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膜的原理和作用,龍膜真的好嗎
上半年發了我發了自己在1688上找車膜買的例子,并且更新了幾版價格的變化,和購買方法的思考。雖然我寫了那么多,但主要都靠研究對比,以及我自己多臺車貼過窗膜的實際經驗體會來分享,我即不是車膜制造行業人士也不是汽美從業人員。但非常多的值友經常會問我某某牌子某某型號如何,某某價格如何,很多我自己沒貼過,只能靠我經驗判斷參數,不能給出準確定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雖然不從事車膜制造行業,但也算技術崗位。比起各個車膜廠商自吹自擂的商業廣告,在我看來技術文獻才是性能的真實傳達,這里以6篇專業技術文獻的內容為基礎,我把里面的文獻詞匯盡量翻譯成大白話,并結合一些商品例子,希望能幫助大家理解車膜行業的發展與產品屬性,看到一款車膜能對其性能和價格做自己的判斷。
具體的參考文獻先列出來,CNKI都有原文:
《幾種玻璃隔熱膜的應用對比分析》
《建筑玻璃用隔熱膜的性能分析和選用方案》
《汽車前擋風玻璃隔熱膜的研究進展》
《汽車前風窗玻璃貼膜的光熱性能評價》
《汽車貼膜對整車暴曬溫升及制冷影響研究》
《透光隔熱汽車玻璃膜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汽車窗膜來自于建筑玻璃用隔熱膜。建筑玻璃隔熱膜發明于20世紀60年代,它本質是PET材質高分子聚合物,所以今時今日所有車膜,無論是什么陶瓷膜、金屬膜都離不開聚酯(PET)基材,只不過不同廠商不同型號車膜的基材高分子會有區別。
建筑玻璃隔熱膜家用較少,更多出現在商用玻璃房建筑中,本質上和汽車窗膜就是一類產品,只不過汽車膜鋪貼工藝精細度普遍比建筑玻璃膜更高,關于車膜低價購買我近期的思路是當車膜被廠商漲價時,大家直接去買和車膜同款的建筑膜,能直接省一筆錢。
這里放兩個山由的玻璃膜鏈接,湖泊綠就是黛綠前擋;深色的產品8可以買來作為側后的陶瓷膜,是目前最便宜的官方渠道解決方案,十多名值友驗證嘗試過了,比直接買車膜便宜兩三百,貼車的效果完全能達到山由入門系列的水平。
太陽光的熱量分布在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這不同波長的三部分中,短波紫外部分含3%熱量、可見光部分含44%熱量、長波紅外部分含53%熱量。玻璃在貼膜后,就會在膜的干預下,吸收紫外線、反射紅外線,選擇性得透過部分可見光保證采光,實現對視野的調節以及隔熱的效果。
隔熱原理只是讓PET膜產生效果的理論基礎,在理論上如何發展出具有功效的產品,才是一款膜隔熱的關鍵。全面討論隔熱,一定要分波段去評價車膜的投射率,我們在汽美店和淘寶能買的幾百塊車膜儀,是單波段產品,數據有代表性,但不能和隔熱性能完全劃等號。
便攜太陽膜寫得很清楚,紅外波段是以940nm和1400nm為中心值的兩個波段,真正完全評價隔熱屬性,需要看780nm~2400nm的全紅外波段表現。
說說車膜材質、檔次進化前,先來看看膜的宏觀結構,我分別找了文獻描述和廠家宣傳來給大家看看區別。
文獻中從靠玻璃的內層到外層分為四層。基礎是壓敏背膠、紫外阻隔層、PET膜層(文獻中是鍍金屬,所以是金屬膜)、耐磨層。
對比文獻就很清晰了,廠商商品詳情都會強行分出更多的層數,把和成品無關的保護防粘、中間膠、都強行變成更多層數,凸顯車膜的高端工藝,進而賣出車膜的高溢價,其實仔細看看就能發現商品端過度宣傳。
宏觀上可以認為,PET層采用不同的工藝去加工,就形成了車膜的不同材質,不同加工工藝也有不同的成本,車膜也就有了級別、檔次和功能上的差異。下面就來講講車膜進化歷史上出現的不同膜產品,以及如今他們在商品詳情頁是如何描述自己的,我也會選出幾個經典的例子和鏈接,希望大家后續可以自己甄別車膜的定位。
染色膜就是指在PET膜本身或膠層中,添加了一些能吸收一定太陽光波段的染料,讓太陽光的透過率下降,進而起到隔熱效果。
我們可以看到,染色膜的太陽能直接投射比,膜本身可以隔絕低于380nm波長的紫外、染料對380nm-760nm可見光有吸收反射作用,但是對紅外部分的太陽能,沒有什么明顯的阻隔效果,吸收和反射效果都很差,所以染色膜只隔光不隔熱,目前已經很難在市場上看到。
染色膜鑒別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通過車膜光學儀,如果紅阻特別低,5-40%區間,膜本身又有顏色,就大概率是純染色膜。
染色膜所用的染料本質上是碳原子數量不多的有機分子,所以在光和熱的長時間影響下,容易出現分解,進而導致褪色,并且產生大量可揮發化合物。所以染料放在膠層的染色膜長時間使用后,在有鋪貼縫隙和撕開時,普遍會出現顯著的異味。染色膜貼后擋風玻璃,也相對更容易出現氣泡,鋪貼工藝是一方面原因,膠中染料分解產生的氣體小分子也導致著氣泡的出現。加上染料分解的影響,染色膜本身也容易褪色,在隔光功能上都會在使用過程中衰減,所以宏觀上是幾乎被淘汰了的車膜工藝。
消費者層面,在4S店領取贈品膜是遇到染色膜的最大可能。染色膜的意義就是在4S店施工貼的時候,被店里告知,這是一種垃圾膜,并可以通過參數儀、熱風扇展示它有問題的點。進而推銷在店內置換升級,賣一套有功效但是沒品牌的膜,實現獲利,常見套路,只能套路到人生第一臺車的新車主。
購買層面,我找了幾個應該是染色膜的描述,供大家甄別,以及了解染色膜的大概價格,確實最便宜。品牌層面,山由的1688店,有系列叫原色隔熱膜,大家可以看到這系列膜的紅外阻隔,特別低,價格也非常便宜,這就是典型的染色膜,不過染色不在膠上,在PET膜上,但隔熱效果也不好。
總而言之,可以依靠光學儀識別染色膜,非常不建議購買染色膜,4S贈送的車膜不要貼,贈送車膜的升級服務是套路不要中。
PET鍍鋁膜也稱傳統金屬膜、普通金屬膜,它是在透明PET基材或染色PET基材的基礎上,采用蒸發鍍膜工藝,讓PET基材表面沉積一層或多層的廉價金屬,出于成本考量,鋁的使用量最大,故稱鍍鋁膜。
來看鍍鋁工藝下的光譜投射情況,隔絕紫外,通過量的控制能在可見光段做到70%多的透光率,紅外阻隔率普遍能做到30-40%,多了這層金屬,讓紅外部分對熱的阻隔更好,相比于染色膜更好用,并且金屬鍍層抗氧化性強,膜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也會更好一些。
根據文獻數據,致密的金屬鍍層,會對各種頻率的信號產生明細的屏蔽效果,對設備工作使用的FR1和FR2頻段都有很強的信號屏蔽,所以車輛貼了傳統金屬膜后,手機信號、ETC信號都會受到影響。金屬膜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可見光反射比會相對更高,在車內能看到內飾反光,影響視野的清晰度。
鍍鋁膜因為可見光反射比高,所以都會看到明亮的金屬光澤顏色,外觀特點非常明顯。如果買一個陶瓷膜發現金屬光澤感很強,那大概率是金屬膜冒充的。
給大家找幾個金屬膜單賣的連接看看,這種鍍鋁膜外觀上很好分辨,用車膜儀測,紅外阻隔也會在30%~50%,不會特別高。
至于典型產品,各大品牌都還會生產一些傳統的鍍鋁膜,但是價格也沒有便宜很多,考慮到其對信號的影響,本身不會太推薦。
舉些大家可能看到過的例子,KDX的青蜂膜,都明確寫了是鍍鋁金屬,紅外阻隔40%左右,也匹配了鍍鋁膜的特征。KDX線下的C系列也是和青蜂一樣,都是鍍鋁。
再舉個例子,2021年有段時間一直促銷價299元,如今天貓899到手,奇瑞商城定制的龍膜,可以說是我們目前貼個龍膜且保證正品的最低價格。人家也寫明了就是鍍鋁膜,其實看龍膜官網的產品,鍍鋁膜類都幾乎不可見,龍膜官方也會定義這是低端工藝,所以當時299的價格主要還是買了龍膜的品牌,并不是膜的性能。
整體來講,鍍鋁膜對信號影響大、內反光嚴重,在現階段不太值得選,要論特點,也就是便宜,僅比染色膜貴一點點。
納米陶瓷膜是指將能吸收紅外線的納米材料如ATO(氧化錫銻)、鎢酸銫等原料添加到PET粒子中制成薄膜,這些納米材料本身就能阻隔紅外線輻射和紫外線輻射,本身就作為一些玻璃的隔熱涂料,添加到薄膜中能進一步增強隔熱效果。在這種吸熱膜的發展中,技術人員發現二氧化鈦顆粒具有光催化作用,可以和ATO材料混合,增加車膜的吸熱效果,因為二氧化鈦是陶瓷的核心成分,為了讓消費者能更好理解,就將此類產品稱為納米陶瓷膜,其實吸熱的核心材料是ATO,陶瓷二氧化鈦是為了讓吸熱效率更高的添加物。
看陶瓷膜的光學透射圖,可見光區域的透射率高,目前的高透光,高清晰的前擋車膜普遍都是陶瓷膜,在紅外部分太陽能直接吸收比高達80-90%,所以吸熱膜直觀隔熱效果非常好,并且太陽光反射比低,不容易出現內反射倒影影響視野的情況。但是膜在吸收熱量后會出現溫度的二次升高,熱量就會以遠紅外射線的形式向車內二次輻射,并成為大熱源,其持久隔熱能力不好。
吸熱型納米陶瓷膜是目前車膜市場上最最主流的產品,在制造層面,采用ATO和二氧化鈦制作涂料添加到PET膜上,制造工藝相對簡單,生產所需的原料成本也比較低。入門級吸熱膜不會貴很多,但有顯著提升的隔熱功效,所以幾乎每一個品牌都有納米陶瓷產品,我也相信大家最懂的就是納米陶瓷膜了。
雖然說得簡單,但是納米陶瓷膜也是有工藝區別的,那就是制作涂料后的涂布方式可以采用不用的工藝,比如化學溶液沉積法(CSD)、化學氣相沉積法(CVD)、磁控濺射法等。CSD和CVD制造工藝成本低,但因為是高溫環境,通常膜上會含有碳殘留物,影響光學性能。磁控濺射法可以在較低溫度制備ATO膜,這樣得到的陶瓷膜對紅外的透射率控制更低,更隔熱。
以山由為例,旗下的陶瓷膜就有著不小的差異,首先紅外阻隔率,普通的魅藍黛綠低于工藝更高級的魅藍+和黛綠+,這就是同樣色的基礎膜,采用不同工藝后,隔熱性能的差異。
類似魅藍+的山由線下款叫冰萃,它有增加厚度的升級款冰萃+,通過提高厚度,提升吸熱上限,進而提升隔熱上限,其它品牌的陶瓷膜差異化也基本都是這個邏輯。高成本的ATO工藝,讓陶瓷膜增加隔熱能力;更厚的厚度,提高陶瓷膜的隔熱上限能力。
說到陶瓷膜繞不開公認的代表款,預算足夠可以無腦選擇的龍膜暢悅80,算是在2mil厚度上,將陶瓷膜的代表屬性都拉滿,透光率高,紅外阻隔也出色,我個人覺得預算到了兩千多,就可以閉眼選這個,有更完善的施工服務,別挑其它看花了眼,龍膜有質保、有服務、施工門店也更講究。
整體來講,陶瓷膜工藝難度不大,國產品牌在幾百元價位已經有了很多穩定的產品,屬于性價比高的車膜選擇。
普通磁控濺射膜是指在透明膜或染色膜上用磁控濺射技術鍍制鋁、鈦、銀、鎳或鉻等金屬,相對于鍍鋁膜而言,這一工藝更加高級,對于紅外的阻隔能力也更強。
來看磁控濺射膜的紅外阻隔,隨著波長的增大,太陽能吸收能力會增強,遠端紅外吸收強于中間波長紅外吸收強于短波紅外吸收,對比普通鍍鋁金屬膜而言,隔熱能力更強,也沒有致密的鍍層,其對于信號屏蔽能力也沒有鍍鋁膜那么強,是全方位進化的車膜,隔熱能力屬于中上水平。當然,磁控濺射膜乃至多層磁控濺射膜,內反光問題是避免不了的,會有內飾倒影。
磁控濺射膜和納米陶瓷膜可以說是互有千秋,兩者也基本是處在相似的市場售價。納米陶瓷膜的短時間隔熱能力會更好,磁控濺射膜的長時間連續隔熱能力更強。也有很多車主選擇前擋陶瓷膜保證清晰度、側后磁控濺射保證持久隔熱的方案。
目前普通磁控濺射膜還是以海外品牌為主,國產車膜很少有這個產品卷這個賽道。
龍膜智選系列,是磁控濺射膜的大品牌代表,d暢悅前擋+智選側后就是前面說的經典組合之一。
途虎和量子膜深度合作下,有專供途虎的天空之鏡和宇宙之窗兩款,也是屬于把磁控濺射基礎款玩到極致的產品。
磁控濺射膜的特點就是上光學儀,紅外阻隔相比于鍍鋁膜更高,但是低于陶瓷膜,實際使用隔熱上限比陶瓷吸熱膜更好,主要制作此類產品的還是以海外品牌為主。
多層光學結構膜也稱多層微復制膜,它在生產制造過程中不添加燃料和金屬鍍層,主要依靠多層聚酯薄膜的超薄疊加技術,增加對太陽光特定波段的反射能力,在達到高隔熱的同時,有著更好的透光率、更低的內反光率,也因為是純物理結構,使用壽命比加工車膜更高。
來看3M公司技術人員發的投光曲線,多層光學膜在1000~1500nm紅外區阻隔差,但在更長的波段可以逆襲陶瓷膜,綜合隔熱能力是陶瓷膜的進階版本,并且因為不用添加染料,貼前擋的清晰度是其他車膜無法比擬的。
多層光學膜的專利壁壘被3M公司早早構建,在其專利到期前,其它企業都無法走這條技術路線,想買這類產品只能買3M。
線下型號頂級晶銳、天貓電商型號鉑睿、途虎電商型號英銳,都是采用這一技術的3M獨家產品,對視野清晰度和色彩還原度有要求的話,看看3M的這一系列,從性價比角度講,因為專利問題,所以相當貴。
除了3M的獨家技術路線,更多的廠商的頂級車膜都屬于多層磁控濺射金屬膜。它是指采用磁控濺射工藝,將經過設計的多層金屬化合物或貴金屬銀、氧化銦等沉積到透明或染色基材上。特點是普遍使用多層銀或ITO(氧化銦錫)膜層,使用多層銀的膜在隔熱能力上更強,使用ITO的膜在透光性上更好,這類膜普遍具有非常好的光譜選擇特性。
通過光譜可以看到,從可見光到紅外區域,太陽光透射比極具下降,并維持在低位。在加上這種膜的太陽能吸收比低,沉積在膜上,向車內的二次輻射更小,所以隔熱能力是現有商品化車膜中最強的存在。
一般多層磁控濺射膜也是各個廠商的頂級系列,比如龍膜后羿、量子膜鉆石、威固VK都是此類產品。
國產廠商也有KDX直接叫旗艦系列、山由也有叫鈦臻系列的對標品。但這些產品線上都是扛價格,實際低價都是要在線下和汽美門店談。以及此類車膜普遍厚度高,一般街邊汽配城水平貼不好,沒有好的施工環境也難以貼好。
根據文獻調研,多層磁控頂級膜中還可以分解一個分支叫Low-e膜,Low-e是低輻射的意思,這也是一個廣泛使用在家中高端系統窗上的膜技術。低輻射膜對近紅外反射率低、對遠紅外反射率高,可以組織室內熱量泄往市外,在家里窗上使用,可以產生冬暖夏涼的效果。用在車上,比其他車膜有更好的空調搭配效果。一般在國內廠商,生產此類膜多給玻璃企業,叫單銀基、雙銀基低輻射膜。文獻報道,一般單銀膜是5層磁控濺射、雙銀膜是9層磁控濺射,拉伸能看到金屬拉絲現象,1688能查到這類膜價格不是很高,批發價100元一米,含施工估計千元就能搞定,算是一個曲線低價貼頂級膜的思路,我沒有車要貼膜,我下次貼膜可能會考慮買Low-e膜貼車,這幾乎是品牌頂級膜10~20%的價格。1688搜雙銀膜聚能看到。思路出自文獻《透明汽車隔熱玻璃膜的研究與應用進展》。
傳統玻璃膜再怎么高端,也無法根據環境變化進行只能調節,電致變色玻璃膜可以根據外部環境刺激改變其光譜透射率,并進行連續、動態調節。
極氪001的天幕就可以選裝這一技術,寶馬,嵐圖也多有應用。邁巴赫也是將這一技術用在了后排的廠商。后續技術發展成熟,理論上也可以不用再貼膜,直接在視野、隱私和隔熱上自行調節。
車膜的隔熱性能,也專門有文獻報道,可以看到貼膜后,升溫時間變慢、在同樣面部溫度下,車內各部分貼膜溫度更低,空調制冷后的效果也更好,證明一款有隔熱性的車膜絕對對溫度控制是有幫助的,車膜值得貼。
閱讀文獻和查看別人的科學數據,對車膜的認識是要更好的,也是比單看廠商宣傳更理性的。
結合售價,納米陶瓷膜是目前最值得的大眾選擇;頂級高端車膜方面,多層光學強在視野清晰度和低內反光、多層磁控強在綜合屬性和性價比。
個人目前最看好國產雙銀Low-e膜方案,我認為是理論上貼多層磁控最實惠的方式,我下次有車就會考慮,會想著1688買雙銀Low-e驗證,我現在不貼膜,就單純依靠文獻調研給大家提供思路了。
希望本篇分享能幫助大家學會識別車膜參數、分辨廠商銷售類別,以及懂得觀察是否存在參數虛表避坑。
感謝大家的閱讀,期待下次與大家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