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團在古代叫什么(飯團的其他叫法)
網上有個帖子很火,說為什么古代人壽命普遍比較短?這問題我們用肉眼就能觀察出來,以前沒有手機,沒有奶茶和咖啡,就連一日三餐都未必能飽腹,物質化的東西都跟不上,更別提精神上的滿足了,好的生活條件讓我們壽命變得更長,當然了,這是相對于古人而言。確實,以前經常鬧饑荒,現在再怎么窮,也總能填飽肚子。
以前人們吃的東西,有野菜都算好的了,有的人隨便挖出點什么植物,便用來下鍋,壽命怎么會長呢?
有一種叫“仙遺糧”的植物就曾是古人的救命之草,實際上就是土茯苓,如今已經是常見的中藥材,因為曾讓不少人報名,有的就把他比喻成飯團,即“冷飯團”。被稱作飯團的植物還不只它一個,還有“硬飯團”,硬飯團也是非常有名的中藥。
過去的硬飯團,如今在中藥界就是萆薢,萆薢的來源是薯蕷科的植物,分為兩種,其一是綿萆薢、福州萆薢的根莖,稱為“綿萆薢”;還有就是粉背萆薢的根莖,即粉萆薢,它們的來源是不同的。
綿萆薢主產地在浙江和福建等地,粉萆薢則是主產于浙江、安徽以及江西等地,兩種都是作為“萆薢”來使用的,但是,其原植物會存在一定的區別。
中藥名會有所講究,作者不同,可能同種藥材叫法便會有差異,就拿土茯苓來說,《滇南本草》里就記載為“仙遺糧”,就是仙人遺留下來的糧食這個意思,畢竟它曾救過不少人。而農村俗稱的“硬飯團”其實是《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中?的?說法?,除此之外?,萆薢?還有?各種?各樣的?稱呼?,包括?竹木、白菝葜、粉萆薢、山田薯、赤節、土薯蕷、金剛?、川萆薢、麻甲頭及?百?枝等等?。
老邪一開始就拿土茯苓來舉例子,原因就是這兩種植物藥用價值相似,都能被劃分為利濕類藥材,在我們廣西和廣東兩地,人們可喜歡用這兩種中藥來煲湯了。其實早在《神農本草經》里就有萆薢的記載,到現在,萆薢的價值已經完全被“拿捏”,前人的研究讓我們對它已了如指掌。
如?《神農本草經?》中?所言?,萆薢?主腰背痛,強骨節,風寒濕周痹!這是在?告訴你?,萆薢?是?一種?利濕?藥?。
不僅如此,《滇南本草》一書還有對萆薢作了更詳細的補充,原話是“利膀胱水道,赤白便濁”,難怪還有人戲稱這萆薢是“淋證必解”的意思,在很多名方中就有萆薢,比如萆薢丸、萆薢分清飲等等,古人用它們來為很多人解決了病痛。萆薢這種植物曾經在惡劣的環境下被人挖來啃食,可能解決了暫時的溫飽,但畢竟是藥材,吃多了反而沒有好處,你說,以前生活條件差成這樣,壽命還怎么長呢?您贊同老邪的說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