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章丘特色美食前十名_山東章丘特色美食前十名排名
春節將至,農村大集熱鬧非凡,趕年集、買年貨,煙火氣十足。蔬菜瓜果、干菜山貨、生猛海鮮,一應俱全,特色的風味小吃讓人流連忘返,各式各樣的春聯、福字、燈籠烘托出喜氣洋洋的春節氣氛。在章丘區相公莊大集,百年鐵匠手藝引來眾人圍觀點贊;在黃河街道灘區遷建社區,農村大集開到了樓下,村民不再起早“趕急”。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農村大集的“逛吃”、“囤貨”更加便捷、更加豐富、更有質量,為特色產品暢通了銷售渠道,民間手藝、非遺文化的上演讓大集更有“玩頭”和“看頭”,逛大集正變為城里人和農村人感受濃濃年味的好去處。
叫賣聲中備年貨 趕年集里尋鄉愁
“先嘗后買,不上當!”“甜栗子、糯年糕,不香不要錢!”“注意啦!注意啦!爆米花要爆啦”……
年關將近,1月10日,西營大集熱鬧非凡,來置辦年貨的人摩肩接踵,“年味兒”就在這叫賣聲、歡笑聲中漸濃。
據了解,西營大集自發形成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逢農歷“四、九”是西營大集固定開放的日子。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入臘月的趕集都被稱為“趕年集”。在物資供應充足的當下,不僅是農村人,家住城區的人們也都不惜驅車幾十公里,去湊個熱鬧。
大集是備年貨的最佳“戰場”,越到過年,西營大集的規模越“壯大”,接近5公里的集市上,有上千個攤位,攤販們撤攤的時間,也從原來的上午11點延長到了下午2點。同時,大集上的商品也比以前更豐富:紅彤彤的燈籠、金閃閃的福字、熱騰騰的年糕……
“趕了這場集,熱鬧喜慶紅火一年。”葉家坡村的村民李天春高興地告訴記者。只見他左手提著四五公斤豬肉和一只雞,右手提著新鮮蔬菜和棗糕,胳膊下還夾著一張“福”字。
在那個買東西還主要靠趕集的年代,過年趕集是家家戶戶的一件大事,因為過年期間一家子三五天的吃食主要從集上來。市民邵帥的童年是在山東魯南地區的一個村莊里度過的,趕集對她最大的誘惑就是糖葫蘆和年糕。
“糖葫蘆一串串扎在草把子上,上面透明的糖只要看上一眼,口水就會溢滿口腔。等攤販把糖葫蘆往高粱紙上一滾遞到手里,那種喜悅永遠忘不掉。”邵帥說,“還有老家的大米年糕,整塊年糕直徑得有一米,上面覆蓋著白籠布。打開籠布,熱騰騰的香氣撲面而來,怎么形容呢?大米的清香配著紅棗的甜香,往往還沒趕完集,這塊年糕就已經進了我的肚子。”
大集上有一些固定的攤販,會有一些“自賣頭”。所謂“自賣頭”意思是賣自家種的菜或自家雞下的蛋的攤主。市民劉志偉的父親趕集,對于那種衣著樸實、上了年紀的“自賣頭”,會格外照顧其生意,以至于動不動給人家“包圓”。“父親說,感覺就是見到了家里的鄉親,趕集就是寄托鄉愁。”劉志偉說。
趕集的地方距家3站路,劉志偉一直勸父親別那么麻煩,樓下就是超市,東西新鮮又便宜,但他父親依舊堅持趕集。“父親說,年貨別著急買,買早了就不新鮮了,等趕年集再買。于是一家人都等著,仿佛趕年集是很隆重的事情,我也耐住了性子。這次和父親一起來趕年集,那份熱鬧確實是在樓下超市無法尋得的。也許,這就是父親說的鄉愁吧。”劉志偉說。
非遺手藝上演 特色產品云集
1月11日,臨近農歷新年,章丘區相公莊大集上一片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各種商品琳瑯滿目、物美價廉,來自四面八方的商戶攤鋪前,人流涌動。叫賣聲、砍價聲此起彼伏,鹵味調料味、油香糕點香縈繞人群。
“快來瞧瞧,這是純手工菜刀……”在章丘區相公莊大集,章丘鐵匠、非遺傳承人孫廷保手起刀落,數根筷子般粗細的鐵絲應聲而斷,圍觀群眾紛紛驚嘆。
孫廷保今年76歲,看起來精神矍鑠,說話口齒清晰,十多斤重的鐵鍋單手拿起毫不費力。
“我12歲就跟著父親學打鐵,到現在已經60年了。”孫廷保說。
那時章丘哪里有集市,他就跟著父親去,一邊賣菜刀、農具,一邊跟著父親學打鐵,16歲就出師自立門戶營生,如今不僅能打菜刀、農具、鐵鍋,還能“打出”栩栩如生的花草樹木。
相公莊地處章(丘)——淄(川)古官道要沖,歷來商賈多顧、貿易發達。相公莊大集距今有100多年歷史。那時的相公莊有錢莊、綢布店、雜貨店、鐵貨店、果品店、飯店、醬醋店、車馬店、客棧、旅店百余家,逢集日設茶水爐,免費向客商供應開水,吸引了章丘以及淄川、博山、周村、萊蕪等周邊地區好多客商,他們不惜路途較遠也爭相趕相公莊大集,往往集前一日,車馬旅店就掛牌“客滿”。
如今每逢大集,相公莊街道多家“老作坊”企業前來“打卡”。相公醬油醋、相公莊小米、老鄭家花生米、章丘大蔥等多家新老字號帶著產品前來展示售賣,老鐵匠架起道具、列好鐵具,就地開起直播……小小的一個攤位前,盡是當地的特色產品,游人如織,熱鬧非凡。
土氣變潮氣 “山東花襖”走俏
逛大集,買年貨,這是人們過年前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不管是哪里的大集,不管大集上堆滿的是山貨、海貨還是新鮮水果、地方小吃,在大集上,人們都是笑臉盈盈,在一買一賣間,互相送出對一年辛勞的感恩和對彼此生活的美好祝愿。近日,在歷下區盛福大集里,熙熙攘攘的人潮,滿街熱情的吆喝聲,來自不同地方的市民匯聚于此,這過年的氛圍就來了。
“好吃的糖葫蘆嘍!”“小米,南山的小米,好喝的嘞”……在大集上聽到最多的聲音那一定就是攤主們的吆喝聲,循著攤主們的吆喝看去,攤位上紅彤彤的小山楂、金燦燦的粑粑柑,山貨、海貨還有新鮮水果、各處小吃匯聚一處,各式各樣的棉帽棉鞋也擺上貨攤,更有獨具山東特色的花棉襖——短視頻平臺里的“山東省服”也出現在了貨架間。
農歷新年臨近,來趕集的人們也為新年置辦起了年貨,攤主們也將福字、燈籠、春聯、中國結等年貨擺上了攤位,“這個春聯寓意好,‘玉兔下凡迎春來’,適合今年春節,拿這個吧。”兔子樣式的各類小玩偶、玩具也“搶先上場”,白兔、福兔各類造型的兔子玩具成了趕集的年輕人詢價購買的“熱銷產品”。
大集不僅吸引著周圍的居民,還有許多“濟南老師兒”乘坐公交車、騎著三輪車前來感受逛大集、買年貨的氛圍,乘興而來,帶著滿滿的年貨滿載而歸。
搬進新社區 趕集不再“趕急”
一邊是現代化公寓,一邊是農村大集,看起來格格不入,卻是章丘黃河街道幸福河社區的真實寫照。
1月5日,恰逢黃河街道呂寨大集,早上8點,市民韓幼名吃罷早飯,跟丈夫到樓下趕集。
大集上年味兒十足,雞鴨魚肉、水果蔬菜、春聯“福”字、香料干果、衣服針線等商品應有盡有,許多群眾來到集市上購置年貨、熱鬧非凡,整個集市上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花花綠綠的衣服讓整個集市色彩斑斕,還有金鱗赤尾的黃河鯉魚、琳瑯滿目的瓜果蔬菜。
“現在出了小區就是集,五天兩個集,附近還有超市,買生鮮和生活用品都很方便,比在灘區里面可方便多了。”韓幼名說。
過去,他們一家三口住在黃河灘區,距離黃河不足200米。附近沒有超市,只有小賣部,一家人的生鮮蔬菜都要到集上去買,每次騎電動車要20多分鐘,裝得滿當當的回來,還得早起,去晚了都是挑剩的。
2020年8月12日,韓幼名搬進了期盼已久的新房,當年黃河街道21個灘區遷建村、1.2萬多名村民全部喬遷新居,周邊的超市和集貿市場也跟著活躍起來。
如今,每逢農歷二、四、七、九,是附近呂寨大集開集的日子。因為幸福河社區的搬遷入住,來趕集的人越來越多,集市規模越來越大,來自全省各地的商戶紛紛“入駐”。有煙臺蘋果、章丘大蔥、周村燒餅、德州扒雞,還有臨沂草編、煙臺剪紙、黃河泥塑,村民們趕集,不再僅僅滿足生活需求,還是一種娛樂方式。
“嘗嘗路邊小吃,花時間挑一些好看的福字、對子,或者衣服鞋襪,就像是逛街,幸福感滿滿。”韓幼名笑著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