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倫蓋蒂和馬賽馬拉比較;塞倫蓋蒂屬于哪國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動物們又到了交配的季節(jié),空氣中彌漫著荷爾蒙的氣息……”,這是從前常常回響在耳邊的電視講解趙忠祥老師的聲音。年輕的我,常常幻想電視里那個動物世界,感覺只是夢里才會實現(xiàn)的愿望。對于人與自然好奇的種子深深埋藏下來。
后來讀到《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書中說,十萬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個人種,即所謂的“人科動物”。這六種人科動物中,東非所屬“智人”這一族群,就是我們現(xiàn)在人類的祖先。令人錯愕,這簡直比我們從小到大所認識的“北京猿人”,更沒法想像。但這個以色列歷史學家,就是這樣認定了我們祖先,舉世矚目,也顛覆了無數(shù)的對人類自己的認知。
于是對東非,有了無盡的想像,去東非便是人生最大心愿之一了。上天仿佛聽到了我的心愿,讓我如愿以償?shù)淖呓藮|非大草原,那個在電視里無數(shù)次輪回的人與自然世界.......
2018年金秋,經(jīng)過近17個小時的空中穿越,降落在肯尼亞內(nèi)羅畢機場,意料之外的景象,我夢里無數(shù)次向往的地方,這么赫赫有名的地方,機場非常的簡陋,讓我有一點懷疑,這里是肯尼亞?是擁有世界著名動物天堂的肯尼亞?是的,時差5小時,我一天經(jīng)歷了一亞一非,而且人生多出了5小時!
接下來的幾天,肯尼亞、坦桑尼亞以動物與大自然的完美景象,充實了我的幻夢。東非大草原,動物尹甸園,假如人類可以穿越回遠古,生活在這如夢似幻的大草原,也應該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吧。
位于赤道附近的肯尼亞首都內(nèi)羅畢,因坐落在海拔 1600 多米的東非高原而涼爽宜人,年平均溫度 20 度上下,光照充足,加上靠近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而空氣濕潤,地理與氣候條件優(yōu)越,花團錦簇,綠樹成蔭,榮獲 " 東非小巴黎 " 的美稱。
來到內(nèi)羅畢,首先迎接我們的就是站滿枝頭的禿鸛。酒店窗戶望去,滿目都是忙碌的禿鸛。它是東非地區(qū)著名的垃圾鳥,在內(nèi)羅畢市內(nèi)隨處可見。它們喜歡吃動物尸體,是地道的城市清潔工。
禿鸛是一種大而笨重的飛禽,體重可達10公斤。站立時縮頸縮肩,像縮頭烏龜,嘴斜向下方。
馬賽馬拉草原無數(shù)的動物和我們一樣,迎著日出開始了新的一天。火紅火紅的朝霞,預示著美好的一天。腦海里還是會不時浮現(xiàn)著我們的祖先在這片草原放火獵食的情形。許多大型動物就在我們祖先獵食過程中,慢慢的滅絕。善于用火和群策群力,使我們祖先戰(zhàn)勝了其他五種“人科動物”,延續(xù)到了今天。
如今,人類已經(jīng)非常用心的保護動物生存環(huán)境,俯瞰草原,無數(shù)悠然自得的野生動物成群結隊的覓食,人類已經(jīng)不再是飲血茹毛“人科動物”了。這里對自然環(huán)境的保護也是讓人非常的震驚和意外。草原上沒有任何人類污染的痕跡,這里只有自然法則。否則會面臨非常嚴重的懲罰。
來到東非,最重要的當然是探訪這樣一個自然奇觀,近300多萬只食草野生動物組成遠征大軍,在不同時段循環(huán)往復的穿梭……在這里生命的公式變得如此簡單,只有最自然的生存法則,這就是東非馬賽馬拉和塞倫蓋蒂大草原的動物大遷徙。其實這二個草原就是同一個大草原,在肯尼亞稱作馬賽馬拉,坦桑尼亞的稱作塞倫蓋帝。馬賽馬拉草原的面積只有塞倫蓋帝的十分之一左右。
很多人以為馬拉河就是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的國界,其實不然,過了馬拉河還要開車3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非常簡陋的國界。
從肯尼亞的馬塞馬拉進入坦桑尼亞塞倫蓋地自然保護區(qū),自北向南,這將是一個怎樣的旅程?在動物們的遷徙路線上會有怎樣的故事發(fā)生?又會有著哪些奇遇?帶著無比的期待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
野生動物遷徙大致時間表
東非大草原是野生動物最集中的棲息地,也是色彩最多的草原。獅子、豹、大象、長頸鹿、斑馬等野生動物生生不息,從天上飛的到地上爬的,從食草動物到食肉動物形成了自然界完美的動態(tài)平衡。
浩瀚的草原上綿延數(shù)十公里的動物大遷徙,看過一次注定會終身難忘。
10月,塞倫蓋蒂草原在雨水的滋潤下開始返青。同時,面積只有塞倫蓋蒂約十分之一的馬賽馬拉并不足以維持數(shù)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動物們開始從馬賽馬拉南遷到塞倫蓋蒂,回遷會一直持續(xù)到11月。
角馬、斑馬、瞪羚組成隊伍,有組織地分批遷徙。同類動物大族群會分成幾組小分隊,一撥撥兒地來,再一撥撥兒地走。
最壯觀和驚心動魄的是千軍萬馬渡馬拉河。馬拉河是每年的非洲動物大遷徙都必須要橫渡的河。馬拉河兩岸及河里的鱷魚是角馬的天敵,它們的是最慘烈而壯觀的一幕,被稱為“天國之渡”。也是非常難得一見的場面。
馬拉河沒有想像的那么寬,但它是動物大遷徙的噩夢。鱷魚是這些動物過河時的雁過拔毛者,巨大的咬合力加上托馬斯全旋的殺傷力,令過河的場景危機重重。
我們在這里等待了近3小時,我們是非常幸運的,有幸見證了角馬和斑馬反反復復糾結彷徨,也見證了角馬悲催的命運。很多慕名而來的人幾天都見不到天河之渡,這些大軍往往會因為微小異動而放棄渡河,徘徊許久轉(zhuǎn)身離去。
馬拉河邊等待過河的大軍,它們非常的謹慎。
這只已經(jīng)快上岸的角馬不知道為什么突然調(diào)頭往回跑。
尾隨的鱷魚死死的咬住它,一只河馬遠遠的觀望。
眼看著角馬被拖入水底,河水頓時染紅了視野。
緊張的我拿著相機忘記了拉近鏡頭,同伴更是驚呆了,錄相機忘記了按錄像快門,這一切印入眼簾那一刻,心情無比的緊張和復雜,怪那個角馬為啥不上岸而選擇回頭,又一想,鱷魚的寶寶是不是也在嗷嗷待哺,在生物鏈當中,真不知道該怎么樣取舍,都是為了生存啊!
穿過驚心動魄的天河之渡,賽倫蓋蒂的大草原又變成了流動的家園,但是生存的路上坎坎坷坷,奪命的動物還是非常多,比如:
獅子:草原之王,合作時的成功率遠高于其他貓科動物。一般情況下雌獅負責捕食,3、4只聯(lián)合起來捕獲一只年輕力壯的角馬是常有的事。
花豹:它們行動敏捷,善于爬樹,行動詭譎,獅子都追不上的食物它們能輕松捕獲。
鬣狗:絕對的草原流氓,耐力、咬合力驚人,如果被一群鬣狗盯上,結局只能是悲劇。
遷徙大軍跟在最后面的是瞪羚。它比較挑嘴,喜歡吃其他動物吃完后,重新長出來的嫩草。
經(jīng)過驚險刺激的草原獵逐,來到世外桃園般的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qū)。恩戈羅恩戈羅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坦桑尼亞共和國北部,是一片遼闊的高原火山區(qū),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火山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破火山口之一。如同鑲嵌在東非大裂谷帶上的一只"大盆"。
恩戈羅恩戈羅是一片非常獨特的自然保護區(qū),集中了草原、森林、丘陵、湖泊、沼澤等各種生態(tài)地貌,火山口周圍山勢險峻,林木蔥茂,水源豐盛,適宜野生動物繁衍棲息,無數(shù)種類的野生動物在這里生存,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生態(tài)鏈系統(tǒng),被稱作“非洲的伊甸園”。
這里的動物不用為午餐發(fā)愁。因為火山口邊緣把內(nèi)外隔絕,大部分動物長年定居在火山口內(nèi),不需要每年為水源和食物而遷徙。
特別是東非大草原上,生活著的非洲獅、非洲象、黑犀牛、非洲豹和非洲水牛,它們被稱為非洲五霸并非是因為體型龐大,而是因為徒手捕捉它們的難度最高。
非洲獅:雄獅擁有夸張的鬃毛,非洲獅的體型碩大,是最大的貓科動物之一。非洲獅的數(shù)量在減少,但是它們并未被列為瀕危或受威脅物種。
非洲獅的家族。
非洲象:體軀龐大而笨重,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和第二高的動物,平均身高2.8米,一般體重為4噸。它們是非洲大陸最常見的野生動物,喜群居,性情警惕而暴躁。
非洲象是科特迪瓦和莫桑比克的國獸。
黑犀牛:黑犀牛是犀科黑犀屬的唯一一種,產(chǎn)于非洲的肯尼亞、坦桑尼亞、喀麥隆、南非、納米比亞和津巴布韋。盡管名叫黑犀,它們的體表顏色實際上更接近于灰白色,這個名字一般被用來區(qū)別于白犀,事實上這兩種犀牛的區(qū)別不在于顏色,而主要在于體型,黑犀要比白犀小許多。黑犀牛是草食動物,它們食譜廣泛,包括樹葉、樹枝、幼芽、灌木以及水果等,據(jù)研究,它們可以吃多達220種不同的植物。在旱季,黑犀最多能夠在無水狀態(tài)下存活5天。它們主要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和熱帶叢林中。
非洲豹:最具代表性的豹種,適應力強,主要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除去荒漠的雨林,山地及干燥氣候地區(qū)。非洲豹喜歡呆在有遮擋的陰影之處。肌肉發(fā)達,脖子和頭部結實有力。尾巴較長,尾尖粗重,有助于它在高速奔跑時,保持身體的平衡。頭較小,腿細長,它的腿使它能夠在一兩百米內(nèi)就能加速加速到一百多公里的時速。
非洲水牛:也稱非洲野牛或非洲野水牛,是非洲草原上最常見的動物。成年水牛身高可達5英尺。
非洲五霸是十分危險的野生動物,而數(shù)目也不斷下降,非洲獅和非洲象是易危物種,非洲水牛和非洲豹是近危物種,而黑犀牛是極危物種。
在廣袤的東非草原上,除了兇猛的動物,還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可愛的精靈,上演著一幕幕生動畫面。
長尾黑顎猴,耳邊想起趙忠祥老師的“又到了交配的季節(jié)”......
俏皮的長尾疣猴,非常難得一見。由于毛皮漂亮,遭到人類捕殺,種群數(shù)量受到嚴重威脅,非洲各國已把該物種列為珍貴保護動物。
疣豬秋游 還有個陌生小動物歡迎!
蹄兔和大象居然是親戚,大象作為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怎么會和這么袖珍的動物聯(lián)系在一起呢?然而事實就是如此,造物主著實神奇,演化之路也是相當奇妙,可以讓兩個同宗的家伙生出如此大的區(qū)別來。
不同顏色蜥蜴隨時出現(xiàn)在眼前,晃來晃去,仿佛就在故意吸引視線。
最臭動物,河馬。哈哈。吵出最高境界。
東非大草原既是各種四肢動物的樂園,也是各種珍禽異鳥的天堂,匆匆的掠過,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鳥類,有天上飛的、樹上歇的、地上跑的、溪邊站的、水面游的,使我對鳥類的認知有了更新。
東非就有1100多種鳥類。我只看到了其中的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
我見到數(shù)量最多的是火烈鳥。它是東非最著名的鳥類,鮮艷的顏色、優(yōu)雅的身姿、數(shù)以百萬計的數(shù)量,堪稱大自然的杰作。博格利亞湖位于肯尼亞裂谷帶邊緣,是碳酸鈣湖,而不是淡水湖,面積約有30平方公里,博格利亞湖就像它周邊的湖一樣,也是許多非洲火烈鳥的家,適于觀鳥。湖岸有相當多天然溫泉和間歇泉。
火烈鳥以吞食湖中的藍藻為生,藍藻經(jīng)過火烈鳥胃部的消化,就會產(chǎn)生紅色素,使羽毛呈現(xiàn)出一種耀眼的紅。
彎嘴犀鳥。
蒼鷺飛翔的姿式真優(yōu)美喲!
紅嘴牛椋鳥,依附在水牛等大型草食動物身上,以啄食寄生蟲為生。
埃及雁,其實是屬兇悍型的一種水鳥,領域性強。這只埃及雁看起來很溫柔的呢。
公駝鳥正在追逐異性,脖子充血呈粉紅色,處于發(fā)情期。
母鴕鳥看起來非常安靜。
織布鳥,又名織巢鳥,它們的巢穴是用一根根稻草精心編織而成。我們看看它是怎么編織愛巢的吧。
栗頭麗椋鳥是東非很常見的一種小鳥,頭頂和頸部黑色,背部與翅膀呈漂亮光鮮的鈦青藍色,散發(fā)出金屬般的光。
蛇鷲,邁著自己纖巧的長腿優(yōu)雅地在非洲草原上走來走去,文雅的風度和獨特的模樣在猛禽家庭中獨樹一幟。
孔雀一家悠閑的散步。
點額編織雀,珍稀鳥類。
茶色雕,雕屬的一個物種。體型大,喙和爪均強健。主要分布于非洲熱帶稀樹草原和半沙漠,埃及國鳥。
猛雕。猛雕是非洲最大的鷹,它們也是猛雕屬中唯一的成員。
非洲禿鷲,是大型猛禽。非洲大地的禿鷲,多以命畢的動物為食。
鶴,體長120厘米,頭部有由無數(shù)條金黃色絨絲向四周放射所形成的絨球狀冠羽。 是烏干達國鳥。
裸臉灰蕉鵑。
雕鸮,食性很廣,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兔類、蛙、刺猬、昆蟲、雉雞和其他鳥類。叫聲深沉。
灰頸鷺鴇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體重最大的鳥類,雄鳥以其華麗的求偶炫耀而出名。
這次行程,歷經(jīng)14天的“遷徙”,終點回到起點。仿佛自己也是經(jīng)歷了“天國之渡”,幸運的回到了水草豐美的家園。雖然沒有歷經(jīng)生死時刻,但一路的風塵和驚心動魄、風云變幻,深深刻在了記憶里。
人的一生是不是也會經(jīng)歷幾次“天河之渡”呢,拼盡力氣渡過生命的難關,走向美好的生活。盡管生命中還會危機四伏,但還有無限美好在等待去發(fā)現(xiàn)、去體會。
東非大草原是多情的,有野性的一面,也有許多溫情時刻。有造物主恩賜的自然風光,也有為生存設置的千難萬險,充分展現(xiàn)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但無論怎樣,走進東非,一生就將無法走出對東非的記憶和對大自然的贊嘆、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