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家庭教育演講錄;蔡禮旭教育孩子
孩子知道什么是“真善”,就能分辨什么是惡了。我們做家長的才能放心,不用擔心孩子會被環境或他人帶壞。
學習一定要聽老人言,要聽智慧的言語,才能懂得分辨真假。我們要看某件事做了之后,對于往后是否會有嚴重的流弊。我們老祖宗看事情看得非常深遠,假如做一件事情對當時的人們有利益,但是對后來的人有害處,他就不做。可見中國古人多么厚道,他們會考慮這個行為以后所產生的流弊問題。
流弊就是影響性。這個行為對往后的影響有多大,古人可以看到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孔夫子就看到了幾千年。
以孔夫子的道德學問及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的能力,把當時一個最亂的國家政權掌握在手中是絕對沒問題的,而且拿到政權后還可以把它經營得很好。但是那個好的影響只是對當時的那個國家,而不是對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假如父子搞政變、奪政權,往后的人就會說連夫子都會推翻人家的政權,而這樣就會產生很大的流弊。所以,夫子看得很遠,絕對不貪眼前一時的好處。
讀書人辨善,除了看存心,還要會分辨往后的流弊大小。
我們對孩子過于慈愛,凡事都順著他,這樣看起來孩子就不會跟我們過不去。但是若錯誤的行為也順著他,到最后就害了孩子。“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strong>為什么慈悲和方便會出問題?如果沒有智慧的判斷,孩子會借著你的寬恕做掩護,給你制造麻煩。
因此,寬恕別人要有智慧。你的眼神要告訴他:你做什么事,我都清清楚楚,千萬不要亂來。你做得好,我鼓勵你;做得不好,我不說你。但是假如你不知悔改,我一定會使出霹靂手段。這時的霹靂手段是慈悲。對公司而言,霹靂手段是辭掉某個員工,而實際上是為了大局著想。不能因為一人毀了整個公司。當然在開除之前,一定要給他改過的機會。
只要你的存心是正的,對誰都好,事事無礙。我們對于道理的理解不圓融,做事就會產生諸多煩惱。所以“人情練達皆文章”,我們必須考慮到流弊的問題。
孔夫子非常有智慧,他能洞徹事情所能產生的影響。
有一次,子貢到其他國家做生意。魯國有一則法律,只要在其他國土看到魯國人被賣去當奴婢、做苦力,用錢把他贖回來,國家會發獎金給你,這時鼓勵大眾愛護國人,主動解救國人。子貢是大商人不缺錢,他贖回來人后,跟官府說不要獎金。一般人都贊嘆子貢??墒欠蜃诱f子貢錯了。
夫子跟子貢說:“圣賢人的行事可以移風易俗,成為大眾的模范,怎么可以隨自己的喜好而隨意去做?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貧窮的人多,你的行為讓大家覺得贖人拿獎金是貪財的行為,以后哪還有人愿意去贖人?”
子貢贖人不拿獎金看似在金錢上能放得下,但是魯國大部分是窮人,如果他們在其他國土遇見本國人當奴隸,心里想救,但想到子貢不拿,自己拿了好像貪財,可是不拿下個月的生活有成問題。這么一猶豫,他救人的心就受到干擾。而有一個國人沒有被救回來,可能就影響一個家庭的命運。所以做事不能憑喜好,要洞察整個層面,深謀遠慮。
夫子的另一位學生子路,看到有人落水,便伸出援手。這個人為了感謝子路救他一命,就送了一頭牛作為謝禮。子路看他很真誠,就把牛牽回去了。一般人看到子路接受別人的報答,就覺得子路不如子貢清廉。而夫子稱贊子路:“從此以后,我們魯國人勇于救人的事跡就會越來越多了?!苯邮軇e人至誠的感謝,會帶動整個社會救人助人的風氣。
圣賢人考慮的是一個行為帶來的長遠影響。我們做任何事情也要思考,做了之后對自己、家人、社會有什么影響?社會是大眾組成的,若很多人丟垃圾,所有看到的人就會覺得隨便丟垃圾是正常的;當有人撿起垃圾,就會喚醒大家不糟蹋大環境的良知。
佛門有一則公案。清朝的順治皇帝覺得學佛很好,就下旨任何人都可以出家。他這個善心很好,但是善心卻行了大惡事。為什么?
過去想出家的人都要先經過嚴格的考試,最后一關是皇帝親自面試,看這個人的學問、德行,有沒有資格做大眾的老師,教化百姓。所以,及格的文憑是皇帝發的,稱為“度牒”。
如果你要發心出家,師父一定先看你有沒有度牒。所以那個時候出家人的素質很高,帝王恭敬供養,文武百官、老百姓都很尊重出家人。
縣令、太守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都會到佛寺去請教出家人。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爬山需要幾天時間,一定是有要事才會去請教。
順治皇帝廢除度牒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家。有的為了逃避照顧妻兒的責任出家了,有的好吃懶做為了有人供養出家了,這樣一來是佛門形象受到影響,這個流弊是順治皇帝沒想到的。所以,我們在做事情時一定要瞻前顧后,考慮流弊。
善,除了考慮真假、流弊,還要考慮大小。何謂大善?何謂小善?
一個企業家資產幾百億,捐了十萬塊。一個農夫辛勤耕作一輩子,用一生的積蓄為家鄉的醫院捐了一輛救護車。同樣是十萬,善的大小差很多。一個是為了名利,一個是念念為了救人。
宋朝有個人叫衛仲達,他做夢時到了陰曹地府,叫小鬼把他的善惡記錄薄呈上來。結果惡的薄擺滿一地,善的薄只有一個像筷子那么細的小卷軸。
衛仲達就問:“我還不到四十歲,怎么會有這么多惡?”說:“惡不是你犯了才算,只要你一起心動念,我們這就有記錄了。”
又叫小鬼拿稱來稱輕重,結果那么多惡薄比一卷善薄輕。衛仲達就奇怪地問:“那一卷善薄里記載的是什么?”
看后說:“朝廷想在福州城三山修建一座石橋。你上書建議皇帝不要修建三山石橋,這個工程是勞民傷財且沒必要的?!?/p>
衛仲達說:“我是有這么一個諫言,但皇帝沒有采納,還是修建了。我這篇奏稿有這么重嗎?”
說:“朝廷雖沒有采納,但你這一念是為國為民,所以是大善。若朝廷采納了你的諫言,那善就更大了。
因此,“福田心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吉兇禍福都是從你的信念變現出來的,只要你有善心,有博大的愛心,關懷幫助別人,就一定有大福分。善的大小是從心量來看的。
似是而非的事情太多了,我們要會明辨,否則很可能是以善心行了惡事。比如非信之信、非慈之慈、非禮之禮。
“非信之信”。你答應別人,好像是守信,但是你答應的是欺騙其他人的,就是非信之信。信與義配合才是真正的信。如果不是真正的信義,你還遵守就是助紂為虐,一定要會判斷。
“非慈之慈”。《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鄉愿是指不明是非的人??追蜃诱f這樣的人不好,誰都不得罪,對壞行為也視若無睹,把社會的是非善惡都混淆了,這樣的人是“德之賊”。沒有智慧的寬容,讓壞人壞事有機可乘,就是非慈之慈。
“非禮之禮”。假如對人恭敬的動機是為了一己私利,這就不是禮貌,而是另有目的,就是非禮之禮。
所以要會分辨善惡,當然分辨清楚后,還要積極行善,才能真受益。
蔡禮旭老師在家庭教育方面為父母開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在“家庭教育講座”中著重分享了如何讓孩子接受品德教育。因為教育的成敗是看孩子一生的成就——家業能不能成就?事業能不能成就?重要的是,德行能不能成就?德行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礎。
人有德才兩個方面。對人的教育應該以什么為主呢?中國老祖宗一貫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桌戏蜃咏虒W有四個科目,首先是德行,其次是言語、政事、文學。德行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人的需求有三方面:第一,求食,以維持生命;第二,求偶,以延續生命;第三,求仁,以光大生命。前兩者人與動物相同,求仁,是人類獨有的。人以德為本,是人類社會的自然法則。
德以孝為本,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是德行的根本?!缎⒔洝分兄赋觯骸胺蛐ⅲ轮疽玻讨缮病!币馑际钦f,孝是德行的根本,不孝就是缺德;德行教育要從行孝開始,“孝門開,百門開?!?/p>
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就是孝文化。孝的精神內核就是感恩,由對父母的感恩,推而廣之對天地萬物的感恩。
孩子時刻懂得感恩,才能活得有幸福感,活得有存在感,活得有安全感。
學習推薦:《家庭教育演講錄》、《福田心耕 青少年要上的十二堂國學課》蔡禮旭
作者/蔡禮旭
覺得好看,敬請點贊,與人分享,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