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傅氏祠堂;全國最大傅氏祠堂是哪里
新華村位于諸暨市街亭鎮東南,由梅嶺、藍田兩個自然村組成。梅嶺村在新華村東端,東為楊梅嶺,南為里家山,西接藍田村,北為祠堂墳山,有璜新公路從村莊南側穿過。這里屬低山丘陵地區,四面環山,形似盆地。
傅氏宗祠位于梅嶺村東首大樟樹東北約20米處。
梅嶺村現有人口為585人,住戶209 戶,以傅姓為主。村莊以水稻生產為主,兼營林木、茶葉、蠶桑。交通便捷,有璜新公路從村莊南側穿過。
梅嶺村以村邊楊梅嶺得名,據《傅氏宗譜》記載,梅嶺村始于明嘉靖,始祖太學生傅宏仙和同是太學生的弟弟傅宏習從義烏杜門遷徙至雙溪即梅嶺燕子窼定居(共三支,另外兩支:一支到金華,一支到諸暨湄池)。這里民風淳樸,人文資源較豐富,為著名的《梅嶺課子圖》之發韌地。村莊內至今保存宗祠、臺門、蓮花庵等多處古建筑。
傅氏宗祠位于街亭鎮新華村梅嶺自然村148號,西南約20米處有一顆樹齡300多年的大樟樹。由門廳1座、中廳1座、過廳1座、左右廂房各1座、耳房2座等7幢單體建筑組成。
據族譜載,傅氏自定居梅林以來,至清乾隆壬申年,已經煙居稠密,子孫繁衍,因此傅元洪等人倡議創建傅氏宗祠,以妥慰先靈。傅氏宗祠建筑南偏東15°,占地面積574平方米。宗祠創建至今,已經250余年,建成之初原為三進,規模宏敞。其雕梁畫棟,飛檐翹角,栩栩如生。欽賜的匾額和名家墨寶多不勝數。
傅氏宗祠解放前一直是當地族人祭祖、議事、做家譜之地,系傅姓族人情感所系。是當地頗有影響的保存尚好的宗祠之一。祠前早先立有建于清嘉慶丙寅年的梅花牌坊一座,祠內有經學大師俞樾為“梅嶺課子圖”主人傅振海題寫的“景義軒”“學陸齋”以及多種“梅嶺課子圖”等珍貴石刻,現在這些石刻被移放在小天竺風景區內。后廳于上個世紀80年代辦梅嶺小學時被拆。之后僅存門廳和中廳兩進。第一進門廳,三開間,兩側設耳房。明間五架抬梁,次間穿斗式結構。前廊設船蓬軒,軒梁作月梁形,上設荷包梁承托軒檁,檐柱施鏤雕人物故事圖案的牛腿。第二進中廳,五間兩弄,作三明四暗狀,明間五架抬梁,次間穿斗式結構。前檐設廊,檐柱施鏤雕人物、花草之牛腿,雕飾十分華麗。大廳后側為穿堂(過廳)。一、二進之間設廂房,皆三間一弄。門廳、大廳前皆有階沿式石階。第三進后廳,現毀圮不存。屋面除山墻為觀音兜外,余皆硬山造。宗祠整體布局規整,用材講究,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現在的傅氏宗祠于2009年5月奠基開工修建后廳,至同年12月后廳按照原貌竣工,氣勢莊嚴,精美絕倫。中廳、前廳、兩側廂房等處于2010年1月動工,以修舊如舊的原則,于當年12月底圓滿完工。
重修的傅氏宗祠在建筑格局體現了對稱與有序,總體上都是傳統的中軸線對稱、縱深布局。宗祠的布局方式,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宗祠規制,表現為三進式,祠門——中堂——后堂即始祖堂。從高大的正門而進,廳堂寬大,早先前廳有是木制戲臺,用來作演出空間,前隔天井,正對著中堂,兩側是廂房及廊道,作為看樓,看樓分樓上、樓下兩層,樓下層與天井連通,樓上層用來作樓座,與中堂一起構成觀看演出的空間。
中廳氣勢雄偉高大,中堂懸掛有書法家濮乾遠題寫祠堂堂號“思成堂”,“思成”的意思即“行成于思”,大意就是品德的養成在于能思考。其典出唐韓愈《進學解》:“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顯示出了傅氏先祖對教育的理念。旁邊還懸掛有“貢元”和“昭武都尉”的匾額。
再由第二天井往后拾級而上便是神堂,人們在這里極致,追憶祖先功德,以求得保佑,光宗耀祖以報效先人。
現在的傅氏宗祠不但是族人追思先祖的地方,更是老年人娛樂活動的場所,每日里,村里的老人在這里追憶往事,聊聊國家大事,家長里短。而由諸暨市愛心螞蟻義工服務社組織的蒲公英活動每月第三周周日都會準時來到傅氏宗祠為老人們提供各種便民服務,使得傅氏宗祠成為了老年人的精神樂園。
梅嶺傅氏歷來重視教育,歷任祠堂族長對此尤其重視。早在嘉慶、道光年間,傅梅溪、傅蒙園等人曾組織族中學子,每至年末作“新春會文”,點評詩文優劣,以提升他們的詩文技藝,后來因戰亂而中止,直到同治未年又恢復這一項活動。之后傅江峰先生在詩詞領域對族中子弟教誨提攜尤為卓著,他有許多詩歌被收入《兩浙輶軒錄》《諸暨詩存續編》中,傅江峰及兒子傅曉淵還利用梅嶺人脈眾多的優勢,搜集了大量詩詞,編入《梅嶺同聲集》《守梅山房詩稿》《梅嶺詩存》及《杜門梅嶺傅氏宗譜》的藝文集,為諸暨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1872年,梅嶺傅氏由傅巖、傅寶基、傅紹愔牽頭,撥祠田50畝創辦了“養正義塾”,1885年,傅安石又捐田20畝,舉辦“正誼書院”,族侄傅炳南、傅曉淵接踵成之,延師以訓族人。1906年又開辦“梅嶺小學”。傅曉淵為感恩前輩培植教養之恩,編纂了七卷《梅嶺課子圖》,共收集70多位達官、顯貴、名家極其珍貴的詩詞、書法作品,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文史珍品,名噪大江南北,為后人留下一筆豐厚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