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亞特汽車的發展現狀—菲亞特汽車的發展現狀如何
在中文互聯網上,豐田、通用、大眾這些在中國新能源市場處于挨打地位的跨國車企,幾乎已經成了“落后產能”的代名詞,在眾多網友口中仿佛這些車企的破產倒閉指日可待。但是你會發現,在新能源領域一騎絕塵的中國車企們現在大部分還在“倒貼找補”,以應對內卷的市場競爭,而新能源的落后卻絲毫不影響國際車企們在全球掙錢。
最近,跨國車企們都陸續公布了自己二季度或者半年的財報以及銷量數據,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
豐田:半年銷量全球居首
豐田是新能源時代最典型的“頑固派”。豐田章男不僅自己多次炮轟新能源,而且在前不久還拉上了鈴木、五十鈴、本田、馬自達等一幫小弟全面抵制電動化。豐田在國內目前為止推出的兩款純電動車,也完全沒有抓住電車時代用戶的需求,不僅銷量不佳,還被嘲笑為是“驗證碼”。目前在國內,豐田在純電車市場上沒有太大的存在感,而且燃油車銷量的下滑幅度也是最大的。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豐田老大的位置依然穩固。
從豐田汽車此前公布的截至3月31日的2023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業績報告來看,豐田2023財年營業收入達到37.1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8.4%,創下歷史新高。其中第四財季(2023年1月至3月)營業收入為9.69萬億日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4%;營業利潤同比增長35.2%至6269億日元,遠超分析師預期的5359億日元;凈利潤同比增長3.4%至5522億日元。
8月1日豐田汽車將會發布新一季的財報。在此之前,7月28日豐田汽車發布了半年銷量數據。數據顯示,得益于美國及歐洲等市場對混合動力等電動汽車需求的不斷增長,2023年上半年豐田全球累計銷量為493.76萬輛,同比增長5.1%;累計生產489.38萬輛,同比增長12.3%,創自2019年上半年以來歷史新高。從數據上分析,不管是銷量還是產量,豐田年中數據均實現增長。以上半年豐田汽車全球銷量來說,其銷量已在全球居首,如無意外,或有機會連續第4年全球居首。
大眾:上半年總營收同比增長18%
7月27日,大眾汽車集團披露了2023年中期業績。今年上半年,得益于銷量的持續復蘇以及穩健的產品組合和定價策略,今年上半年,大眾汽車集團在全球共交付了437.22萬輛汽車,同比增長12.8%。其中,純電動汽車交付32.16萬輛,同比增長48%。大眾集團的總收入達到1563億歐元,同比增長18%,營業利潤為113億歐元,同比下滑13.9%,營業利潤率為7.3%。
大眾對待新能源的態度遠比豐田來得更加積極和務實。在中國市場推出的ID系列純電動車,雖然也不得不陷入與中國品牌大打價格戰的窘境,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大眾的純電動車依然大幅同比增長。而且,前不久大眾剛剛公布了與小鵬、上汽的合作計劃。大眾將會與小鵬、 奧迪與上汽共同開發全新的純電車型,這個策略是非常明智的。
Stellantis:利潤率僅次于保時捷
Stellantis集團現在在國內幾乎就沒有成功的品牌,標致、雪鐵龍仍在困境中掙扎,菲亞特、Jeep的合資項目已經宣告破產,Jeep品牌還在尋求以進口身份重返中國市場。燃油車尚且如此,新能源車就更不用提了。而CEO唐唯實數次發表針對中國汽車的不友好言論,也讓Stellantis集團在中國國內丟了不少路人緣。
但是,財務出身的唐唯實在扭轉Stellantis集團經營狀況方面,還是非常有成效的。7月26日,Stellantis公布了上半年財務業績。得益于供應鏈問題緩解,以及交付量增加提振了業績,上半年Stellantis營收和利潤增長勢頭強勁。具體來看,Stellantis上半年全球累計交付148萬輛汽車,同比上漲8.8%;總營收同比增長12%至984億歐元(合1090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大增37%至109億歐元(合120億美元);調整后息稅前利潤為141億歐元(合156億美元),調整后息稅前利潤率為14.4%,超過分析師預期的12.2%。
與增收不增利,利潤率下滑的豐田和大眾比起來,Stellantis集團顯然過得更加滋潤。特別是Stellantis的利潤率,僅次于保時捷,甚至高于豪華汽車制造商梅賽德斯奔馳。
現代:利潤率創2013年以來最高水平
現代和起亞目前在中國市場占的份額已經不足2%,此前北京現代賣工廠、東風退出悅達起亞,都反映出韓系車在中國市場的窘境。但與Stellantis不同,韓系品牌依然對中國市場表現出極大的信心,這種信心應該源自韓系車在全球的表現。
7月26日,現代汽車公司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的財務業績。今年第二季度,現代汽車的營收同比增長17.4%至42.25萬億韓元;營業利潤同比上漲42.2%至4.24萬億韓元,創下季度歷史新高;營業利潤率達到10%,是自2013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凈利潤(包括非控股權益)同比增長8.5%,達到3.35萬億韓元。這也難怪起亞中國首席運營官楊洪海在談及中國市場的發展時,會有“先燒死本土企業,再進來搶市場”的驚人言論。
事實上,即使是在純電動車領域,韓系車的表現也相當不錯。在第二季度,現代汽車的電動汽車銷量接近7.8萬輛,較去年同期大漲47%。在北美市場,韓系車已經拿下了將近10%的份額。在歐洲市場,韓系車也能進入是三甲之列。起亞EV系列電動車在800V超高壓,L3級自動駕駛等技術的采用上,甚至早于許多中國品牌。只可惜,中國用戶不認。
通用:合資企業扭虧為盈
通用汽車7月25日公布的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財務業績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通用汽車營收為447億美元,高于此前普遍預期的426.4億美元;調整后息稅前利潤為32億美元,同比提升38%;歸屬于股東的凈利潤為26億美元,同比大增52%。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結果包含了2021年與雪佛蘭Bolt召回相關的7.92億美元費用。
更有意思的是,通用第二季度在華兩家合資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為7,800萬美元,扭轉了去年同期虧損8,700萬美元的局面。同期,通用汽車在中國的銷量增長了9%,超過52.6萬輛。事實上,通用的奧特能平臺相比其他跨國企業,還是相當領先和可靠的。在國內推出的別克E5、凱迪拉克銳歌等純電車型,產品力不俗,只不過是與韓系車一樣的待遇,中國消費者不太認可。
福特:業績大幅超預期
福特目前在國內的境況也不佳。長安福特、江鈴福特在燃油車市場已經不復昔日之勇,而純電品牌福特電馬也表現慘淡,一度靠大幅優惠來清庫,目前還在內部架構調整中。
7月27日,福特汽車公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財報。盡管電動汽車的銷售速度低于預期,但得益于強勁的定價以及消費者對其內燃機汽車的需求,福特業績大幅超出華爾街預期。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福特的營收同比增長16%至864億美元,調整后息稅前利潤為72億美元,同比增長20%,凈利潤為37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24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福特電動車業務上半年虧損18億美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每售出一輛電動車平均虧損3.8萬美元。電動化轉型成了最拖后腿的業務。但是燃油車業務的利潤很好地抵消了電動車業務的虧損,甚至福特還上調了全年盈利預期。
寫在最后:
其實,可以看出來,除了中國市場之外,全球其他市場對電動車的需求預期并沒有那么大。中國新能源市場就好像是一個“坑”,跳進去的跨國車企們要么賣不好,要么虧得慘,還拖累全球整體業績。這一方面說明,如果放眼全球市場,這些跨國車企其實都還活得挺不錯的。另一方面也說明想要做好中國市場,需要有特殊的,因地制宜的策略。大眾選擇入股小鵬,采購上汽的電動車平臺,已經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轉變。(文/優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