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堂教育_小學生教育平臺網課
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 | 李懷源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
清華附小CBD分校原執行校長
開學季,家長們又開始在想如何幫孩子規劃學習,取得效果。也許我們在談教育的方法之前,先明確教育的方向,才能分清邊界,走出焦慮。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北京教育學院副教授、清華附小CBD分校原執行校長李懷源和你聊聊,給孩子做語文規劃之理念篇。
大家好,我是李懷源。在講座之前,我看到了大家對孩子的語文教育提的問題,提得特別精準。
但是我們也要從教育的源頭來看,孩子這棵樹長在什么樣的土地上,我們中國當下的語文教學的語境,到底是什么樣的。
01
孩子學語文的方向
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孩子來到世界上,應該成為一段傳奇。但是很多孩子并沒有成為傳奇。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可能三五歲,就被大人印上了各種各樣的標簽。他們的生命就在這種標簽中不斷地延續。
其實,我們和自己孩子的相遇是一種緣分,可遇不可求的緣分。所以,我們更多要去考慮和他們的相處以及生命的相互的作用。
大人對于孩子,只能影響不可改變。
這張圖的中間是一只手。用我們的肉眼來看,用放大鏡來看,用顯微鏡來看,分別會看到什么?我們看的是同一只手,可是看到的卻不一樣。工具發生了變化,看到的也會有變化。
思維也是一種工具。當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的時候,同樣一個事物看起來也不一樣。有時候看得更加細致,有時候看得更加全面。我也希望大家換一種思維方式來看孩子的成長。
請大家再看這張圖。上面是一把勺子,下面是一個司南,古代用來指示南北的。同樣一個東西,放在不同的位置,它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待一個事物,除了它本身的特性以外,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看待它。從表面看像一個勺子的東西,也許換個位置就可以成為指示方向的發明。
在對待孩子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孩子就是那個孩子,我們怎么和他相處,是我們認識他們的一種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在學校,在同學家,可能會表現得比在自己家要好。
用什么眼光去看待我們自己的孩子,這值得我們思考。
02
孩子學語文的方式
人的學習有很多種類型。但是,思維方式大概分為這樣的兩類。第一類就是從現象發現規律,然后形成概念,知道原理。
另外一種是正好相反的,從一個原理出發,然后去看它的概念,概念所代表的規律,所能夠涵蓋的現象。
舉個例子,孩子用比喻句。很多孩子可能六年學完了,小學畢業了,很難區分比喻句。比如說“他長得像他爸爸一樣”,到底是不是一個比喻句?有個“像”字就是比喻句嗎?
孩子沒有掌握本質的規律,當我們讓孩子去學習比喻句的時候,不能只告訴他一個概念,把定義、方法灌輸給他。
孩子對于未知的語言現象,應該怎么學?他應該先看到,比如,一篇課文可能有3個比喻句,一個單元可能有10句。然后找到這些句子,讓孩子進行區分,看它們有什么樣的規律,放在一起來對比,發現這些句子的相似性。
要找到相同和不同,這就是找規律。再嘗試引導孩子做“歸納”。比如說一學期結束了,我們課本里邊大概有20句比喻句,那么這20句話又有什么樣的規律。然后讓孩子們來概括什么樣的句子叫比喻句,這就是歸納的思維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不是靠記憶來學習的,而是靠思維不斷的發展變化來學習的,所以會給孩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也會具備學習的能力。
03
語文學習規劃的方法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研究了56對同卵雙胞胎的生活。最后得出來一個基本的結論:人的特性影響著環境,實際上是人的遺傳傾向塑造著周圍的環境。如這張PPT:
這是一個實驗,樣本數據只有56對同卵雙胞胎,到底能不能代表整個的人類的共同的規律?我還不能給大家一個定論,如果感興趣,大家也可以去看《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這本書。
我想說的就是,有一些東西并不是由我們決定的:不是由大人來決定的,甚至也不是由孩子自己決定的。我們一定要看清這樣的一個事實。在事實面前,我相信大家的那些焦慮就會降低很多,就能夠比較理性地看待眼前的孩子。
前幾天我就說了這樣一句話,“一邊是別人家孩子中高考的捷報頻傳,一邊是自己家孩子學習上的硝煙彌漫。”當我們看到成功的孩子的時候,一定不會忘了自家的孩子。其實我們的老祖先早就看透了事實: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老天賦予你的,就是你的秉性,也可以理解成性格。就是天賦異稟,還是一般,還是資質怎么樣這都是你生下來就決定。“率性之謂道”,就是按著你的規律去成長,換成現在比較流行的話,就叫“初心”“做最好的自己”。
你自己最想干的那個事,可能就是你的性格使然,因為你選擇了這樣的路。就是你一定要遵循本性,才是符合規律的。
“修道之謂教”。順應孩子的規律,為孩子鋪設軌道。“教”的時候一定不要逆勢而為。有的孩子特別叛逆,你說他干什么,他非不干什么。順應孩子發展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律。
中國有很多著名的孩子,比如,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就能破甕救人。
司馬光到底是什么樣的人?《宋史?司馬光傳》就寫到了: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司馬光的天性就像個小大人,他做的事就是閱讀,讀的書是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完全不應該讀的書。《左氏春秋》這些書,讓他看了后就想;“要碰到這件事,我怎么辦”“我長大了以后,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所以當他遇到這件事的時候,他就像在里邊的人一樣:第一,臨危不懼;第二,解決問題。所以我們大人在教孩子的時候,就要想一想,我們的孩子要有這種識別危險的意識,并且要用恰當的方法去解決,這就是一個人的能力和素養。
我們得看自己的孩子,孩子成長的切入點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是從漫畫切入閱讀,有的從文字,有一般規律,也有很多特殊的情況。
所以我們要像司馬光的家長一樣,認同和順應孩子的天性。大家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書當然很少了,但是很多大人都反對我們看“閑書”,很多書都是偷偷的讀。現在我們成了大人,這種反對“讀閑書”的觀念,變了嗎?也許沒變。
這是我在課堂上看到的一個小孩子,就1年級入學一兩個月,在英語課的四人小組練習英語時,總是不肯開口讀。
我就問了:小姑娘,你怎么不讀?老師不是要求讀嗎?小姑娘回答說:“老師,我不行的。”
我說,“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她就沒再說話。
小姑娘的眼神讓我記憶了很久,我可以肯定的說,這都是大人的話。不知道具體的大人是誰,是他的家長,還是老師。一個六歲的孩子上了小學,才一兩個月,就給自己貼了一個標簽:“我英語不行的”。因為覺得自己不行就放棄努力。我相信她此前也努力過,可是沒有得到大人(所謂“權威人士”)的認可。
順從孩子的天性,給孩子肯定,才能給孩子努力成長的勇氣。
04
“靜待花開”
要征得花兒的同意
現在有很多家長是“佛系的”,有個流行詞叫“靜待花開”——我只要靜靜的等著,孩子這朵花兒就會綻放。
我想這樣的家長心態是好的,但是狀態是不對的。
孩子在上小學之前,我們認為他是藝術家、是舞蹈家、是數學家,是科學家,認為他們有很多可能性,等上了小學第一次考試之后,馬上就給自己的孩子貼一個標簽。
孩子是一個學習好的孩子,還是學習不好的孩子。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他有很多閃光的點,我們都看不到了都被成績那一個標簽給掩蓋了。
“靜待花開”,不是傻傻的等待。如果孩子根本就不想“開”,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開”,他是不可能的“開”的。
兩個關鍵詞。
1、可以練習。
本領都是可以練習的。有的人需要的時間短,有的人需要的時間長,這就是天才和一般人的區別,有的人永遠也學不會,但這也沒關系了,總會有一個東西學得會。今年的高考,大家也看到有幾個新聞,說腦癱兒也有考了625分的,就是我們對于他們的理解可能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手中那么多健康的孩子,為什么他們的學業成績不好?所以佛系的家長們“靜待花開”的時候得去種一個種子。
種子就是練習。很多的東西都是可以練習的,還需要刻意練習。你想讓他在方面發展的很好,就一定要刻意練習,刻意就是有目的,有堅持的練習。
2、給孩子實際幫助,而不是價值判斷
這張圖是我自己設計的一個圖。
我們現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肯定有兩個來源。
第一就是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怎么教我們的。
第二就是原生教室,就我們上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是怎么教我們的。然后我們再把這些轉化成我們的語言和行為來教我們的孩子。
但是,有時候原生家庭是落后的,原生教室也是落后的,而現實是向前的。很多家長也會跟我交流,說李老師,現在的學校怎么不讓孩子寫筆記?我們過去就是寫筆記,語文都學得很好。
我說,因為那個時代信息就是知識,知識就是智慧。但現在時代信息太多了,孩子們不希望讓他成為一個錄音機或復印機。我們希望他成為一個中央處理器。
不能讓他成為一塊硬盤,是吧,只是記憶背誦等等。根據腦科學的研究,如果一個人的記憶力被訓練得超強,或者他一直擅長去記憶,那么他的創造力相對的就會降下來。當然天才可能除外。
家長千萬不要誤讀,不是我們的孩子不能背東西,不能記東西。很多東西還是要記憶,有利于后邊的材料的加工。
我在圖里邊有兩句話,比較重要,我們應該向孩子提供實質的幫助,而不是價值判斷。我覺得這是我觀察,包括我自己做家長經常做不到的一點。家長更多的是給孩子講道理,但很少給孩子真正需要的幫助。
05
語文學習的3個概念
我們現在面對的語文到底是什么?我們要厘清一些概念的邊界,才能有更全面的認識。
“語文”學科的任務是什么?語文學科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口語和書面語。
第二個概念是語文實踐。
什么是語文實踐?就是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積累基本的學習的經驗。
語文實踐,也有一個更新迭代的過程。過去我們上學的時候,語文實踐應該是聽說讀寫。到了新的時代,語文實踐就不是那么一個單向的事情,變得更加綜合。
新的語文實踐:第一個叫閱讀鑒賞;第二個叫梳理探究;第三個叫表達交流。
閱讀鑒賞核心是“識別”和“欣賞”,在閱讀的過程中分別出這是什么樣的文體,有什么收獲。
梳理探究其實就是研究。再一個就是表達交流。就是你學口語和書面語,你肯定要進行表達和交流。
這三種實踐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所以家長在家里也可以教自己的孩子。
第三個概念就是語文考試。
現在的高考語文,全卷字數有九千多字,作文命題也越來越活。你家的孩子離高考還有多少年呢?6歲的孩子,離高考還有12年。12年之后,中國的高考,會考什么?那一定是在全球的趨勢之內,考素養,考能力以及綜合處理問題的表現。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