臻進教育_河北睿學至信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入職,2018年就拿到了福建省第四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特等獎,教齡5年的生物教師李靜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
李靜的成長是廈門海滄實驗中學眾多“明星教師”的一個縮影。
“內心最深處總有這樣的聲音響起,要成為李靜那樣的老師。”物理教師栗子茜說。栗子茜正一步步接近夢想,2018年入職的她,2020年就獲得廈門市第五屆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大賽高中物理一等獎。
如今,教師群體成長已成為廈門海滄實驗中學的一種現象。而這些教師的迅速成長除了自身素質高以外,與廈門海滄實驗中學這片重視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沃土息息相關。
游于藝——錘煉專業技能
從教學技能的掌握到教育理念的更新,從教育技術的升級到教學藝術的臻進,是廈門海滄實驗中學教師的進階之路。
每年的崗位練兵,如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大賽、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等,學校鼓勵不同梯隊的教師全員參與。每年組織開展崗位練兵活動,將活動表現與考核成績列入年度業務考核,作為教師專業素質評價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人人參與的崗位練兵活動,全體專任教師夯實了教學基本功,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增強了教育科研能力,掌握了先進的教育技術,提升了教學質量。
“很幸運來到廈門海滄實驗中學這個大家庭,學校總是想盡辦法給我們創造機會,鼓勵我們走出去多參賽、多交流。”教師余暢暢是從外地引進的骨干教師,兩年間他不僅收獲了多個比賽獎項,成為市學科指導組成員,還登錄廈門衛視在線授課,完成了多次公開課和市級講座。
學校依托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平臺,建立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常規制度,構建了研、訓、賽多元一體的教師專業提升平臺。學校崗位練兵活動緊跟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在片段教學、板書設計、課件制作等傳統項目的基礎上,不斷更新內容和課程設計,增加課標解讀、信息技術應用和教學研究,使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不斷更新迭代,并注重分階段推進,統籌各學科指導組做好階段指導與評估。
為更好發揮名師的示范作用,學校出臺了《名師骨干培養對象推薦量化評分實施辦法》,設置“指導教師獲獎”加分項,增強名師指導比賽的動力。學校建設崗位練兵學科指導組,由教研組長和名師骨干構成,加強對青年教師的一對一指導。通過教研組每周的集體備課時間,同學科教師共同切磋,營造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氛圍。近3年教師參加區級及以上各類教師技能比賽獲獎達445人次,近三屆廈門市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比賽有50位教師獲獎。近3年在教育部“一師一優”曬課活動中,取得部優7個、省優20個。
志于道——精研方向策略
掛牌省級教育科研基地、一年一度的教育科研工作會議、每年多項省級課題開題……“雖然我們是區屬學校,但全校教師具有很強的課題研究意識,具有濃厚的科研氛圍,全體教師積極申報各級各類課題,教師的課題研究能力帶動了專業素養的提升。”生物教師呂國裕總結自己的成長時這樣說。呂國裕是廈門市學科帶頭人和廈門市專家型教師,開設了50多次公開課和講座,主持了多個省市級課題,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十余篇,主編或參編教輔50多本,獨立完成一本專著《高中生物教學反思實例》。
基于校本、回歸校本成為廈門海滄實驗中學教師對教育之道的一種追求。教師科研的起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教師和學生的發展,研究的素材和成果從課堂中來最終回歸課堂。學校以教研推動科研,以科研促進教研,兩者相互融合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近3年學校教師主持91個區級及以上課題,包括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23個。其中《廈門海滄實驗中學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體系建構》項目在廈門市2020年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多元融合 協同育人——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學數學建模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獲2021年福建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學校科學規劃教師專業成長路徑,明確個人發展階段任務,為教師成長搭好“梯子”。學校結合實際出臺了《教師個人專業成長規劃指導意見》,將教師職業生涯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新手教師(入職1-3年),任務是適應職業,成長為校級骨干;二是勝任教師(入職4-5年),任務是勝任教學,成長為區級骨干;三是成熟教師(入職6-10年),任務是研究教學,成長為市級骨干;四是領銜教師(入職10年以上),任務是持續發展,成長為區級學科帶頭人及更高層次的名師。同時,學校為不同梯隊的教師設置階梯式、全面性、可視化任務,制定出教師專業發展五年規劃表。
學校重視教師考核評價,形成了《職稱(崗位)競聘實施辦法》《教師教育成果獎勵方案》等一系列考核評價激勵辦法、方案、制度等,使每一梯隊教師有制度可依,在專業發展上有上升路徑可參照。學校教務科負責落實教學常規檢查考核,組織學生和家長參與教師課堂教學考核等;教研室負責青年教師見習轉正考核、推進教師教育科研評審、名師動態管理考核等;辦公室負責教師師德師風考評、年度業務綜合考核……學校有章法、分層次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學校每年制訂校本研修計劃,將“師德培訓”“三項主題教育活動”“安全教育”等公共科目,學習新課標、新教法、新學法、新技術的校本研修,“崗位練兵”專項活動、班主任培訓、新教師成長專題培訓、教研組建設經驗交流等專業科目細化到每個培訓項目和課程中,健全研訓制度,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同時,各學科教研組依據學校年度培訓計劃和校本教研制度等制訂本學科研修工作計劃,開展學科校本研修活動,并做好師徒結對帶教,開展師徒同課異構教研等活動。
據于德——涵養師者匠心
2020年7月8日下午5點,高考最后一科結束之后,2020屆高三(10)班一片沸騰。
原來,學生出了考場后不是狂歡,也不是與朋友聊天,而是所有人都急匆匆回到教室。伴隨著熱烈的掌聲,班長將所有科任教師請進班,所有學生起立向老師鞠躬,送上鮮花和獎狀,并道一聲:“您辛苦了,謝謝您。”
“高三(10)班全體學生由于高考結束向您請假,請假時間為7月8日至永遠,望老師批準。”全班異口同聲地喊道。
只見老師們哽咽地說不批、不準。那一刻,大家都紅了眼眶,班級最調皮的學生躲在角落里也落了淚。
“這是高三(10)班全體師生凝聚而成的一堂感恩課,是作為班主任的我最大的驕傲。”班主任郭可馨在“大屏論道”上分享了一節特殊的感恩課。
為了給教師更多的展示機會,廈門海滄實驗中學打造了“大屏論道”,分享教師日常的教育故事,詮釋對教育的熱愛,彰顯獨具風格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大屏論道”成為新老教師傳幫帶工作的平臺,青年教師借以參照,規劃方向,汲取經驗,也是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平臺,教師齊心協力,智慧共享,互助共進。
“我常常想應該為學生做點什么,我想適機為他們澆點水,告訴他們一些未曾聽聞的道理;我想讓他們享受一次真誠的掌聲,哪怕不是關乎成績。學生的成長不可能一帆風順,當教育問題出現時就有可能變成很好的教育契機。”來廈門海滄實驗中學3年,語文教師李伶俐迅速從班主任成長為年段長,她感恩于“大屏論道”提供了一個總結工作、自我反思的平臺,還被評為“海滄區優秀德育工作者”。
除了打造自身品牌外,學校不斷加強與知名學校協作,加強國內外教育交流,有效推動學校管理、師資隊伍等向縱深發展。同時,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區域、學校開展教育教學交流活動,吸引教師交流研討。比如,連年承辦海滄區高三復習專題研討活動,承辦2018年首場“福建省教育科研論壇”會議,福建省2019年第十五場省級教學開放活動等大型研討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在傳播學校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讓學校找到了發展的不足,進而進行改進和完善,形成螺旋上升的發展態勢。
依于仁——播撒教育大愛
廈門海滄實驗中學發揮學校資源優勢,帶著使命,扛起責任,從新疆吉木薩爾到海南昌江,從西藏昌都到福建屏南,本著“共享資源,互助互動,共同提高”的原則,積極開展教育幫扶活動。
師愛不拘于一時、不囿于一地。廈門海滄實驗中學突破傳統學校的認知,借助資源、人才、區位優勢,擔起一個區域學校發展的仁義擔當。
英語教師鄧發綢前往西藏擔任援藏教師,她克服高原反應、交通不便、語言不暢等難題,不僅帶領當地學校的英語教研組走上規范、成為優秀,更主動組織捐款捐物,幫扶當地貧困學生。“我在這里一天就努力一天,讓這里有不一樣的風景”。兩年堅守后,鄧發綢援藏返廈分享援藏點滴,還被邀請參加廈門市“我們都是追夢人”理論宣講,她的事跡影響了許多人。
今年11月,新疆吉木薩爾電視臺專題報道了教師羅文三平淡但不平凡的一天,他是廈門海滄實驗中學援疆教師的第四棒。他發揮自身特長、主動擔當,為吉木薩爾教育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自2014年教師朱宇峰前往吉木薩爾縣一中支教,兩校情誼由此開啟;2018年,教師王瑞接過第二棒,并取得出色成績;2020年,詹光再出發,在疫情中續寫“山海情”。太多名師的大愛故事在廈門海滄實驗中學流傳。
不僅如此,學校借助互聯網優勢實現跟崗與送教相結合、線上“空中課堂”與線下送教相結合。自2019年12月,同西藏昌都四高開啟“空中課堂”后,兩校多次通過錄播教室視頻連線同步直播,廈門和西藏的教師打破時空的限制實現同步線上交流。
在全面幫扶的同時,學校把教科研的幫扶當作重點和亮點,廈門海滄實驗中學是“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福建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基地建設學校”“福建省義務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設學校”,具有教師專業發展的優質平臺。通過結對幫扶、深耕細研,推動幫扶學校的教育科研落地落細,并以此為抓手,帶動當地教育的更好發展。與此同時,支教、送教培養了一批“走得出去”的教師,促使教師專業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中國教師報》2021年12月15日第5版
作者:閆鳳芹 謝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