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凹凸教育;凹凸個性化教育怎么樣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近些年來,曾在西北工作多年,現居四川成都的河北籍作家楊獻平,以龐大的散文“群落”構建了一個以巴丹吉林沙漠為中心的文學地理空間,又以家鄉為底本,創造了“南太行”這一清晰的文學地理。
研討會現場(張杰拍攝)
從《生死故鄉》《南太行紀事》《自然村列記》《作為故鄉的南太行》乃至到2023年年末出版的《故鄉慢慢明亮》可以看出,楊獻平的很多散文作品,都是他對故鄉“南太行”進行跟蹤式書寫、不斷體悟與認知的文學果實。文學批評家、詩人霍俊明在《故鄉慢慢明亮》的推薦語中寫道,“楊獻平是被河北、西北和西南的時間和空間反復磨礪的凝視者、考察者和精神游離者。”
《故鄉慢慢明亮》(楊獻平提供圖片)
12月3日下午,楊獻平散文集《故鄉慢慢明亮》研討會在四川省作協四樓會議室舉行。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四川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白浩、四川文學文新學院教授唐小林、成都大學文新學院教授羅文軍、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教授張德明、綿陽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馮源、西華大學文新學院教授王學東,以及資深媒體人、作家李銀昭,出版人、作家龐驚濤,作家張生全、王甜等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對楊獻平的散文創作特色、文學地理、故鄉寫作等課題進行了多角度研討和分析。身為本場研討會主持人的作家蔣藍,不光組織、串聯起大家的發言,還對每一位發言者的內容分別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對于散文創作的方法,蔣藍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散文可以充分使用一些跨文體的非虛構作品寫作技藝,讓散文的藝術容量得到進一步拓展。
“下沉式寫作”
將游蕩在散文中的命運感表達出來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將楊獻平的寫作歸納為“下沉式寫作”,“作者的身心下沉到基層的普通生活中,作者的語言下沉到日常的生活中。在我看來,作為散文家的楊獻平,對人的關注,比很多小說家的關注都更真切。他平視著那些南太行山區民間的人物,對鄉村青春男女的生命和命運有非常細膩、真誠的關心。”叢治辰還提到,散文是中國文學中非常重要的文體,“散文特別注重語言的藝術。楊獻平的散文有妥帖的語言,不少句子還散發著詩的光芒。可以說,散文是在妥帖的語言中將一種文學性發明出來。”此外,他還提到楊獻平在散文中對中國傳統“筆記體”的繼承和創新,致力于打通了散文與小說之間的界限,將游蕩在散文中的命運感表達出來。
白浩特別注意到楊獻平散文的文風特點,“他善于使用長短句,尤其是短句很多。文風質樸、語勢干練,筆畫清晰有凹凸感,質地像版畫一樣。”白浩將楊獻平這種鍛造金屬式的語言質地,稱為“硬質散文。”李銀昭在發言中特別提到,“故鄉慢慢明亮”這本書的名字,節奏很好。馮源則指出,楊獻平對故鄉的情感有一個起伏曲線:從怨懟到和解再到譜寫一首贊美詩。王學東提到,對他這個南方人來說,在北方的南太行是一個異域地理,從楊獻平的寫作可以看出他對故鄉這一概念進行了全新的探索。張生全則將楊獻平的寫作巧妙比喻為“手電筒式的寫作”。龐驚濤則提到楊獻平的故鄉寫作,是從“人生地理”到“文學地理”的過渡。
楊獻平:努力與流行寫作有所區別
楊獻平出生在河北沙河一個小村莊,在家鄉生活18年。之后參軍入伍,在巴丹吉林沙漠18年后轉業到成都工作,如今已十多年。在《故鄉慢慢明亮》這本散文集中,楊獻平對太行山區鄉野的人文歷史、風物風情、鄉村傳統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在對鄉村生存經驗和生命情態的精準描摹和深刻思辨中試圖重建散文寫作和時代現實的關聯,同時引發讀者對中國鄉村現代化進程歷史經驗的反思和內省。跟小說文體不同,散文需要作者直接真誠坦露自己的心。楊獻平心思細膩,在他的散文中清晰可見。
與會者合影(張杰拍攝)
在后記中,楊獻平說,自己青少年時代是攜帶著仇恨和厭倦逃出故鄉的。如今他在外省已近三十年,他與故鄉已經和解,“我很多次一人或者一家人回到故鄉。這古老而新鮮的村莊,隨時時刻,人在消失、在誕生、在變老,而山川草木依舊,河流雖然逐年干枯,陽光依舊,躺在星星和月亮照亮的黑夜,我覺得一種從沒有過的舒適。特別是躺在舊年的房里,靜謐甚至寂寥的氛圍中,蟲鳴環繞,風吹梧桐如拍掌,令我滿心的欣慰。還有幾次,出差到故鄉近處的城市,擠時間回去看看,雖然一瞥,也有一種回身母懷的妥帖和溫暖。”
在研討會的結尾環節,身為被研討的對象,作家楊獻平坦陳自己的心聲,“我不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大才華的作家,我非常清楚這一點。我就是一個對生活有所感并愿意進行記錄的寫作愛好者。但我也有自己的追求,那就是我的寫作要與流行的寫作有所區別,不能寫成套路,不能寫得油滑,努力讓自己的寫作能有自己的獨特性。雖然我未必能做到,但這是我的目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