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輪教育_遠倫教育培訓機構
樹德里,一個光輝的名字,中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地方,無數人向往和瞻仰的地方。這里地處上海市黃浦區,是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的所在區,也是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承載地。
黃浦區,因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得名,一大會址、外灘、南京路、等地標皆聚于此。上海開埠后,這里一度是所謂的“十里洋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上?;氐饺嗣袷种校S浦煥然一新;新時代以來,黃浦區在高質量發展中、在大力弘揚紅色文化中、在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中,模范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今日的樹德里,游人如織,紅旗招展;今日的黃浦區,正從樹德里這個“紅色起點”,再啟航、再出發,走向綠色發展,走向金色未來。
紅色黃浦:開天辟地譜新篇
中心城區黃浦,一項數據位居上海全市第一:20.52平方公里的轄區內,列入市級首批目錄的紅色資源就多達143處。城區空間里,處處可聽歷史的回響。
興業路76號,一大會址。沐浴在晨輝中的石庫門,青磚黛瓦、莊嚴肅穆,朱紅窗欞歷經百余個春秋卻芳華依舊。這里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位于興業路76號的一大會址。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紅色地標星羅棋布。以一大會址為圓心,向西約800米,老漁陽里——中國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不遠處即是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向南約500米,成裕里——出版《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的又新印刷所舊址……
百年前,如今的黃浦區所在區域,為先進文化的傳播、革命運動的開展提供了空間。陳獨秀、俞秀松、陳望道……眾多有識之士在這里留下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腳步,點燃不滅的火種。
以黨的創建為起點,紅色歷史上的重要坐標,黃浦一一見證。黃浦區云南中路171-173號,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這里是中央政治局在上海期間,使用時間最長的一處辦公地;北京東路780號,黃浦劇場,曾經的金城大戲院里,《義勇軍進行曲》在此首唱并從此傳遍全國;思南路73號,抗戰勝利后的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1946年至1947年,周恩來在這里工作、生活;南京東路上,永安百貨頂樓綺云閣,升起1949年解放上海的第一面紅旗……
黃浦區委書記杲云介紹,豐富厚重的紅色資源和悠久綿長的革命文化,深植黃浦的紅色基因。歷史的印跡并不遙遠,做好紅色文化傳承這篇大文章,黃浦“串珠成鏈”,讓紅色歷史融入城市肌理,融入市民日常。
近年來,上海市交通委、市道路運輸局和黃浦區在前期調研成果的基礎上,以市政道路串聯的方式為載體,建成了圍繞一大會址周邊、全長7.1公里的全市首條“紅色經典步道”,將一大會址周邊的老漁陽里、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14處紅色點位編織成網,達到從“零散展示”到“整體展覽”的效果。
建成后的“紅色經典步道”,集紅色舊址遺址、歷史街區、城市景觀于一體。為了讓更多市民游客在紅色文化中追尋英烈足跡,感受激情歲月,黃浦區多措并舉,全力推進步道常態化利用。龍年春節前后,舉辦“紅色經典步道”新春打卡活動,各大紅色場館結合年味環境布置、新春民俗尋訪等,讓紅色文化有機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帶給參觀者更豐富的體驗。
黃浦區道路上拍攝的“紅色經典步道”標識。通過這條步道,市民游客以一大會址為起點,可以漫步至周邊的多處紅色舊跡遺址,展開紅旅。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有人說,在黃浦,參觀紅色場館就像走進一座“紅色露天博物館”,行走在黃浦的大街小巷,時不時就能與紅色文化不期而遇。
這也是黃浦打造自身紅色品牌的思考所在:紅色,指中國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形成的紅色資源的內容;露天,指超越紅色資源本體,將黃浦區域內主要紅色遺址、舊址、遺跡都面向大眾開放的展示方式;博物館是指將眾多紅色資源、街區景觀及文化生態融合呈現,形成具有博物館特點的展示、闡釋、研究、收藏、保護的功能載體。
由此,從時間看,以中國在上海誕生、中央在上海駐扎的12年為時間線;從空間看,以一大紀念館為圓心大約一公里為半徑的區域為重點,以分布在黃浦全域內星羅棋布的紅色資源作為展品,設計行走線路作為參觀展線,依托紅色資源集聚優勢形成主題展區,營造可見、可觸、可感的紅色歷史場景,形成樣態齊全、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的全域紅色文化品牌。
保護利用,更要培根鑄魂。黃浦不斷探索多維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變得更加鮮活。
“紅色口袋劇場”沉浸式演出項目應運而生。該項目以一大會址為起點,在上海機器工會紀念雕像、又新印刷所舊址及復興·頌黃浦紅色文化體驗空間等點位,分別開展音樂情景劇《信仰之甘》、活報劇《覺醒之時》、分段式詩朗誦《出征之地》、沉浸式音樂劇《福興布莊》等現場表演,用有內涵、有溫度、有共鳴的紅色故事,吸引市民游客特別是青少年走進紅色場館,打造紅色文化“新圖景”。
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加持,也在加快推動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在手機上打開“紅色步道AR”,跟隨腳下的紅色經典步道標記,就能“穿越”歷史風云,在石庫門弄堂中開啟探尋中國誕生故事的紅旅。
推動紅色文化向更遠處傳播,黃浦嘗試聯動。
上海黃浦,北京東城,雖相隔1000多公里,紅色文化卻一脈相承。黃浦區南昌路100弄2號的中國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見證了中國醞釀建立的過程,這里既是《新青年》雜志辦刊地,也是中國發起組成立地、一大以后中央局辦公地。
而在北京東城區箭桿胡同20號,一塊寫著“新青年社編輯部”的木匾,同樣掛在位于《新青年》編輯部舊址(陳獨秀舊居)的醒目位置。兩地的《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作為《新青年》雜志編輯同人與進步青年的活動地,都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不僅承載了五四運動前后新文化運動的蓬勃開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廣泛傳播的歷史過程,更是呈現黨的歷史最直觀、最立體的場所。
觀眾在中國發起組成立地(《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內參觀。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為讓兩地共同擁有的紅色文化互補互促,2022年,黃浦區委宣傳部聯合東城區委宣傳部,舉辦南北《新青年》編輯部舊址新年對話直播活動。
京滬兩地青年通過這場跨越時空與地域的對話,看到很多首次展出的珍貴史料。他們共同誦讀《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第一卷第一號發刊詞《敬告青年》,還分別與兩地黨史專家進行隔空交流。
“看得見多遠的過去,就能走向多遠的未來?!边@場發生在南北《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的隔空對話,極大激發廣大參與者的愛黨愛國情懷?!斑^去我們為什么能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在上海,來自黃浦區的一名年輕基層干部感嘆說,這樣的活動對于激勵我們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文化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打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這一項目還將繼續舉辦,并將參與范圍拓展至位于廣州市越秀區的《新青年》社舊址,通過館際聯動推動三地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紅色文化傳承弘揚方面的工作交流,形成三地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聯動,擴大“紅色露天博物館”對外影響力、輻射力。
綠色黃浦:人民城市為人民
一部《繁花》帶火了黃浦區內的黃河路,位于黃河路南端的國際飯店,不僅有上海知名的特產美食蝴蝶酥,更是“上海城市原點”。地處上海中心城區的黃浦,承載了上海700多年的建城史,見證了多少大時代的歷史時刻與普通人的喜怒哀樂。75年前,上海回到人民懷抱,作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的黃浦區,有了一眾以“人民”命名的設施,、人民公園、人民大道……綠樹成蔭,草木繁盛,這里是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承載區之一。
5月22日拍攝的人民公園及區域。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綠色是生機,老城廂里城市更新久久為功。
黃浦區委副書記、區長沈山州說,上海中心城區改善民生的任務繁重而緊迫,其中推進舊區改造是重點也是抓手,黃浦區一直將改善群眾住房條件視作全區最大的民生工作,迄今全區的舊改體量約占上海一半。
2022年7月24日,是上海人民城市建設歷程中值得銘記的一天。黃浦區建國東路68街坊和67街坊東塊舊改第二輪征詢首日,簽約率即超過96%、高比例生效。這標志著上海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
從1992年的“海上第一塊”斜三地塊到2022年的建國東路68街坊及67街坊東塊,上海30年的舊改工作始于黃浦,又在黃浦取得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階段性成果。
空中俯瞰上海市黃浦區建國東路68街坊和67街坊東塊所在區域。(無人機全景照片,2022年7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今年62歲的吳麗萍退休前是黃浦區小東門街道府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她在黃浦區老城廂基層工作24年,經歷了三輪舊改工作?!凹幢悴饺?1世紀,還有一些老百姓住在‘一線天’,即房屋與房屋緊挨在一起,中間就一個窄窄的過道,有些地方需側過身才能通過,頭頂上只留出天空的一線光亮。”黃浦區從實際出發,著力創新機制,積極有序推進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的改造和舊住房綜合改造,分層次、多渠道地解決好群眾的住房問題。
記者近日步入一處舊房綜合改造地塊,創新的工作方式讓250多戶居民住上了修繕后的老房,每戶增加了3.5平方米的獨用廚衛空間。
黃浦區政府今年將繼續創新機制,積極推動更多市場主體參與更新改造,有效拓展資源籌措渠道,探索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更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新”模式。
近年來,上海不斷加快老舊居民住房加裝電梯的步伐,黃浦區“螺螄殼里做道場”,走出了一條特色加梯路。五里橋街道橋一居民區的老舊住房較多,居民曾經苦于上下樓沒有電梯,老人、殘疾人出行尤其不便。如今,紅色、黃色、綠色、銀色……記者在五里橋路沿線看到,不同的樓棟加裝了不同顏色的電梯。
“有事多商量、好商量,裝不裝、怎么裝,都要居民一起協商決策,這些顏色也都是樓棟居民自己選擇的。”橋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錢姝磊說,加裝電梯是一項民生實事工程,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具體而微”的生動實踐。
黃浦區五里橋街道居民住宅前加裝的“七彩電梯”。新華社記者潘旭攝
——綠色是愜意,蘇州河畔水清岸綠的生活圈。
曾經的蘇州河岸線被上海人稱為“城市背面”,腹地狹窄擁擠、鄰水區域水不清、空間活力不充分。聚焦打造有內容、有記憶、有活力的海派風情博覽帶,建設世界級濱水區,蘇州河如今煥然一新。
蘇州河黃浦段岸線的中段被稱為“蘇河之眸”,在這里風格各異的橋梁與百年歷史的建筑交相輝映,最好的地段留給了人民——建造起“蘇河之眸”零距離家園。
“蘇河之眸”零距離家園精心構筑“城市之心”10分鐘優質社區生活圈,內設有黨群服務站、衛生服務站、市民健康驛站、咖啡店、社區食堂、圖書館、日托所、長者照護之家、認知癥照護專區、長者運動之家等功能區域,為社區居民提供文化、休閑、閱讀、助餐、長照、日托、醫療、健身、文娛等20多項服務。
建筑二樓的社區食堂是老人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每天上午10點多開始,就有居民陸續過來堂食和打包飯菜,憑敬老卡,原本優惠的價格還能再打個折,“點菜的時候幾乎不用糾結,想吃什么點什么”,兩大葷兩素這樣的“頂配”,也就20元。
“一個星期7天,我至少有5天會到食堂來吃午飯,實在是太方便了!”居民陶阿姨說,社區食堂的口味也是自己偏愛的,菜品選擇豐富,就算天天吃也不會重樣。
吃飽喝足,有些居民選擇到隔壁的社區圖書館里享受精神食糧。圖書館聯合讀者文化創意公司打造的“讀者·蘇河”文化空間,向市民游客提供免費借閱圖書服務以及講座、讀書會、人文行走等活動。更值得一提的是,半開放式的景觀位有綠植環繞,為閱讀空間平添雅致韻味,甚至吸引不少年輕人到這里“移動辦公”。
5樓的運動空間是周邊白領最愛的地方,可以利用午休或下班后的時間,來這里上一節空中瑜伽或是普拉提課,既放松心情,也鍛煉身體。
“蘇河之眸”零距離家園被居民們稱為覆蓋全區域、服務全人群、完善全功能的“一站式服務”綜合體。
近日,國際“頭部”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在位于黃浦區的演藝大世界駐場演出,6000余張演出票在5分鐘內售罄。演出者奧拉夫·曼寧格回憶起2005年隨團來滬演出的經歷:“近20年前我第一次來上海演出,現在中國古典樂迷的人數在飛速增長,而且他們特別懂得欣賞古典樂?!?/p>
從過去的巡演到如今的駐演,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攜手演藝大世界不斷提升黃浦乃至上海的全球演藝資源配置能力,背后則是拉動文旅消費、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的創新舉措。如今,作為演藝大世界品牌承載區,黃浦區演藝新空間集聚,演藝街區建設如火如荼,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已成為黃浦的顯著標識。
——綠色是活力,黃浦濱江魅力四射的運動場。
今年5月16日至19日,位于黃浦濱江的浦西世博園區格外熱鬧。這里舉行了備受矚目的“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保?00多名自由式小輪車、滑板、霹靂舞和攀巖項目的世界頂尖運動員來滬爭奪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
作為國際奧委會新創辦的集體育、文化、藝術于一體的節日型賽事,奧運會資格系列賽是《奧林匹克2020+5》的重要內容,包括自由式小輪車、滑板、霹靂舞和攀巖4個大項6個分項的比賽。2023年2月,經中國奧委會推薦,上海啟動首屆奧運會資格系列賽申辦工作。2023年10月12日,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上海和布達佩斯獲選為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主辦城市。
5月19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前中)在觀看巴黎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站霹靂舞決賽。新華社記者王翔攝
為什么奧運會資格系列賽會放在黃浦濱江?
總長約8.3公里的黃浦濱江岸線,記錄了上海開埠后歷史文化的變遷。老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老碼頭、南外灘金融集聚帶、世博最佳實踐區、江南造船廠原址……黃浦濱江岸線可以說是上海濱江最重要的岸線之一。
黃浦濱江的公共空間基本貫通后,世博浦西園區約3公里的岸線成為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詩意棲居的場所。公共開放空間與江岸、近代工業遺存渾然一體,搖身一變成為世博濱江一號船塢滑板公園。公園總使用面積近10000平方米,成為滑板運動員和愛好者們最愛的場地之一。
那為何將小輪車項目也落在黃浦濱江?黃浦區是上海“旱冰場”的發源地。輪滑運動是黃浦區近,40年來精心打造的“一區一品”,20世紀80年代,黃浦區花樣輪滑隊逐步成為亞洲霸主;90年代初,上海市輪滑運動協會在黃浦區成立;2000年以后,黃浦區引入自由式輪滑項目,開啟了運動發展新進程。
黃浦濱江滑板極限公園不僅有滑板、攀巖、BMX小輪車三大夏季奧運項目,還有速度輪滑、花樣輪滑、自由式輪滑、輪滑冰球四個亞全運項目。公園還配置了冰雪設施,可以變身冬奧冰雪項目場地。
5月15日,一名選手在滑板街式比賽訓練中。5月16日至5月19日,“奧運會資格系列賽·上海”在上海黃浦濱江舉行。 新華社記者王翔攝
從2014年明確黃浦江兩岸地區整體定位、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等要求,到2017年全面打通黃浦濱江岸線的斷點,再到今年成為奧運會4個項目資格賽系列賽事的舉辦地,黃浦濱江見證了上海的城市更新,也見證了上海體育事業的發展。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我們正在推動體育運動更城市化、更年輕化、更包容、更可持續,并體現性別平等。上海在這條道路上邁出了一步,巴黎奧運會也將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我們將看到國際奧委會想象中的現代奧運會的樣子。
遙遠的法蘭西塞納河畔,巴黎奧運會開幕式的圣火已經點燃。東方的黃浦濱江岸邊,充滿活力與熱情的運動場地,見證了運動的激情與快樂,助力上海加快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寄托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未來遐想……
金色黃浦:創新發展勇當先
上海外灘,世界聞名。近代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里進駐了眾多金融機構,上海也因此被稱為遠東金融中心。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上海的“心臟、窗口、名片”的黃浦區正成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金融業成為黃浦經濟的“壓艙石”。
5月17日拍攝的外灘。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2009年,黃浦區開始推動外灘金融集聚帶建設,當年全區的金融業增加值為263.33億元。如今,經過十幾年的建設發展,該數據已翻了幾番,全區已有6家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和700多家持牌金融機構,金融市場交易總額約占全市70%。在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的同時,黃浦依托自身底蘊和優勢,不斷拓展新質生產力空間,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依江傍水的金色外灘正迎接全新挑戰。
有三組數字,或許可以一窺近年來黃浦區以金融為基石,深入實施產業升級戰略的探索實踐。
——乘“1”條免費線路
工作日的早晨7點半,小南門地鐵站門口,上班族排起長龍,等候大巴車進站。和公交車不同的是,這路車沒有序號,也不用付費,在前擋玻璃的角落處放置著“南外灘金融直通車”字樣的標識牌。
等候不到5分鐘,車輛進站,乘客上車。黃浦區小東門街道黨工委書記包童斌告訴記者,街道、公交運營單位和沿途用人單位各方協商后,決定用共籌、共治、共享的方式解決該地區3萬多上班族“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
短短幾分鐘后,短駁車抵達第一站董家渡金融城站,后門乘客陸續下車,走向綠地外灘中心一棟棟林立的高樓,這里匯聚了他們就職的金融機構。
“南外灘金融直通車”行駛在上海市黃浦區董家渡金融城的樓宇之間。受訪者供圖
外灘的金融業一度以傳統金融為主,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首先要開拓空間。在老上海人口中,外灘是指起自外白渡橋,終至十六鋪碼頭的中山東一路的兩側。而近年來,隨著物理空間的向南延伸,“南外灘”的說法逐漸流傳,所指的就是十六鋪以南,外灘“S彎”的南半段,行政上大部分隸屬小東門街道,從BFC外灘金融中心一路向南到董家渡金融城的1.5公里濱江沿線集聚了18家總部企業,職工約4.2萬人,預計“十四五”末白領人數將突破8萬。
“這里的建筑風格和外灘的萬國建筑群完全不一樣,分別代表著傳統和現在。”在董家渡金融城,包童斌對記者說,“金融業態也不一樣,除了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外,南外灘還有科技金融等新金融業態?!?/p>
——打造“3+3+X”發展目標
今年3月,在黃浦區舉行的2024年投資促進大會上,一批招商引資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其中就包括邁瑞醫療、HAI 550、什月技術服務、新東方沃凱德文旅等9個重點項目,涉及生物醫藥、半導體、新能源、垂直大模型等科創細分領域,涵蓋商貿、科創、文旅等“3+3+X”重點產業。
“3+3+X”正是近年來黃浦全力錨定的發展目標,第一個“3”指大力發展以金融服務為核心、商貿服務和專業服務為優勢的三大千億級產業;第二個“3”指加速發展以文旅服務、健康服務和科創服務為新動能的三大百億級產業;“X”則指積極布局未來產業。
外灘董家渡周邊區域成為金融集聚帶的發展新空間。(受訪者供圖)
黃浦區委書記杲云表示,對于海內外各類優質企業來說,黃浦區區位核心、市場發達、產業成熟、底蘊深厚的稟賦優勢,依然是選擇投資和發展落腳點時不可替代、不可復制的核心考量因素。特別是隨著近年集中舊改釋放的高品質空間載體資源相繼產出,為高能級企業入駐發展創造了優越條件;隨著黃浦中央科創區的正式啟動建設,區域創新氛圍將日益濃厚,優秀人才團隊紛至沓來。“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黃浦區產業基礎深厚扎實、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欣欣向榮。”他說。
——從“4”個免費工位揚帆出海
6月28日,上海英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英方軟件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開業。這意味著,這家最初從4個免費工位在黃浦起步的本土科創企業,在2023年成功上市后迎來又一里程碑,以全新姿態努力在全球市場贏得聲譽。
“順利出海的背后,不僅有企業自身的努力,更依托黃浦區委統戰部、黃浦科創集團的牽線搭橋和鼎力支持。”英方董事長兼CEO胡軍擎這樣說。
13年前,英方軟件在黃浦區集成電路孵化基地成立,從4個免費工位出發,專注于數據復制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如今已成為數據復制賽道的領軍企業。2023年1月,英方軟件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數據復制軟件企業。
從企業成立之初,英方軟件便確立了堅持走自主研發、技術創新的道路。在企業逐步發展壯大之后,英方軟件對自主創新的“執著”也延續至今。財報顯示,近年來,英方軟件的研發投入始終保持在30%以上,并逐步提升。2023年,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攀升至37.4%,研發強度居行業前列。
“作為在黃浦茁壯成長的企業,英方軟件將扎根黃浦區,依托這里優質的營商環境和資源,圍繞行業需求和國家發展戰略,不斷輸出領先的數據管理方案,開拓全國乃至全球市場,為黃浦中央科創區建設、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數據產業的建設貢獻力量?!睂τ谖磥?,胡軍擎充滿期待。(記者王永前 楊金志 潘旭)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