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教育變化、改革開放40周年的變化
如果說脫貧攻堅是攻城拔寨的攻堅戰,鄉村振興就是持之以恒的持久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需要抓住關鍵環節、找到成功密匙。
民族要復興,農村必振興。農村要振興,教育必先行。農村教育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戰略支撐作用。2020年,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以歷史性解決,這并非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背景下,重讀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鄔志輝領銜撰寫的著作《中國農村教育:政策與發展(1978—2018)》,對于全面開啟農村教育現代化新征程、奮力書寫農村教育振興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那么鑄就中國農村教育輝煌成就的中國密碼是什么?
第一,黨的領導是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保證。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視農村教育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全黨的工作重點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轉移。1983年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革農村學校教育若干問題的通知》,此后,國家又出臺了諸多相關政策文件,引領和指導中國農村教育改革發展。2003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并召開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更是把農村教育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支撐來抓,不斷推進農村教育創新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第二,人民創造是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不竭動力。改革的實質是制度創新,是對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和體制機制的創造性改變與重構,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農村教育領域,我國先后進行了農村教育辦學方向、教育體系、管理體制、投入制度、學校布局、隊伍建設、整體結構、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創新改革,順應了農村教育發展的新要求,促使農村教育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過程中,我國注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為世界不發達國家普及和發展農村教育提供了中國范式與中國經驗。
第三,人民中心是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育扶貧工程”等一系列農村教育發展的重大工程,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一系列農村兒童發展的重大項目,不斷提高農村教育和農村兒童發展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把教育作為重要民生工作來抓,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四,統籌協調是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工作方法。在不同歷史時期,農村教育發展面臨著發展方向上“離農”還是“為農”的矛盾、辦學形式上“集中化辦學”還是“分散化辦學”的矛盾、城鄉教育關系處理上“非均衡發展”還是“一體化發展”的矛盾等關系和矛盾的處理,影響著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成效。農村教育工作千頭萬緒,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臨著不同的發展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問題,統籌協調就成為合理安排農村教育各項工作的有效方法,促進了農村教育的穩步健康發展。
第五,依法治教是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教育領域是全面依法治國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迫切要求,也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經驗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出臺了諸多教育領域的專門法律,成為規范各教育主體從事各項教育活動的行為規則,也是農村教育取得重大成就的制度保障。
中國農村教育改革發展實踐,為其他深受農村教育發展問題困擾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具有鮮明的世界意義和人類價值。
(作者系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3日第5版
作者:楊銀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