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睿騁2021款—長安cc睿騁2021款價格
長安汽車最引以為傲的藍鯨發動機并不是第一次受到質疑。前有「虛標門」爭議,長安UNI-T宣稱的132kW最大功率與車門銘牌的123kW存在差距;最近又有多款主流SUV的實測數據顯示,熱效率高達40%的長安1.5T藍鯨發動機實測油耗遠高于同級別熱效率更低的競品。
自2019年以來,藍鯨NE 1.5T發動機陸續搭載在長安的新款車型,匹配7速雙離合變速箱,被認為是同級市場當前的「性能最強」、「技術最強」。不過,關于油耗的質疑正好對應了我此前的一次試駕經歷,在同樣搭載藍鯨NE 1.5T發動機的長安銳程CC上,這種宣稱與實際的油耗差異更為明顯。
「表面功夫」贏了一半
在長安汽車的體系里,銳程CC是轎車領域的最后一面盾牌:用料、配置、價格,方方面面都是要與同價位合資轎車掰腕的。
2019年10月,銳程CC上市,作為中期改款車型接替此前的睿騁CC,推出5款車型,售價9.49-12.89萬元。今年8月,2021款銳程CC上市,升級藍鯨NE 1.5T發動機、換裝7速DCT,去掉入門手動款,自動擋最低配降價9000元,次低配升級成LED大燈,中控也普惠了全系10.25英寸觸控和語音識別……顯然,這又是一次車企表達誠意和實力的好機會。
表面功夫最能考驗整車品質,在有限預算里把表面功夫做足,向來是國產家轎對自己的高要求。銳程CC也是如此,內飾有一定設計感的,起碼不會「味同嚼蠟」,如果真要比,我認為比天籟高級。
但正因是「表面功夫」,為了在細節上補回成本,銳程CC還是取消了全系真皮座椅、真皮方向盤,低配音響也換成了4單元。不過這都可以理解,一方面是動力整體提高24匹、75N·m,渦輪介入點下探750rpm,另一方面是「看不見之處」的妥協之道,這與TNGA后的卡羅拉全系L2+織物座相同道理,若是后者換成自主車標,想必分分鐘被噴成麻瓜。
另外一點是裝配工藝。事實上現在消費者買車最終還是在買整個供應鏈,價格、配置可以說謊,但供應商品質不能,換言之什么價格買什么質感,消費者也理應心知肚明了。
如果把內飾精致度分成拼接縫工差、材料質感的話,那么銳程CC在前者上表現很不錯,后者略微欠缺,比如硬質飾板按上去的咯吱聲聽起來五味雜陳——不知道幾年幾萬公里之后會老化成無需外力介入的異響。
值得肯定的是空間,4800mm車長、2770mm軸距帶來的空間具有很強真實感,甚至后排有些超出預期。不過在吉利星瑞亮相之后,我真不認為1825車寬和不超1600mm的輪距是中級轎車了。
動力調教暴露水平
我在試駕銳程CC之前也開過藍鯨版的CS55 PLUS,對長安藍鯨1.5T動力的習性略知一二。在CS55上,這款藍鯨1.5T表現得很突兀,可能是渦輪介入太早的緣故,初段的動力闖動尤其明顯,不過這也能側面證明1250rpm的渦輪介入點并非浪得虛名,而且7DCT的降檔也足夠積極。
有了此前的體驗,在銳程CC上反而完全無法體驗這款藍鯨1.5T的初段闖動感,除了起步時有些激進外,一切都很從容。要知道,長安汽車是把CS55 PLUS和銳程CC稱作「藍鯨雙雄」的,在賬面數據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理論上兩者的調校差異不會很大。事實上,銳程CC那種從容感反倒讓人頗為驚喜,城市路段駕駛我完全感受不到雙離合變速箱產生的任何負面影響。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藍鯨1.5T發動機在銳程CC上暴露的問題其實是,油耗。
在高速路行駛幾十公里后,銳程CC儀表顯示的復位后油耗為9.6L,我和同車試駕老師一致認為此油耗偏高,有可能是出發前復位+怠速工況較多情況導致。接著我再調入儀表瞬時油耗,顯示為8.5L,很顯然在高速工況下也是偏高的,即便把地板油的幾腳通通算上,如此的實際油耗也不理想。要知道,在綜合工況下,銳程CC 藍鯨版的工信部油耗也只有6.2L/100km。
其實對于小排量車而言,高速工況并沒想象中省油,但銳程CC的油耗明顯偏離正常值,甚至還偏離不少。而此時儀表盤顯示的時速為100km/h、巡航轉速為2100rpm,這數值并不離譜,似乎很難找到任何高油耗的端倪。
這里有一個細節,試駕當天我們在限速100km/h內編隊行駛,無法保持滿速前進,大多情況下車速在70km/h到80km/h之間,開啟了ACC自適應巡航后,70km/h的巡航轉速也高達1800rpm,這讓人有些費解。
銳程CC藍鯨版用一臺7速DCT變速器取代了6AT,理論上更多檔位意味著更低的巡航轉速,猜測長安的這臺7速DCT超速檔為第6、7擋,那么7擋巡航轉速壓低在1500rpm理應是分內的。
以我的B200為例,7G雙離合變速器配合1.6T發動機,高架路70km/h巡航模式下,轉速從未高過1500rpm,動力賬面數據也要比銳程CC藍鯨版低許多。
實際上,在后續的試駕中發現,銳程CC發動機轉速攀升并沒有一套合理邏輯,波動幅度頗大,城市路況下輕輕一腳油也能爬到2200rpm上下,然后逐漸恢復到1800rpm左右。
個人認為,這并非動力總成硬件導致,而是工程師有意為之。
一般小排量增壓發動機和雙離合變速器的搭配都存在先天缺陷——頓挫。消除或者減弱這種負面影響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成本最低的一項是主動提高轉速。
正如銳程CC藍鯨版,它除了怠速之外,全路況下幾乎看不到轉速在1500rpm以下,這樣既能規避DCT最不爽的轉速區、又能讓1.5T發動機始終處于扭矩峰值區間。如此一來,高轉速「完美」解決了頓挫,駕駛者獲得的全是優點,那種中段二次動力請求的提速快感更為強烈,直接消除了增壓+雙離合總成給新車主帶來的「馴化成本」。
但是,這種討巧的高轉速標定背后其實是自主品牌的無奈。首先是長安汽車想極力打造銳程CC的舒適質感,即便用高油耗換取也在所不惜;其次,研發階段死磕調校功底費神費力,用在銷售體量本就不大的轎車上意義不大;最后,國人對國產家轎的「表面功夫」要求實在太高,甚至讓車企對多維度產品力矯枉過正。
比如,長安汽車選擇了一種討巧的方式處理機械性能,但是在很多配置上又略顯浮夸或浪費:方向盤提供多模式可選,并且轉向手感過于細膩;提供了ACC自適應巡航,但車道居中功能形同虛設;液晶儀表顯示畫面很高級,但切換模式提供了長達7秒的過場動畫;后備廂容量可觀,但金屬彈簧彎桿浪費了太多空間。
諸如此類,還有很多,不妨試駕一番,可能會有「意外收獲」。
圖 | 來源于網絡
About Astoncar
Contact us
gao@aston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