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計遠程教育—遠程教育統(tǒng)考官網
教師數字素養(yǎng)深刻影響著數字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當前,教師群體對于數字化學習的態(tài)度普遍積極,但能力上呈現差異。我們須加大投入,完善學習環(huán)境,強化教師培訓,并鼓勵跨學科和跨區(qū)域的協(xié)作交流,共同提升教育質量。
文/《在線學習》主筆 何曼
淮北師范大學教授張琪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柏宏權
蕪湖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兵
我國高度重視教育數字化。作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教師對于教育數字化轉型戰(zhàn)略的落實與實踐創(chuàng)新至關重要,其數字素養(yǎng)深刻影響著數字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當前,如何借助數字化手段賦能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已成為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聚焦教師數字化學習相關話題,淮北師范大學教授張琪作為本期“教育三人行”欄目的專家主持人,邀請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柏宏權,蕪湖市教育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兵,進行對話,通過專家的探討,深入探討數字化手段賦能高質量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與方法。
張琪:在數字化學習浪潮中,教師數字化學習的現狀是怎樣的?教師面臨著哪些困難與挑戰(zhàn)?
柏宏權:在數字化學習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群體普遍遭遇了多重挑戰(zhàn)。首當其沖是壓力的增大。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數字化工具,適應不斷更新的數字化平臺,這給學習能力稍弱或年齡稍長的教師確實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有時甚至會引發(fā)焦慮情緒。同時,數字化學習也帶來了工作量的增加和時間的緊迫,使得教師們時常感到分身乏術。其次,技術故障以及數字資源的內容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師在數字化學習中的參與性。一些數字教學資源個性化、針對性不夠強,可能無法滿足所有教師的個性化需求;還有些資源與課程內容脫節(jié),導致教師在實際應用中難以將其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最后,個性化支持和培訓的缺失降低了教師參與數字化學習的熱情。教師在數字化學習中缺乏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果和教學實踐的改進。
張琪:一個客觀事實是,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加速與深化,教師在數字環(huán)境中的“學習者”角色日益凸顯。回顧2022年,我國首次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面向全國教師開展大規(guī)模在線研修活動,經過不斷優(yōu)化,去年的暑期研修已重點圍繞教研新模式展開。
當前,教師數字化學習現狀概括為:態(tài)度普遍積極,能力呈現差異。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學校和教師的研修活動正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進行,線上線下的方式逐漸普及,能夠充分發(fā)揮名師的輻射作用。九成以上的教師都認同自身角色正經歷深刻變化。而差異性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性別、年齡和學段等方面。例如,女教師在“積極認知”“行為特征”等方面表現較高,青年教師則在數字化學習態(tài)度上表現較好。
今年是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行動推進的第三年。對于教師數字化學習效果,李局長更有發(fā)言權。請您談談蕪湖市在中小學教師數字化學習能力方面有哪些變化?
李兵:蕪湖市在中小學教師數字化學習能力方面確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具體來說,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數字化學習意識顯著提升。蕪湖市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從理念引領到落地實踐,以培促學,不斷推動教師深入理解教育數字化的重要性;進一步深化了教育數字化支撐下的因材施教探索,加速了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截至2023年11月,我們已開展線上培訓236場,超過6.3萬人次的中小學教師積極參加。
二是數字化學習技能明顯提升。我們以活動為載體,積極推動師生數字素養(yǎng)的提升。例如,舉辦了智慧課堂專項應用活動、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實踐活動等,進一步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能力。截至2023年年底,我們已開展了3082次線上教研活動。
三是不斷推進優(yōu)質的數字資源建設。我們構建了五級聯(lián)動的數字資源體系,搭建了國家、省、市、區(qū)、校一體化數字資源平臺。特別是蕪湖智慧教育平臺,通過“陽光云課”“五育資源”“校本課程資源”等板塊,為全市中小學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在2023年基礎教育領域互聯(lián)網學習發(fā)展報告中,蕪湖市中小學教師的數字化學習能力被評價為“較好”水平。
張琪:通過李局長的介紹我們看到了蕪湖基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進行的創(chuàng)新實踐。未來,建議國家智慧教育平臺進一步整合人工智能助教功能,通過嵌入生成式教育大模型,實現更加優(yōu)質與智能的教研服務,從而有效記錄教師成長過程,并在“教—研—學”中形成閉環(huán)。隨著教師新需求的不斷涌現,我們也將看到更多貼近一線教學場景的案例出現。此外,制訂教師數字化學習指南以及提供個性化、系統(tǒng)化的配套措施,將促進教師更有效地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變革性學習。
張琪:教師數字素養(yǎng)的提升離不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請李局長介紹一下蕪湖市在這方面采取的措施。
李兵:我們依據懷進鵬部長所說的“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的原則,在政策落實上努力推動教師數字素養(yǎng)的提升。2016年,我們出臺了《蕪湖智慧教育平臺學科資源審查辦法》《蕪湖智慧教育平臺備課工作管理規(guī)范指引》等相關文件,提出教師數字平臺使用的一般要求。目前蕪湖市90%以上的中小學教師實現了網絡電子備課,并成為其日常考核的項目之一。為加快蕪湖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我們于2022年成立了由教育局領導為組長的工作專班。2023年《蕪湖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星級實驗學校實施方案》開始實施,圍繞五大智慧場景選取了應用實驗項目,整體推進應用落地,并設立考核指標,將十大項目組合化,以滿足學校特色發(fā)展需求,為蕪湖智慧學校建設與應用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截至2023年5月,全市共有312所學校符合三星申報要求,被列入首批蕪湖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星級實驗學校入選名單,其中19所學校申報了滿星十星級學校。以智慧學校應用為錨點,蕪湖市正在全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此外,我們還高度重視網絡與信息系統(tǒng)安全管理工作,2023年實現了“零報告”的優(yōu)異成績。
張琪:從研究與實踐角度看,柏教授對進一步推動教師數字化學習有何建議?
柏宏權:當前,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已成為全世界的教育共識。面對這一趨勢,如何有效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抓住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機遇,推動教師數字化學習,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是當前亟待深入研究和實踐的課題。基于2023年度教師數字化學習特色案例征集,在教師工作司指導下,《中國遠程教育》雜志社正在組織《教師數字化學習報告(2023)》編寫工作。報告從政府、企業(yè)、校長和教師四個維度,深入探討了未來教師數字化學習發(fā)展的策略。我和張教授作為專家組成員有幸參與了報告編寫工作。
我認為,政府應加強宏觀規(guī)劃,出臺激勵性政策,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建設健全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并組織系列的專業(yè)培訓活動。企業(yè)應積極投入教育資源研發(fā),與學校合作,提供技術和服務支持,共同打造適合教師使用的數字化學習工具。校長應承擔起引領作用,推動學校創(chuàng)新文化的建設,合理分配學校資源,確保數字化學習的有效實施,并對教學效果進行監(jiān)督評估。而教師則應主動增強自身的數字技能,積極參與到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設計和改進中,通過實踐經驗的分享和反饋,不斷提升數字化教學的水平。
張琪:教師的數字素養(yǎng)只能在真實情景與反思實踐中得以涵育和提升,因此教師數字化學習的研究應秉持鮮明的實踐取向。在實踐取向的能力維度中,教師使用數據改進教育教學作為核心要求貫穿了數字化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的始終。柏教授剛提到的報告中分析了數字時代學習的本質,探討了發(fā)揮數字技術對教與學產生的效益,對教師數字化學習進行了嚴謹的界定,并基于此展開了面向全國范圍的調查研究。請您談談關于問卷編制與調研的具體情況。
柏宏權:我們圍繞教師數字化學習的核心維度,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內容涵蓋了教師對數字化學習的態(tài)度、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應用、數字化學習場景的有機融合以及數字化學習關系的協(xié)調處理等方面。問卷經過教育專家的嚴格審查,確保了問題的準確性和問卷的有效性。調研采用了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結合典型案例和線談數據,力求數據的多元化和準確性。此外,我們還特別注意到數據分析的嚴謹性,從定量角度揭示了教師數字化學習的普遍狀況和關鍵影響因素。總的來說,通過科學嚴謹的問卷設計和廣泛深入的調研方法,力求《教師數字化學習發(fā)展報告2023》能夠成為反映中國教師數字化學習現狀、指導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權威報告。
張琪:那么,如何將這份報告的成果轉化為實際的教學改革動力呢?現在學術界經常提“數據驅動”概念,報告也統(tǒng)計了性別、年齡、學科、學段、學校類型、城鄉(xiāng)、區(qū)域等差異,得出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結論,尤其是教師認知、情感傾向、行為意向和學習場景之間建立的映射關系,值得深思。這些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數字時代的學習本質和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數字技術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產生效益,并為教師數字化學習的分層框架設計提供依據。對此,柏教授如何看?
柏宏權:各地區(qū)、各學校可根據報告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多種方法和途徑提升教師的數字化學習水平。例如,將教師數字化學習報告相關成果納入績效評估,并設立獎勵機制,激勵教師積極參與學習與創(chuàng)新;建立分享平臺,促進教師間的交流與學習,實現共同成長。通過典型案例,我們看到各地區(qū)的教師學習特色鮮明,他們彼此之間可以交流互鑒。同時,根據報告結果,各地區(qū)要為教師提供個性化培訓和發(fā)展計劃;鼓勵教師將數字化學習成果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升教育質量。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將報告的成果轉化為推動教師數字化學習和教學改革的強大動力。
張琪:當前教育部正在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二位如何看待新興技術對教師的影響?
李兵:這可以用現在很火的一個詞——“新質生產力”來形容。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背景下,新質生產力不僅代表教師需要先進的教育技術、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更新迭代,更代表著教師需要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新。
以蕪湖為例,我們有兩所學校入選了教育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這意味著這兩所學校的教師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如何以中小學信息科技、通用技術等課程為依托,進一步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與學方式。如今,蕪湖智慧教育平臺已經能夠全方位地匯聚和分析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以及學生學業(yè)質量等信息,增強了精準教學的可行性。再如,蕪湖市在課后服務課程中應用了大模型,學生可以與圖靈、愛因斯坦、諸葛亮、李白等AI人工智能形象進行互動交流,豐富了學習體驗。
因此,教師需要以教育的眼光看技術,不斷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yǎng),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學原理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推動教育變革,重構教育生態(tài),為未來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
柏宏權:隨著教育數字化的不斷深入,我們進入了教師必須擁抱技術、利用數字資源進行教學與學習的新時代。在編寫《教師數字化學習報告(2023)》的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教師在數字化轉型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數字化學習在中國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均衡的問題。這提醒我們,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確保所有地區(qū)、所有教師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和服務。
展望未來,教師數字化學習必將走向個性化、協(xié)同化、終身化。我們須加大投入,完善學習環(huán)境,強化教師培訓,特別是增加對中老年教師的支持力度。此外,我們還應鼓勵跨學科和跨區(qū)域的協(xié)作交流,通過共享資源和經驗,共同提升教育質量。
來源丨《在線學習》雜志2024年4月刊(總第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