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高等教育,東北受教育水平最高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審議《關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指出,推動東北振興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加大對東北高校辦學支持力度,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東北全面振興。
東北地區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良好的產業基礎而聞名,對國家經濟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而且,東北地區的大學實力也非常強大,不少大學在全國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聲譽。哈爾濱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等一眾老牌強校,在教學和科研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但近年來,東北高校逐漸陷入發展困境,出現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下降的現象,存在諸多亟須補齊的短板,比如重大理論創新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人才引育較為困難等。推動東北全面振興,需要重塑東北高等教育優勢。應加大東北高校辦學支持力度,提高育人水平,推動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突破瓶頸,服務東北全面振興。
首先,需要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增強東北高校的研發能力。東北產業急需提升高科技滲透力,推動技術更新、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現代科研所需的資源投入非常大,應發揮政府關鍵作用,引導資金和政策向東北高校傾斜。可整合國家及地方產業基金、科研經費等政府性資金,適當提高高校研發經費占比,進一步完善東北高校的研發環境,夯實軟硬件基礎設施,主要用于基礎科學理論、科技前沿探索等研究。由政府主導、引導大型企業參與,設立東北高校產業科研基金,依照市場所需、產業急需的原則,優選部分科研項目,重點投入研發資源。
其次,以服務東北產業振興為核心,激發高校科技創新水平,培育新質生產力。應進一步優化東北高校科技創新環境,突出高校作為重要創新策源地、優勢創新人才會集地和科技創新成果重要集聚地的作用,引導高校錨定各大產業市場發展方向,凝聚研發資源力量,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東北高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制度為引導,用好科技創新“增量器”,探索以裂變、聚變的方式賦能生產力,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鼓勵各大高校合作開展科技研發,聚焦高新技術領域,如化學化工、工程材料、新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通過加強組織協同攻關,破解發展中的難題,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
再其次,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隊伍。東北高校應善用人才政策,積極引進高素質領軍人才,創造寬松自由的育人環境,為社會和企業培育高素質人才,逐步提高東北人口質量。強化科研育人,建設對接東北區域優勢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學科,培養和輸送產業所需的交叉融合創新型人才。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育人,探索推廣“雙師制”,加強實驗室、實踐基地等實踐教學設施建設,強化實踐活動課程。鼓勵教師開展科研活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研項目,提高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結合產業發展所需,與企業簽訂育人協議,定向培養市場急需的科技創新人才。
最后,強化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產學研融合發展。將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效能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進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場化,促進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更好助力東北地區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按照成果轉化后獲得的市場成績和社會效果,給高校科研核心人員頒發獎金、股份、榮譽、職稱等獎勵。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機制,以東北產業為中心,高校科研為支柱,加強產學研合作項目供給和落地,并建立成果轉化回饋科技研發制度,鼓勵企業、產業將一部分市場利潤反哺給高校,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系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作者:盧霄
《中國教育報》2023年11月17日第2版 版名:中教評論·觀察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