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優(yōu)教育-義烏提優(yōu)教育創(chuàng)始人簡介
“每學期放假前兩周結束新課,進行第一次過關測試,過關的學生在期末考試時選用提優(yōu)測試卷考試,未過關的進行第二次過關,還未過關的,下學期開學初進行第三次過關”……近日,江蘇阜寧學業(yè)過關測試方案在當?shù)匾l(fā)熱烈討論。不少網(wǎng)友認為,這樣輪番“折磨”,孩子們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不但沒減負,反而增加負擔”。(澎湃新聞1月4日)
針對爭議,阜寧縣教育局回應稱,開展學業(yè)過關測試,不會增大學生負擔,恰恰能夠減輕學生的負擔,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這不過是教育部門的一廂情愿。在筆者看來,讓學生先“過關”,再“提優(yōu)”,不過關者要直到過關為止,這種考試改革,增加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和精神負擔,是顯而易見的。當?shù)亟逃块T此舉的目的,并非減輕學生的負擔,實質(zhì)是為了提高當?shù)貙W生的成績。對于這類打著改革旗號的“改革”,要高度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當?shù)卦O計的學業(yè)過關考試,不是合格考試——從提高義務教育整體質(zhì)量來說,學生學業(yè)合格是基本要求——而是更高標準的“過關”。具體過關標準為,一、二年級為試卷總分90%;三、四年級為試卷總分85%;五、六年級為試卷總分85%;七、八年級為試卷總分80%。這種過關標準,勢必引導學校、家長更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只有過關后才能參加提優(yōu)測試,則會進一步加劇學生間的學業(yè)競爭,可以預計,隨著過關測試的推進,過關率和優(yōu)秀率會變?yōu)樵u價學校新的指標。
為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我國基礎教育領域考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減少考試,比如,教育部發(fā)表的減負禁令明確小學一到三年級不舉行統(tǒng)一測試,有的省市也明確提到小學低年級不進行考試,同時,考試不按百分制計分,而實行等第制。去年9月教育部頒布的中考改革意見,提到初中“全科開考”,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各初中學校重視所有學科教學,但為避免增加學生負擔,“全科開考”中,非中考科目只實行合格考試,中考科目(必考和選考)則“兩考合一”。
對于中小學教學中的考試來說,過關考+提優(yōu)考,完全是出于應試教育的考試設計。在中考都“兩考合一”的情況下,進行這樣的改革,唯一能解釋的理由是,當?shù)睾敛谎陲椀刈W生的考試分數(shù),并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評價學生和學校教學的標準。
當?shù)亟逃块T聲稱,這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這是自說自話。而這樣的改革方案能出臺,再次說明兩方面問題。其一,我國地方教改,還是由地方教育部門說了算,沒有聽取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公眾意見的過程。因此,改革落實的是不是國家教改精神,而是體現(xiàn)當?shù)仡I導的意志,領導說這是改革,就是改革。
地方教育部門應該推進的改革,不是由行政力量去干涉屬于學校教學評價的改革,而是放權給學校自主辦學,同時監(jiān)督學校依法辦學。不放權給學校,卻去執(zhí)行和國家減負政策相背的政策,這是地方政府教育部門越權和失責。
其二,要讓我國基層教育部門轉變觀念,必須從總體上改革我國的升學評價制度。近年來,我國國家層面,一直強調(diào)打破唯分數(shù)論,要求不以升學成績、升學率評價學校辦學,可是,我國很多縣市教育部門和縣市政府,還是把升學成績和升學率,尤其是名校率作為教育政績。有的縣市領導明確指示當?shù)馗咧幸欢ㄒ卸嗌賹W生考進北大、清華,當?shù)爻踔校欢ㄒ谥锌贾校卸嗌龠M省級示范性高中,為此,教育部門就按照領導的指示層層抓落實。抓落實的結果是,學校的辦學導向更加明確,就是不擇手段的進行應試教育。
令人無奈的是,由于升學評價制度沒有實質(zhì)性改革,對于地方政府狠抓考試成績、升學率的做法,社會主流輿論紛紛反對,而當?shù)匾恍┘议L卻表示贊同,認為這對學生未來發(fā)展來說,是好事。在我國有的地方,大力抓好應試教育,就是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樣的觀念,已經(jīng)不再扭扭捏捏,而變?yōu)楣_的地方政府教育戰(zhàn)略。
而在這種教育戰(zhàn)略指導下,加之改革就由政府部門推進,出現(xiàn)過關測試這樣的“考試改革”也就毫不奇怪了。對于這樣的“改革”,一方面,國家推進教改的機構,應加以檢查、督導,糾正改革的錯誤方向,另一方面,需要反思、改革地方教改的機制,不能就由政府部門制訂教改方案并推進,而應該建立民主管理、決策機制。更重要的是,我國必須啟動打破單一評價體系的中高考改革,否則,在單一的分數(shù)評價體系之下,基礎教育難以靠地方政府部門和學校的自覺,走出“育分不育人”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