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題教育怎么樣-阿凡題教育加盟怎么樣
未來網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張冰清)推送低俗信息、誘導追星……日前,國家網信辦發布“清朗”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暨網課平臺專項整治依法查處第二批存在問題的網站,其中,批改網APP、阿凡題搜題APP、筆神作文APP、好分數學生版APP等4款學習類APP推送導向不良和低俗信息而被點名。
未來網記者梳理發現,批改網APP轉載嚴重導向不良的資訊信息,且其微信公眾號推送“戀愛”“脫單”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阿凡題搜題APP“答疑”欄目中設置粉絲團打榜功能,且平臺中大量用戶頭像、賬號名稱包含低俗內容。筆神作文APP“家族廣場”欄目中存在多個明星應援群組,且平臺中存在大量“男女”“戀愛”等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好分數學生版APP“推薦”欄目中存在大量涉“飯圈”追星內容,且平臺中存在大量“搞笑”“網紅翻唱”等娛樂性內容。
未來網記者發現,上述學習類APP中不乏屢次被媒體報道或被通報的情況。疫情催化劑作用下,一方面催生了教育“在線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原本良莠不齊的在線教育越發根莖分明,行業“馬太效應”加劇,有的名利雙收,有的卻屢登“黑榜”。
阿凡題搜題、好分數APP屢屢登上“黑榜”
早在2017年,阿凡題搜題APP就曾被央視報道,點擊該平臺中“聲控福利社”字樣后被引導到了名為“閃聊”的軟件下載界面,而在這款軟件的介紹中,“該款軟件含有輕微內容或裸露”赫然紙上。
經濟日報也報道稱,學習類APP還可以通過充值人民幣獲得“道具”。“阿凡題搜題”的APP中,其內設的“腦力挑戰中心”中有速算、成語、詩詞、英語單詞等游戲比賽,用戶可以通過購買“顯示答案5次”“提示10次”“消除干擾20次”等道具,來提高獲勝幾率和排名。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阿凡題成立于2013年,隸屬于海南阿凡題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K12領域答疑類APP,主要通過“拍照答疑+人工答疑”的方式來進行答疑。
事實上,自在線教育概念出現開始,面向K12的在線題庫、拍照搜題就成了明星級的細分領域,也迎來了資本的熱捧。
該公司在2014年6月曾獲梅花創投1000萬人民幣天使輪投資;2014年12月獲梅花創投、安芙蘭創投1800萬美元A輪融資;2015年獲鳳凰祥瑞、朗瑪峰創投、深創投6000萬美元B輪融資;2018年,獲搜狗、卓越教育戰略投資。
阿凡題曾在2017年表示已積累下6000萬用戶,并開始了自己的商業化嘗試。衍生出了線上1對1、線下阿凡題教育和智能學習吧與To B輸出技術三種不同的商業模式。
阿凡題CEO陳李江曾表示,“拍照搜題之所以這么火,是因為它是K12線上產品中唯一能獲得大規模流量的產品。”
但不難發現,學生更愿意將零花錢投入在游戲、玩具、小說等產品上,對于教育的“商業化”,學生流量所帶來的幫助并不如想象中那樣好。
據新華社報道,教育類APP的開發準入門檻低,無需教育機構資質,公眾號或小程序的開發者甚至可以是個人。這些開發商為了獲取更多收益,會把端口開放給互聯網廣告分發平臺,讓其在頁面投放廣告。一些游戲開發商深知青少年是網絡游戲的重要消費群體,在APP中鏈接游戲,以學習之名吸引更多流量到其游戲界面,進而得到更多“變現”機會和廣告開發價值。
目前來看,阿凡題的商業化之路是否走好了尚且無法定論,但可以看見的是,這樣的教育“商業化”傷害了未成年人權益。
同樣屢登“黑榜”的,還有被國家網信辦通報存在大量涉飯圈追星內容,且平臺中存在大量“搞笑”“網紅翻唱”等娛樂性內容的好分數學生版APP。
今年8月31日,工信部發布《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公開今年第四批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101款APP名單,其中好分數APP(4.10.0版)就因違規收集個人資料、違規使用個人信息、APP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等問題赫然在列。
未來網記者了解到,而好分數APP正與本次國家網信辦依法查處第二批存在問題的網站中所點名的好分數學生版APP均隸屬于同一家公司。
工信部發布《關于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通報》截圖
據企查查顯示,好分數APP與好分數學生版APP均隸屬于北京修齊治平科技有限公司,為中小學提供校園信息化產品,“好分數”系列產品有教師端、學生端、行政班排課等多款應用。曾在2015年7月獲天佑投資、西藏朗潤天使輪投資,在2016年獲得華圖資本A輪融資以及2017年華圖資本再次投資的B輪融資。
記者發現,在2018年好分數APP曾因查分數收費一事被媒體報道。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安徽亳州市區風華中學一位學生家長向媒體反映,在老師的推薦下,很多家長在手機上安裝了一款名為“好分數”的軟件,主要功能是查分,學校聯考、班級考試班里成績出來后,家長需要登陸軟件查看孩子的各科分數,查分數免費,如果想知道孩子的名次,就得付20塊錢。
事實上,教育類APP屢屢違規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場競爭。
資本追捧下,教育類APP下半場何去何從?
教育類APP屢屢違規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場競爭。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今年發布的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較2018年底增長110.2%,占網民整體的46.8%。
2020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2.65億在校生(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9》)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用戶需求得到充分釋放。面對巨大的在線學習需求,在線教育企業通過發布免費課程、線上線下聯動等方式積極應對,行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多個在線教育應用的日活躍用戶數達到千萬以上。
內容涉黃、誘導付費、外鏈游戲娛樂服務、違規收集學生隱私信息……教育類App集中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讓人看不清這些學習軟件的“本真面目”。而在接二連三的嚴厲整治下,一些違規學習類APP仍不時活躍,給青少年的學習和成長帶來巨大隱患。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甄貞就指出,要壓實網絡社交平臺對內容審查和未成年人保護的主體責任。“對屢治不見效卻打著未成年人、誘惑未成年人陌生交友等擦邊球的功能應該強制關停。”甄貞說。
事實上,學習類APP上大量出現非學習類的娛樂、廣告內容甚至不惜以低俗、涉黃內容吸引用戶被業內人士視為急于變現的表現。
學易時代咨詢創始人、互聯網教育研究院院長呂森林曾向未來網記者表示,“現在一些作業學習APP,能達到營收幾個億的規模,但前期投入較多,大部分虧損也很大,因此一些機構會想方設法增加收入來源。”
一直以來,盡管作業學習類APP在用戶獲取、流量收割上有天然優勢,但在變現上還面臨很大困難。為此,不少純作業類教育產品也從單一的拍題工具逐步變為綜合性工具,上線多項增值服務以探索變現模式。
但這樣的流量轉化率卻不算高,呂森林介紹稱,“最高的也就是15%-20%。”他指出,教育急功近利會傷害用戶體驗,變現還是需要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