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最火的二十道菜;東北最火的二十道菜圖片
1980年代前出生,鄉村長大的朋友,本文所列野花野草野菜,應該都見過,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它們;19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朋友,可能很多人沒見過它們。
1. 曲麻菜
曲麻菜又名侵麻菜,學名苣荬菜(qu mai cai)。它是一種野菜,在東北被廣泛食用,是我兒時吃的最多的一種野菜,春夏秋三季都能挖到它,生吃口感發苦,一般涼拌或蘸醬吃,吃習慣了,就像辣味,很是讓人喜歡。如今有人用它做餃子餡。
2. 薺薺菜薺薺菜學名薺菜,口感微苦泛甜,它的知名度很高,和蒲公英有一拼。薺薺菜很好識別,它開白色小花,果實呈倒三角形。薺菜春秋兩季都能挖到,但在盛夏,蹤跡皆無。如今,因為有人工種植,所以,盛夏時節,在菜市場也能買到它。據有關資料介紹,薺菜有兩種:板葉薺菜和散葉薺菜。板葉薺菜又叫大葉薺菜,散葉薺菜又叫細葉薺菜。我的家鄉,只有細葉薺菜,本文薺菜圖片是細葉薺菜。
3.蒲公英
蒲公英俗稱婆婆丁,是很著名野菜,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它。如今已有人工種植,菜市場買到的蒲公英可能都是人工種植的,品相很好。但在我的家鄉,蒲公英沒有曲麻菜、薺薺菜受歡迎度高。有資料介紹,蒲公英種類有3000多種。
4.老牛莝[cuò]老牛莝是我家鄉的稱謂,也稱大刺菜,其學名是葵花大薊。老牛銼的食用,比較麻煩,食用前要用熱水焯一下(當然,若您不怕被刺,直接食用也可以),醮醬、涼拌、清炒做餡都可以。大薊品種眾多,葵花大薊的特點是沒有主莖,基本就是附地生長。我在張家口地區看到過莖高40公分左右的大薊,花朵比乒乓球還大一些。我問當地老鄉,這野花叫什么,老鄉告訴我說是大刺菜。我說我家鄉的大刺菜花朵比它得小一半,老鄉說它是大花的。很可惜的是,當時拍下的這種大花大薊的照片找不到了。
5.刺兒刺兒菜刺兒刺兒菜是我家鄉的叫法,更多的地區叫刺兒菜,其學名叫小薊。刺兒菜在我家鄉沒有人食用,一般采挖回來剁碎喂雞鴨鵝和豬。
6.苦菇娘苦菇娘,或叫紅菇娘、燈籠果,學名酸漿。它成熟前,果實是綠色的,口感極苦,比蒲公英苦多了,但成熟后,口感酸酸甜甜,很是好吃。
7.洋菇娘洋菇娘也有叫黃菇娘,學名毛酸漿。果實未成熟呈綠色,成熟后為黃色。東北農家小院多有種植,果實甜美清香,賽過水果。如今有大規模商業種植。
8.桔梗別名包袱花、鈴鐺花、僧帽花。沈陽最著名的咸菜——狗寶(發音狗寶,但是不是這兩個字不清楚)咸菜,就是用桔梗的做的,口感極佳,可以說,您吃過一次,就會喜歡上。而它的花卉,非常美麗漂亮,是很有價值的觀賞花卉。
9.鴨跖草鴨跖草很是常見,生命力也很強盛。在我的家鄉,很多野花野草都見不到了。但鴨跖草雖然不是隨處可見,但還是很容易見到。筆者很是喜歡它的花朵,時常會折幾只拿回家插到水瓶子里養。鴨跖草適應性很強,有水就能成活,似乎和綠蘿有一拼。
10.節股草節股草是筆者家鄉的稱謂,更多的地區是叫“節節草”,顧名思義,其株莖是一節一節的,有的地方叫它“筆頭菜”,其學名是“問荊”。節股草比較特殊,只有枝椏沒有葉子,春天剛出土時,遠看還很像菌類。這東西一長就遍地都是,但活不了多久,就干枯死去。我家鄉有句俗語“節股草不荒地,就怕蒿子(我家&鄉對蒿屬植物的統稱)和葦蘆(就是蘆葦,我家鄉那叫葦蘆)”。
11..龍葵龍葵在筆者的家鄉叫“星星”,果實黑紫色的叫“黑星星”,黃色的叫“黃星星”,紅色的叫“紅星星”,更多地區似乎叫“天天”。黑星星比較多,黃星星較少,紅星星更少。記得讀小學時,我發現一株紅星星,很感神奇,特意拿到學校給同學們看。百度上有說龍葵有毒,很是懷疑其正確性。因為龍葵果實是大家都很喜歡吃的野果子,大家吃了,沒見誰有什么不適。有年,閑著沒事,在北京采摘了一碗龍葵果(紫黑色的),吃著口感似乎沒有兒時吃過的好吃,推測是華北地區的龍葵果和東北地區的龍葵果,因地域的土壤不同,造成口感差異。附圖黃星星圖片,是筆者在花盆里種出來的。如今,紅星星在筆者家鄉已經徹底無影無蹤,黃星星也很難見到,黑星星還容易見到。
12. 鬼子姜鬼子姜也叫洋姜,學名是菊芋。這東西在東北,基本就是做咸菜,有野生有家種。如今,在筆者家鄉,基本沒有野生鬼子姜,也就在農家小院里還能見到。北京地區野生的似乎很多,隨便一片林地,就能發現它的身影。北京中關村有家家樂福超市賣的的鬼子姜咸菜,很是喜歡吃,筆者以前常去買。這家超市以前很火,現在不知為什么閉店了,就不知道什么地方還有賣了。
13.小葉芹小葉芹是筆者家鄉的叫法,普遍叫法是水芹菜、野芹菜,學名“水芹”。它生長在沼澤、淺水池塘、小溪、溝渠里或邊上,可以做餃子餡,也可以炒著吃,是很受歡迎的野菜之一。
14.地丁地丁是我家鄉的稱謂,更多的地區稱為“米口袋地丁”,有的地區稱為“甜地丁”,其學名是“米口袋”。我第一次挖到地丁根須是挖野菜時,偶然給挖出來的,當時以為是人參,拿到家里一問,才知道是地丁。這種植物,在我家鄉已經很難見到,北京地區還很常見。據說,米口袋嫩葉、果實、根莖都可以食用,但我僅在去年,嘗試吃了很嫩時的果莢,覺得口感不怎么樣,當零食肯定不切實際,都沒苘好吃,但真要是餓極了,用以充饑還是可以的。
15.野莧菜野莧菜在我的家鄉稱為“莧莧菜”,食用它的人不多,我一次沒吃過。大家吃的是家種莧菜,當地稱為“星磨谷(發音如此,具體是哪三個字,不知道)”,葉子炒著吃,而種子干炒吃很香。家種莧菜種子和谷子很像,大小差也不多。
16.鐵莧菜鐵莧菜和野莧菜不是同一種植物,但也可以當野菜食用。不過,鐵莧菜沒有野莧菜出名,很多人不知道鐵莧菜也可以當野菜來食用。如果您遇到采挖野菜的人,您會發現,大家只采挖野莧菜,而不采挖鐵莧菜。如今,鐵莧菜在我家鄉雖然還能見到,但也很不容易了。我家鄉80后的很多人都沒見過,冷眼首先認為是野莧菜。
17.鬼針草鬼針草在我家鄉被稱為“鬼叉子”,原因是它的種子有兩個尖刺構成叉子形狀。當您從它身邊經過,褲子或上衣,很可能被刺上鬼叉子。從前,不知道它能吃,有朋友說鬼針草嫩芽期,是很美味的野菜。
18.鴨爪菜鴨爪菜有的地方稱為鴨腳板,其形態有點像鴨子的爪子。在我的家鄉,相對說來,它比較少,它只生長在低洼地,旱田根本沒有。
19.灰菜灰菜在我家鄉稱為“灰灰菜”。我家鄉沒有人食用,因為傳說吃了它,會讓人出現浮腫病癥。灰菜當地有兩種:一種是大葉灰菜,一種是小葉灰菜。
20.掃帚苗這種野菜,我家鄉不知道能吃,只用來做掃帚。我家鄉有兩種掃帚苗,一種有如圖片所示;另一種主干和枝條有紫紅色條紋,葉子為暗綠色。可惜筆者沒找到這種掃帚苗的圖片。
21.馬齒莧馬齒莧,在我的家鄉被稱為馬蓮菜。這種野菜,我只吃過一次,覺得不好吃,就不再吃了。我們那還有一種大花馬齒莧,根本沒有人食用,只用作家養花卉。印記中,大花馬齒莧的花色有很多種。對大花馬齒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百度了解。
22.水蓼水蓼在我家鄉被稱為“蓼吊子”,家鄉沒有人食用。長在池塘里的水蓼,植株直徑最粗的有15 mm以上;旱地生長的水蓼,基本都小于6mm。
23.紅蓼紅蓼在我的家鄉叫做“大蓼吊”。沒有人食用,也不知道能食用,就是用來觀賞。
24.蒼耳蒼耳在我的家鄉叫做“胡場子”,沒有人食用它。筆者讀小學時,曾和幾個同學采集了很多蒼耳種子,炒熟了吃。因為吃起來麻煩(手很容易被刺),也不怎么好吃,所以炒過一次,就沒再炒吃過。現在得知蒼耳有毒,對此,筆者半信半疑。因為不僅吃過炒熟蒼耳種子的人,沒有誰出現不適癥狀;而且我的家鄉,蒼耳被普遍用來喂豬,沒有聽說誰家豬中毒,只是喂豬的蒼耳,還沒有結種子。
25.豬毛菜豬毛菜我家鄉的人不食用。但百度上說它可以食用,涼拌或清炒,感興趣的朋友,請去百度了解詳情。
26.豬牙草豬牙草我家鄉沒人食用。但百度說可以食用,感興趣的朋友,請去百度了解詳情。
27.車前子車前子我家鄉的人不食用。但百度說可以食用,感興趣的朋友,請去百度了解詳情。
28.香蒲香蒲在我的家鄉沒有人食用,也不用來喂豬,只是用香蒲葉子編草鞋或墊子,香蒲種子成熟后,被孩子們用來放飛玩。
29.酸模酸模在我的家鄉稱為“洋鐵葉”,不僅人不吃,喂豬都不用它。但有用酸模種子做枕芯。
30.蘿藦蘿藦在我的家鄉叫“老鴰瓢”。家鄉人不知道它能吃,所以沒有人吃,就是孩子們在它成熟后,用來放飛玩。2020年秋,我偶然在北京發現它,就摘了幾枚“老鴰瓢”給一群小朋友們放飛玩,小朋友們玩的好高興,幾枚放飛完了,就還讓我去摘。后來得知“老鴰瓢”也能吃,在2022年夏天我摘了幾枚嘗了嘗,不難吃,口感微甜,但遠沒有龍葵果好吃。
31.柳蒿芽柳蒿芽就是柳蒿的嫩芽。這種野菜,只在剛出土或出土不久時食用,否則就不好吃了。前6種野菜,挖回來洗凈泥土就可以食用,但柳蒿芽洗凈后還要焯水,或蘸醬生吃或炒著吃。
32.水蒿芽水蒿芽就是水蒿的嫩芽,也叫蘆蒿。這種野菜,和柳蒿芽一樣,只在剛出土或出土不久時食用。食用方法完全同于柳蒿芽。有專業人士說,水蒿和柳蒿是同一種植物。確實,兩種葉子基本一樣,在我的家鄉,莖稈顏色泛紅的稱為柳蒿;莖稈是綠色的,稱為水蒿。
33.益母蒿芽益母蒿芽就是益母蒿的嫩芽,也叫益母草。這種野菜,和柳蒿芽一樣,只在剛出土或出土不久時食用。食用方法完全同于柳蒿芽。
34.黃蒿黃蒿就是給屠呦呦教授帶來諾獎的青蒿。這種野菜,在我的家鄉沒有人食用,但被用來捂,據說用黃蒿捂過的好抽。淡淡的黃蒿氣味,很是好聞,但要是把黃蒿放到鼻子底下去聞,就不好聞了。
35.艾蒿艾蒿,這種植物大家似乎都知道,端午前后,能看到有人賣。我在農貿市場看到過有人賣的艾蒿根本就不是我所認識的艾蒿,拿到鼻子前聞,也不是我記憶中的艾蒿味。我內心堅定認為,它絕不是傳統上大家公認的艾蒿。我在北京野地尋找過艾蒿,但很遺憾,沒采挖到一株。艾蒿嫩芽可以作為野菜來食用,但在我的家鄉,人們就是點燃它來熏蚊子。不過,點燃艾蒿熏蚊子的效果,真心的不好。把人眼睛熏夠嗆,蚊子該來還是來。
36.野蘇野蘇也叫土藿香。它有特殊的香味,這個香味,但不是誰都喜歡,我家鄰居不吃,但我家吃的很多。就有如香椿,我很不喜歡吃。野蘇子吃法是涼拌或清炒。我家燉肉也會放幾片葉子或一些種子。
37.小根蒜小根蒜又稱野蒜,這種野菜,口感沒有家蒜辣,一般蘸醬吃或用來腌咸菜。
38.石龍芮石龍芮在我的家鄉被稱為“小辣椒”,但它和辣椒沒有任何關系,被稱為“小辣椒”,因為它的口感有辣味。據有關資料介紹,石龍芮有毒,不能當野菜來食用。大面積石龍芮種植地開花,看上去感覺比油菜花漂亮。
39.野西瓜苗野西瓜苗在我家鄉,就叫“野西瓜”。它只是葉子有點像西瓜葉,果實與西瓜相差甚遠。百度有介紹它的別名是小秋葵、香鈴草、山西瓜秧、野芝麻、打瓜花。
40.桃葉鴉蔥桃葉鴉蔥,別名老虎嘴,這東西經常被人當成蒲公英,實際上它和蒲公英完全不同,不論是葉片還是花朵。桃葉鴉蔥的適應力及生命力和蒲公英沒法比,在我家鄉如今已完全失去蹤影。似乎這種植物特別“怕”人,人類若去它生長的地方,它立馬就“閃”了。它的花托,口感有點甜。我特別喜歡桃葉鴉蔥的葉子及花朵形狀。
41.苘麻
苘麻,在我的家鄉稱為“毛毛果”,據說我國除青藏高原不產外,其它各地均有生長。苘實未成熟的嫩果,可以食用,口感微甜,有股特殊香味。
文中所列植物,有多種植物的學名是通過互聯網獲知的,而石龍芮,我是以記憶中的形態,靠運氣在植物類書籍中找到的。否則按照我家鄉“小辣椒”的名稱,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它的學名,讓我跟專業人士咨詢,我也無法描述清楚它的形態,專業人士也難以給出答案。我記憶中還有幾種植物,在植物志等書籍中尋找,直至目前,還沒有找到,很是擔心它們是我家鄉獨有植物,因為它們在我的家鄉已經見不到了,它們生長在草甸子和荒地中,如今但凡有屁股大的地方都會被開墾種上農作物,草甸子和荒地都沒了。人們的過度墾荒,讓很多野生植物失去了生存空間,也讓這個世界失去很多色彩。不敢想象,如果滿大地除了農作物,其它什么植物都沒有,人們只能去博物館看標本展,去植物園看植物展,世界會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