雄偉的一座們,位于大堂前,除卻知縣上任或者重大節(jié)慶活動,此門一般不開。
平常人出入走東側(cè)人門,提審犯人或死囚等走西側(cè)鬼門。
大堂是知縣辦理公務(wù)的主要場所,在縣衙署建筑中規(guī)格最高,是審理刑事案件的地方。大堂上書親民堂,民字是多了一點的,寓意就是對人民要關(guān)心多一點,
全縣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在這里審理。
二堂是知縣處理日常公務(wù),審理民事案件的場所。
二堂正中屏風(fēng)繪有松鶴延年圖,比大堂的山水朝陽圖多了幾分生活氣息,沒有那么嚴肅了。公案上的令簽只有黑色的,沒紅色的,這里是不能判死刑的。
穿過二堂進入知縣休息的地方勤勉堂。
中軸線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樓,一層為知縣的餐廳,楹聯(lián):柴米油鹽醬醋茶除卻神仙少不得,孝悌忠義禮儀廉無有銅錢可做來。意思是除了神仙以外,每個人都要柴米油鹽,都不能免俗,但是孝悌忠義禮儀廉恥,這些就算沒有錢一樣可以做得到。
大仙樓,一聽大仙,就是跟狐仙有關(guān)的,供奉的守印大仙即狐貍仙。清代官衙奉狐仙為守印大仙。它是保存至今的唯一元代建筑。平遙縣衙里僅存的元代建筑。
走到最后就走累了,人真的挺多的,為了拍到這個元代建筑,我坐在院子中間的椅子上,吃了一塊巧克力,終于照到了一張無人的。
封建時代為官也挺不容易的,知縣必須到250公里以外的異地去當官,并且不許攜帶家眷。也不許家眷來探親。反正條條框框的還挺多。
平遙縣衙在清朝晉商文化發(fā)達的百余年間,未發(fā)現(xiàn)一個貪官。
觀風(fēng)聽雨樓,也是古縣衙建筑群的一部分,橫跨縣衙外的街道,有聽風(fēng)樓牌匾,另一面就是聽雨樓牌匾,登上樓可以俯瞰瀏覽古城全景。當年的縣太爺斷案累了的時候,或許就登上樓聽風(fēng)聽雨吧。
一面聽風(fēng),一面聽雨。
牢獄是衙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平遙縣衙的牢獄讓人印象深刻。
重獄:
輕獄:
站籠:
木驢:
重刑犯人戴的腳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