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德教育—北京尚德在線教育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
4月24日,第二屆東莞中小學未來課程設計大賽決賽暨第三屆東莞中小學未來課程設計大賽圓滿落幕;4月22日,由東莞市政府高起點定位、高標準謀劃的未來學校奠基動工,再次將未來教育的樣子呈現給大眾,也昭示著:未來教育已來。
什么是未來教育?它的全貌如何?會有什么特點?東莞未來教育發展現狀如何?又將如何發展?本報特別關注。
未來學校效果圖
未來教育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
盡管未來教育的概念并非新近才有,但對于未來教育和未來學校,大眾并非全然了解。4月22日,隨著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全面啟動活動的圓滿舉辦,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也迎來了動工儀式,標志著這所未來學校建設邁開了實質性的一步,也進一步揭開了未來教育的面紗。
對于未來學校的描繪,東莞市松山湖未來學校籌建組負責人、松山湖實驗中學校長萬飛在奠基動工儀式上介紹,學校將打造全新的教育生態體系,以學習者為中心,更加注重開放、公平、智能,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終身發展,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未來的一顆種子。形象生動地指出了未來教育的核心內涵。
東莞市嘉榮外國語學校執行總校長、廣東省特級教師易志軍也深以為然。他說,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正在創造的地方,“我們未必要給未來教育、未來學校下一個定義,或者貼一個標簽,而更應該關注未來學校應該有怎樣的樣態和特質,關注未來學校在進行著哪些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技術的優化、教育方式的變革,還包括學習空間的布局、學習場景的創設、學習內容的設計、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我看來,凡是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為目標的創新與改革行為,都是在踐行未來教育,都是未來學校的應然之舉。”
探索未來教育 東莞在行動
近年來,隨著北京一零一中學、溫州龍灣中學、深圳福田區紅嶺實驗小學等在內的學校紛紛加入未來學校建設與變革,國內許多城市開啟了對未來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東莞已然在列。
早在三年前,東莞市委、市政府開始謀劃部署籌建未來學校,選定了具備得天獨厚對接資源的松山湖來建設全市第一所未來學校,并通過開展辦學方案路演、組建辦學團隊、開展師資人才招聘,多方協調進行了選址調整優化等前期建設。同時,松山湖未來學校教育集團揭牌,集團由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牽頭,成員學校包括松山湖未來學校、松山湖實驗中學、松山湖實驗小學、松山湖第一小學等。松山湖未來教育集團將作為重要載體,匯聚中國教科院、東莞市教育局、松山湖管委會等多方資源和力量,整合優化松山湖園區教育資源,打造未來學校教育實驗基地、未來學校課程研發基地和未來學校師資培養基地。
在探索未來教育的路上,除了東莞公辦學校在行動外,東莞民辦學校也積極擁抱未來教育。2020年,東莞市嘉榮外國語學校作為重大項目立項,該校定位為東莞民辦的未來學校,明確了學生培養的目標:培養具有探究力、創造力、思辨力等八大能力的人才,以及培養適應未來、創造未來、引領未來的人。同年,虎門宇橋外國語學校立項開建,東莞市海德雙語學校建成并正式開學,幾所學校均將未來教育的元素滲透在辦校理念中: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個性化發展,實施全人教育。
如果說規劃和籌建學校是在構建“骨骼”的話,那么2020年、2021年連續兩屆組織未來課程設計大賽就好比在未來教育探索中注入“血液”,而這正是東莞“建設未來學校、打造東莞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范,依托課程大賽平臺,對未來教育探索持續并深化”的體現。
以未來教育引領學校變革,這是東莞探索建未來學校的初心。東莞市教育局局長葉淦奎在松山湖未來學校奠基動工儀式上表示,松山湖未來學校將發揮標桿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引領更多的甚至所有的學校思考和探索自己的未來。
4月22日,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舉行動工儀式
對標高層次師資與智庫 為探索未來教育保駕護航
《瞭望》里寫道:“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對于教育而言,學校創建團隊、教師便是點燈人。未來教育需要什么樣的點燈人?又將如何培育更高層次的點燈人?包括公辦、民辦在內的東莞學校,給出了很好的答案。
在師資配備上,易志軍認為,未來教師的來源和角色其實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一方面需要有一批視野開闊、思想創新、專業素養突出的校內教師;另一方面,要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勢必會出現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校內教師身上得不到滿足,需要補充校外教育資源的情況,讓校內外教師共同實施課程。因此,嘉榮外國語學校提出“特級教師、名師團隊辦學”的方向,以全市民辦學校明顯的待遇優勢,招聘了一大批在國家級、省級名師。
以打造“雙語教育、科創教育、智慧教育、全球教育”為特色的東莞市海德雙語學校在師資的打造上也是不遺余力,通過近20所國內頂尖名校的校園招聘,學校現有師資力量達到碩博學歷占比61.3%的比例。
而作為一所正在建設中的未來學校,松山湖未來學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合作,今年3月,中國教科院為東莞松山湖未來學校組建的首批智庫專家團隊已亮相,將從評價創新、課程變革、STEM教育、創客教育、個性化教學以及未來教師培育孵化等方面為學校提供宏觀決策及創新實踐的智力支持。不僅如此,學校與高校、著名企業和高端研發機構合作,融合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打造創新型未來學校,賦能學生成長。
創新課程體系和學習方式
未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什么樣的課程體系和學習方式才能與這一核心相匹配?
首先是課程體系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滿足每一個學習者發展需求的。在易志軍看來,課程體系不僅包括國家課程,還應該有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活動課程,不僅是學校規劃的課程,還應該有“私人訂制”課程,甚至有相當多的課程來源于學生,由學生提出,再由學生與老師共同建設。
以松山湖未來學校為例,在課程方面,將設置“大學先修”“國際課程”“競賽課程”“社會研學”“科技特色”“美育特色”“體育特色”“勞技特色”等特需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嘉榮外國語學校也專門建設了一棟1.2萬平方米的“深度學習中心”,為每一個學生持續開設12年必修特色課程;同時,以該校科學院、勞動學院、藝術學院、體育學院、外語學院等八大學院為載體,開設了超過100門的選修課程,以滿足每一個學生發展需求。而東莞市海德雙語學校則為學子提供科創必修課程、科創選修系列課程和競賽課程,并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平臺為基礎,創建學習者為中心的自適應學習環境。
而在學習方式上,東莞學校也在積極探索:要“讓每一個學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真正、高效地發生。松山湖未來學校基于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21世紀核心素養“5C標準”培養要求,通過項目式、探究式、混合式等多種學習方式,打造“云教育+實踐場”;并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示范,實現基于大數據分析的精準教學、發展規劃、智慧德育。
而開展項目式、探究式學習的還有松山湖第一小學、松山湖第二小學等。松山湖第二小學校長孫道明介紹,學校通過項目式學習,把世界當教室,把生活當教材,把游戲當探究,通過項目式學習來完成學習方式轉變,讓學生突破傳統模式,提出實際性的問題,并參與探究整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設計思維與創新思維,“我們從2019年9月開始至今,近兩年的時間,學生不僅好奇心十足,解決問題的思維也非常寬廣和靈活,這就是深度學習力的體現。”
【知多D】
松山湖未來學校
4月22日正式動工之后,計劃于2022年5月建成完工,2022年9月正式開學。屆時將辦成市直屬公辦完全中學,共72個教學班,其中普通高中48個班,初中24個班,在校學生規模3600人。
學校學校總用地面積為9820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7885平方米。學校總體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未來的種子,蘊藏著美好成長的無限可能。建筑布局是將圖書館設計成一顆種子的形象,作為未來學習資源中心,以此為起點延伸布局。空間打造方面,突出開放性、融合性、復合性和未來感,建造人與課程、人與自然、人與建筑相融合的多樣態空間。
當前已全面啟動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是新時期東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戰略平臺,將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始創新高地。松山湖未來學校的建設,既可充分發揮松山湖科學城的大裝置、大平臺、大學府、大企業等高端資源,探索無邊界學習的未來教育實踐,又可以為松山湖科學城由“園”到“城”的蝶變提供優質的城市配套,提升開放多元的教育新生態。
文字:覃鳳春
攝影:陳棟
編輯:李世英
本文來自【東莞時間網-i東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