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是山東人還是安徽人-戚繼光是哪個省的人
作者:陶余來
司馬遷在二十歲時開始游歷天下,他從京師長安出發東南行,出武關至宛。南下襄樊到江陵。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東南到九疑。窺九疑后北上長沙,到汨羅屈原沉淵處憑吊,越洞庭,出長江,順流東下。登廬山,觀禹疏九江,輾轉到錢塘。上會稽,探禹穴。還吳游觀春申君宮室。上姑蘇,望五湖。之后,北上渡江,過淮陰,至臨淄、曲阜,考察了齊魯地區文化,觀孔子留下的遺風,受困于鄱、薛、彭城,然后沿著秦漢之際風起云涌的歷史人物故鄉,楚漢相爭的戰場,經彭城,歷沛、豐、碭、睢陽,至梁(今河南開封),回到長安。司馬遷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寫就《史記》,顯然不乏年輕時廣為游歷之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路不僅可以親歷考據,眼見為實,增加直觀感受,更重要的是可以強化記憶。
我到山東日照,女導游自豪地告訴我們,說日照是《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祖籍地。這我以前可不知道,但自從聽導游這么一說,這么多年還一直記得。我在山東蓬萊海邊,看到過戚繼光塑像;在安徽歙縣古徽州府衙大門邊看到朱升、陶行知、劉和珍等當地歷史名人群雕……有一次游云南,早上天還沒亮就上路,突然旅游大巴的車燈照亮前方公路邊有“周保中故居”的指示牌,乃感嘆,一個祖國大西南的人,在當年交通那樣閉塞的情況下,竟輾轉千山萬水成為東北抗聯的領導者,何等傳奇!如果只是書上看到劉勰是山東日照人、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原籍安徽定遠人)、朱升陶行知劉和珍是安徽歙縣人、周保中是云南大理白族人等說法,這么多年后未必還能記得。為什么呢?紙上得來終覺淺,從書上得到的只是方塊漢字的訊息,單一、枯燥,不像親歷日照蓬萊歙縣大理,附帶有旅游時見聞的周邊許多其他生動信息可喚醒輔助記憶。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與人的不同閱歷有關。我一聽到電影《少林寺》插曲《牧羊曲》,就想到才上大學時校園里的情景。才踏入大學校園報到的那個下午,校園大喇叭里正播放這首歌,后來兩個星期里都想家得要命。所以現在每當聽到這首歌,心底涌起的還是一種濃濃的思鄉情愫。
形象記憶,正是借助許多生動信息輔助全息記憶。沒有記憶能力,再聰明的人也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窘。所以說記憶能力是智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人的成功,正是因為善于形象記憶。很多理解,也糅合了許多看似無關的連帶輔助記憶因素。(陶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