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d兩廂電動汽車、比亞迪兩廂電動車價格
視頻加載中...
在宏光MINIEV掀起了一股微型純電代步小車的熱潮之后,這個最“親民”的市場開始不斷涌現各式各樣的新產品。而作為目前國內的新能源一哥,大家都在好奇比亞迪究竟會不會推出一款這樣的作品。海鷗就在這樣的期許下誕生了。
海鷗是一款A0級的五門四座兩廂車,價格區間為7.38-8.98萬元,提供CLTC純電續航里程305公里(活力版、自由版)和405公里(飛翔版)兩種版本,分別搭載30.08千瓦時和38.88千瓦時的磷酸鐵鋰電池,均提供快充和慢充插口。
比亞迪官方給海鷗的產品定義是“新時代的全民代步車”,主打短途通勤和日常家用代步,工具屬性較強。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無趣,它的設計就頗具玩味。
和目前主要的競品五菱繽果相比,海鷗的外形更加棱角分明,大燈、前保險杠和側裙的造型也都非常犀利,看起來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帶水。海鷗的車尾層次感很強,尾窗上的“帽沿”很有范兒,尾燈也采用了時髦的貫穿式設計,配合名為“萌芽綠”的鮮亮車漆,整車呈現出活力滿滿的觀感。
我試駕的頂配車型搭配了16英寸的鋁合金輪圈,質感比那些小尺寸鋼圈高一個檔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鷗的前后輪均為盤式制動,配置很有誠意。
海鷗的內飾一眼看去非常清爽,我們試駕的這臺車提供了深灰色和淺藍色的拼色設計,坐在車里并不會覺得沉悶。除了中控臺兩側幾個不明所以的挖洞之外,內飾沒有任何過度設計的元素,對于一臺比亞迪來說,這一點很有進步。
海鷗的配置對比同級別車型也非常有優勢。首先是安全配置,海鷗全系標配主副駕氣囊以及前后排側氣簾,頂配車型還額外配備了前排側氣囊。基礎的電子輔助系統如電子剎車輔助、牽引力控制、車身穩定系統等也都是標配。
7英寸儀表屏和10.1英寸電動旋轉屏的組合完全符合期待,只不過儀表屏相較于比亞迪其他車型上更新的8.8英寸窄邊框屏幕來說,顯像效果并不算突出。
海鷗的車機搭載了4G版的DiLink系統,我向來是對比亞迪的這套車機比較有好感的,雖然UI風格個人并不喜歡,但菜單界面很清晰,APP生態豐富,語音助手響應速度快,識別率高。不過海鷗這套系統可能是硬件所限,流暢度和反應速度表現一般。
試駕的頂配車型提供主駕座椅四向電動調節,但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的方向盤支持前后上下四向調節,很容易就能找到舒服的駕駛姿勢,這在同級別車型中非常罕見。
海鷗的內部儲物空間也較為豐富,門板上方有一個小儲物格,下方是較大的挖空。中央扶手臺本身在這個級別中就不多見,在提升舒適性的同時,上面還布置了兩個杯架和手機無線充電板,下方也有做挖空處理,并搭配了12V電源和USB充電接口。
海鷗的空調效果比較一般。試駕當天廈門的溫度達到了36、37度,即便溫度調到最低,風量開到最大,車廂降溫速度也不夠理想,而且出風口位置容易冷凝水霧。不過這一點比亞迪廠家人員也反饋表示正在研究如何改善。
海鷗的車身尺寸為3780x1715x1540毫米,軸距更是達到了2500毫米。這個尺寸保證了海鷗的車內乘坐空間。我的身高是176厘米,前排頭部空間一拳有余,完全不會有頂頭的情況,前方視野也相當開闊。
主駕位置保持正常坐姿情況下,后排腿部空間達到了兩拳,頭部空間相對比較局促,只有4指左右。不過海鷗的后排乘坐舒適度也完全可以給好評,座墊長度足夠,靠背傾斜角度較大,地板也是純平設計,中央扶手臺下方還有儲物格。
不過,這個級別的車型在舒適性方面也有取舍,比如后排沒有獨立的中央扶手和杯架,也沒有獨立的空調出風口。全黑色頂棚的張緊度不太夠,摸上去松松垮垮的,感覺很脆弱,質感也比較差。考慮到成本和車型定位,這些缺點尚能接受。
在第二排立起的狀態下,海鷗的后備箱空間比較一般,官方沒有給到具體的容量數據,目測可以放得下一個大號行李箱外加幾個背包,但以這臺車的定位來說,日常代步用絕對是足夠了。第二排座椅放倒后,后備箱容量擴展至930升,兩人短途出行的行李也完全放得下了。
作為一臺A0級的微型車,在試駕之前,我對海鷗的行駛品質是不抱什么期望的,畢竟此前試駕過的一些同級別競品在這方面都過于湊合,給人一種大號“老頭樂”的感覺,但海鷗的動態表現的確令我意外。
最大的驚喜來自底盤。前麥弗遜后扭力梁的硬件形式非常入門,但實際效果很不錯。底盤的整體性出乎意料地好,完全沒有松垮的感覺。懸掛的調校是很明顯的舒適取向,彈簧和減振器阻尼都很軟,濾振性表現很好。在壓過井蓋和溝坎時,懸掛的回彈速度很快,余振并不太多,甚至能感覺到一些韌性,只有在壓過比較高的減速帶時才會顯得顛簸。不過它的車身跟隨性一般,并不適合過于激進的駕駛風格。
其次是隔音性。在80公里時速下行駛,這臺車幾乎沒有明顯的風噪,車廂內最大的噪音來源是胎噪和一些懸掛部件的結構噪音,除此之外就只有空調的風聲了。這一點讓我非常意外,這表明海鷗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風阻優化,最終的NVH性能超越期待。
動力方面,海鷗全系搭載75馬力135牛·米的前置單電機,雖然數據不起眼,但我們試駕的頂配版整備質量只有1.24噸,305公里續航車型重量更輕,驅動起來還是比較輕松的。在日常駕駛最常用的0-60公里時速區間,海鷗開起來挺輕快,但車速過了70公里之后,加速度就微乎其微了。盡管如此,海鷗的最高時速仍然能夠達到130公里,開上高速完全沒有問題。
吹毛求疵地說,這臺車的動態表現還是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方向盤的轉向手感非常虛浮,沒有什么指向性可言。此外,如果把動能回收力度調至低檔,依靠機械剎車來制動的話,海鷗的剎車踏板前段特別敏感,但后段制動力又略顯不足,作為一臺主打日常代步的小車,這樣的調校風格可能會讓人開起來比較累。不過,如果把動能回收力度調到高檔,它的減速力度和介入時機都比較恰當,和機械剎車的過渡也非常自然順滑,駕駛感受會更好一些。
能耗方面,我們在試駕當天做了簡單的記錄。在全程3人乘坐,駕駛風格偏激進,空調最大檔的情況下,海鷗的百公里平均能耗在9.5-13.2千瓦時之間,實際行駛里程和表顯續航里程的達成率在68%左右。在接近滿負載的工況下,這樣的表現還算可以接受,如果日常一人或兩人代步駕駛,能耗表現應該會有所改善。
總結
作為一臺A0級小車,海鷗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也完全打破了我對這類小車“大號老頭樂”的印象,它絕對是一臺“正經車”。無論是空間、配置還是駕駛感受,海鷗都非常有說服力,也配得上與競品相比更高的售價。如果你需要一臺10萬元以內的純電代步小車,并對產品品質有一定要求的話,海鷗可以率先加入備選清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