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行是爹,左轉是兒子,右轉是孫子—直行是爹,左轉是兒子,右轉是孫子行人是祖宗
城市交通的江湖,有一句傳言:直行是爺 ,右轉是爹 ,左轉是兒子,掉頭是孫子,行人是祖宗,電動車是老祖宗。
截至2022年,中國電動自行車保有量為3.5億臺,超越汽車,成為了中國人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相比于其他交通工具,電動車有明顯的優勢:單價低,從幾百到幾千不等;成本低,充一度電可以跑幾十公里;存放自由,找個方便的地方就能停,更重要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游離于現行的交通法規之外。
電動自行車已成為主要出行方式
南雅迪,北愛瑪
寧波雅迪和天津愛瑪是目前中國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廠商。財報顯示,雅迪2022年銷量為1401萬臺,愛瑪為1077萬臺(統計數據包含兩輪自行車及踏板車),占據了70%以上的市場份額,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近年來,小刀、九號、小牛等一些新勢力的崛起,也在向兩大巨頭發起挑戰。而對于電動自行車市場來說,當下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發展、不是產能提升,是電動車在城市特有環境下與外界的種種矛盾。
上樓充電,能與不能?
王先生是一名代駕,有一輛可折疊的電動車。每天凌晨收工回家后,王先生會把電動車帶回家充電。雖然是凌晨,但偶爾也會在電梯碰到鄰居。為此,王先生沒少被投訴。物業也多次找王先生,勸告他不要把電動車帶回家,樓下有專門的充電棚,可以為業主提供充電服務。可王先生也有自己的理由:樓下充電棚充一次電要2塊錢,在家里充成本不到5毛,而且充電棚車位緊張,自己回來的晚,根本沒有地方充電,何況自己的車子電池容量小,不容易引起火災。
進入電梯的電動車
大家你來我往,上樓充電的業主和其他業主經常發生沖突。最后,有人向消防部門投訴,物業在電梯裝了有監察功能的攝像頭,一旦有電動車進入電梯,電梯則停止運行。自此以后,上樓充電的矛盾才得以緩和。
新建的住宅由于線路設計比較先進,器材使用時間短,相對還安全,但一些老舊小區,電動車充電往往存在巨大的隱患。2022年12月12日凌晨,南京玄武區一個老小區發生火災。男主人在將妻子送出火場,返回家中救兒子時,兩人不幸遇難。事發當晚,男主人將電瓶車的電池帶回家充電,電池出現故障引發了火災。
電動車引發的火災
2021年6月15日晚,北京通州一小區居民從樓上搭線給停在一樓的電動車充電。凌晨三點,蓄電池爆炸著火,并迅速竄燒至3樓及以上。4時30分,消防員將明火撲滅后,在樓上發現了未及時逃離的5人,均已沒有了生命體征。
由于儲能電池材料的特殊性,電池起火后的30秒內,火焰溫度就會達到310度,2分鐘后火焰溫度會上升到680度,并產生大量有毒氣體,3分30秒后電動車整車溫度會高達1200度,室內人員會被燒傷或被毒氣窒息。盡管各地已經出臺相關法律,嚴禁電動車或蓄電池在室內充電,但由于監管難度較大,居民存在僥幸心理,悲劇還是時有發生。電動車充電引發的社區矛盾也越來越尖銳。
不會剎車的外賣騎士
電動自行車使用大軍中有一個重要的分支就是外賣員。如今,外賣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大平臺的騎手就像血紅蛋白輸送氧氣一樣,把一份份美食輸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
外賣平臺的計費規則決定了速度是騎手賺錢的根本。山西小伙王明在北京宋外賣已經三年了,主要的陣地集中在朝陽區。他對這里的每一條路都了如指掌,從哪里走能抄近路,哪個CBD的保安好說話,“門兒清”。王明表示,從接單開始到把外賣送到客戶手上,自己輕易不會踩剎車,多松幾次油門對于他來說都是不可以接受。刮擦在所難免,特別是雨天路滑的時候,越是天氣不好,單子越多,價格也越高。為了賺錢,有時候就得拼命。
外賣騎士
2022年,中國外賣騎手從業人員達到了2000萬。王明這樣的情況在外賣行業普遍存在,飛奔的電動車對路上的其他行人、車輛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這也造成了社會上對外賣行業的詬病。人們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外賣能更快速的送達,另一方面在被給其他人送外賣的電動車影響到出行時,又感到憤怒。這種不可調和矛盾的源頭在哪里,誰也說不清。
“騎電動車的都是祖宗”
廣西南寧。電動車大軍是這里的特一。每天早晨,人們從不同的地方出發,像小溪匯入河流般,進入城市的主干道。非機動車道的承載力已明顯不足,電動車、行人、自行車混在這一起。速度的不同造成了擁堵,也會將這種擁堵帶到機動車道。
南寧街頭的電動車大軍
盡管電動車上牌已經在全國推行好幾年,但相應的法律法規卻沒有配套跟上。逆行、隨意變道、違章載人、不帶頭盔普遍存在。很多騎電動車的人極度缺少安全意識,把馬路當成了自家客廳,本來直線行駛,突然就開始向左變道,給旁邊的機動車一個猝不及防,或者無視紅綠燈的存在,在熙熙攘攘的車流中隨意穿梭。
擁堵路段這種情況更加常見。一條并不寬敞的單行路段,兩邊都有電動車逆行而來,對于開車上路的新手極不友好,甚至一輛逆行的電動車就能造成整條馬路的堵塞癱瘓。
逆行的電動車
沒有法律約束的電動自行車肆無忌憚,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對機動車的嚴加管束。對于機動車車主和非機動車車主,法律往往有強弱勢之分。電動車撞了機動車,機動車只能自認倒霉,機動車撞了電動車,即便機動車完全規范行駛,往往也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這也更加縱容了電動車,成為了馬路上當之無愧的“祖宗”。
加大監管,規范電動自行車交規
電動自行車的保有量還在進一步增加,隨著氣溫回升,一些蟄伏了一冬的電動車也將回歸道路。夏天到來,騎電動車上路,吹吹小風,欣賞美景,本該是一件愜意的事,前提是要遵守道路交通法規,為自己的安全著想,也為道路上的其他人提供方便。相應的,監管部門應該重視這一龐大的出行群體了,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監管處罰到位,才能維護好城市的交通安全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