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對樓市的最新消息新聞—國家對樓市的最新消息新聞聯播
10月13日,發布2023年前三季度金融數據,并召開2023年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9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4.12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638億元;人民幣貸款增加2.31萬億元,同比少增1764億元。
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人民幣各項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0.3%、9%和10.9%。
會上,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阮健弘,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李斌圍繞前三季度信貸社融支持實體經濟情況、人民幣匯率、商業銀行維持合理利潤、房地產金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等熱點問題做出回應。
鄒瀾對9月金融數據評價“總體不錯”。他表示,政策組合拳效果持續顯現,經濟金融循環不斷暢通。金融支持穩固有力,金融數據總體不錯。9月新增貸款較7月、8月增長勢頭明顯回升,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增速維持10%左右的較高水平;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持續處于歷史低位,新增房地產開發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回升明顯,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繼續快于全部貸款。經濟運行新亮點新變化明顯增多。供給加快恢復,總供求更趨平衡。
“總的看,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基本面依然堅實,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繼續保持領先。下階段,將進一步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密切觀察前期政策效果,加快推動政策生效。貨幣政策應對超預期挑戰和變化還有充足空間和儲備,將繼續做好逆周期調節,為激活經濟內生動力和活力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鄒瀾稱。
前三季度流動性合理充裕,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阮健弘總結稱,前三季度金融數據顯示,流動性合理充裕,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為經濟回升提供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從總量看,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9.33萬億元,同比多1.41萬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19.75萬億元,同比多增1.58萬億元。
從結構看,9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38.2%,比各項貸款增速高27.3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1%,比各項貸款增速高4.2個百分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6%,比各項貸款增速高7.7個百分點;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1%,比各項貸款增速高13.2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戶數為6107萬戶,同比增長13.3%。
從利率看,9月份企業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85%,比上年同期低14個基點。9月末,存量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29%,比上月末低42個基點,取得了顯著的下降幅度。
今年以來,人民幣貸款持續保持較快增長。阮健弘表示,分結構看,企業貸款特別是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較多,為穩投資提供了較為充足的資金支持。前三季度,企(事)業單位的新增貸款是15.68萬億元,同比多增1.2萬億元,是貸款增加的主力軍。
其中,中長期貸款新增11.88萬億元,同比多增3.23萬億元;短期貸款新增3.99萬億元,同比多增7117億元;票據融資減少3355億元,受上年高基數的影響,上年同期票據融資增加了2.5萬億元,所以票據融資同比減少較多。住戶貸款保持同比多增。前三季度,住戶貸款新增3.85萬億元,同比多增3499億元。
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在上年基數較高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多增,為經濟回升向好創造了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阮健弘表示,從結構上看,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較大。前三季度,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9.52萬億元,同比多增1.55萬億元。二是表外融資有所恢復,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多增較多。三是政府債券融資保持平穩增長。四是企業直接融資有所減少。
談匯率
鄒瀾在回答證券時報記者關于中美利差對匯率影響的提問時表示,人民幣匯率總體沒有偏離基本面,人民幣對其他非美元貨幣走勢偏強。中美利差倒掛不是新問題,近兩年來中美貨幣政策走勢分化,對人民幣匯率影響已經在市場化價格中體現;從總趨勢看,未來中美利差將逐步回歸正常,近期市場已經在逐步消化本輪美聯儲加息周期的完整信息,中美利差將逐步恢復至正常區間,這也將有利于支撐人民幣匯率。
鄒瀾提醒,經營主體還是要堅持匯率風險中性原則,在中美利差倒掛背景下,我們注意到有些機構和企業出現了資產外幣化、負債本幣化的傾向,沒有充分估計匯兌風險,一旦匯率形勢出現變化可能會面臨較大風險。市場經營主體還是要立足主營業務,服務實體經濟,不要賭匯率。
“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很多,中美利差是其中之一。匯率走勢根本取決于經濟基本面。隨著我國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和金融市場開發步伐加快,人民幣資產的投資和避險屬性顯現,跨境資金流動能夠自主均衡。總的看,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具有堅實基礎。”鄒瀾稱,將把握內外均衡,堅持以我為主,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我國匯率形成機制既注重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也堅決對市場順周期、單邊行為進行糾偏,堅決對擾亂市場秩序行為進行處置,堅決防范匯率超調風險。
談房地產金融
鄒瀾表示,作為支柱產業的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需要適時調整優化政策,更好滿足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8月下旬以來,央行密集實施了一系列利率政策,發揮好促消費、穩投資、擴內需的積極作用。利率政策針對性和協同性明顯增強,其中包括推動降低存量首套房貸利率,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工作已基本接近尾聲。”鄒瀾稱,目前,絕大多數借款人均已第一時間享受到了實惠。9月25日到10月1日實施首周,有98.5%符合條件的存量首套房貸利率完成下調,合計4973萬筆、21.7萬億元。調整后的加權平均利率為4.27%,平均降幅0.73個百分點。對于其他還需借款人提供證明材料、銀行予以認定的情況,主要銀行也將在一個月內完成調整。
鄒瀾表示,存量房貸利率降低,明顯減少了利息負擔,降低了提前還貸的動力,增加了投資和消費的信心和能力,特別是對前期在利率較高時購房的工薪階層和個體工商戶,效果尤為明顯。存量房貸利率調整顯著影響整個合同期限的利息支出,預計此項措施的效應將持續發揮,并逐漸惠及整個經濟運行。
此外,在房地產領域的貸款發放方面,鄒瀾透露,近期房地產市場出現積極變化,高頻數據顯示重點城市交易活躍度有所上升。從信貸數據看,9月主要銀行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合計較上月多增1000多億元,保持明顯回升態勢。
談銀行如何保持合理利潤
利潤是商業銀行內源性資本補充來源,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利潤保持穩定增長,但凈息差持續收窄,利潤增速有所下降。今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凈利潤1.25萬億元,同比增2.6%,增速較上年同期低4.5個百分點;凈息差1.74%,同比下降0.2個百分點。
“這種情況下,既要保持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又要推動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必須提高利率政策的針對性和協同性。”鄒瀾稱,利率政策協同性的重要體現之一,在于銀行保持合理利潤和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兩個目標的兼顧實現,央行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例如,加強貸款利率自律管理,針對有部分銀行對大客戶發放極低利率貸款,通過加強自律約束,完善利率定價機制,強化國債收益率曲線的基準作用,在維護公平競爭的同時,適當保障銀行資產的合理收益,促進信貸資源更多配置到中小微企業領域;對協議存款等利率相對較高的負債產品也可以進一步研究強化自律規范。
鄒瀾強調,商業銀行保持合理利潤應更多借助市場發展、業務創新等途徑,持續兼顧好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目標。央行將繼續釋放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發揮好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重要作用,支持銀行更好實現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
談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
9月22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2023年度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認定20家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其中國有商業銀行6家,股份制商業銀行9家,城市商業銀行5家。
李斌表示,這20家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資產規模合計占到我國銀行業總資產的61%,占到金融業總資產的55%,它們規模比較大,結構和業務復雜性比較高,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關聯性比較強。
“系統重要性銀行經營穩健,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就有堅實的基礎。因此,評估認定系統重要性銀行并且對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更高的監管標準和監管要求,對于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具有重要意義。”李斌稱,當前系統重要性銀行經營總體穩健,在金融體系中起到了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
今年6月末,系統重要性銀行平均不良率是1.27%,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分別是10.57%和15.65%,撥備覆蓋率達到246%,保持了較高的資產質量和風險抵補能力。
李斌透露,總的來看,系統重要性銀行的評估認定和附加監管工作的穩步推進取得了積極成效。目前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評估辦法已經完成公開征求意見等相關程序,、金融監管總局正在積極推進有關工作,穩步擴大宏觀審慎管理的覆蓋范圍。下一步金融管理部門將進一步發揮好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的合力,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不斷夯實金融體系穩定的基礎,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責編:戰術恒
校對: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