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育廳黃紅武,福建教育廳官網首頁
編者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始終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省委、省政府堅持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從全局高度部署和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省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記“福建沒有理由不把教育辦好”的殷切囑托,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涌現出了一大批標志性、引領性的教育改革發展成果,一些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教育改革正在努力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這五年,是我省教育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這五年,是全省教育戰線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五年。為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教育報》《福建日報》等集中報道展現了我省教育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和典型經驗,展現人民群眾從教育改革發展當中獲得的實惠。
今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的大學生回信,為青年學子成長成才指明了方向,也為教育系統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注入了動力。全省各地各高校認真組織學習,深刻領會精神實質,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回信精神上來,努力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再上新臺階。
“
五年成績驕人,繼續砥礪奮進!今日轉發《中國教育報》(2017年9月19日第5版)發表的省教育廳廳長黃紅武談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的全文——
為雙創人才培養厚植成長沃土
文/福建省教育廳廳長 黃紅武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必須聚焦創新創業教育從1.0版本向2.0版本時代進發的新趨勢,推動創新融合專業、創新引領創業、創業融入專業、創業帶動就業,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厚植成長沃土。
2016年3月11日,福建首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落戶武夷學院
教育的自覺與自覺的教育相結合。一方面,主動融入“新福建”建設,實施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建設、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創新創業指導服務的“三建設一服務”專項舉措;主動融入“雙一流”建設、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二元制”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等重大發展大勢。另一方面,88所高校及相關行業企業自主成立福建省創新創業教育聯盟;30所高校成立創新創業學院,20所高校通過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示范園評估驗收,6所高校入選全國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有形載體、有形運作”模式在自主探索中逐漸成熟。
教育的普及與普及的教育相結合。一方面,“管”“評”結合推進教育普及,全省高校實施“一校一策”目標管理,明確目標任務,開展“獎優罰劣”的績效考核;實行第三方專項評價,發布福建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年度報告,下沉高校全面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壓力。另一方面,通過實施省級示范校和創新創業學院創建、試點專業改革、精品課建設等舉措,推動高校在“學科專業上調、培養方案上動、課堂教學上變、實踐資源上建、評價方式上改”,實現全過程育人、全領域育人。
2016年11月30日,福建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正式成立
教育的專業與專業的教育相結合。一方面,通過實施服務產業特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項目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等建設計劃,打造“閩版”精品創新課程群。另一方面,建成省級優秀創新創業導師庫,實施千名創新創業教師能力提升計劃,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福州大學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創佳績
教育的實踐與實踐的教育相結合。一方面,實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學校聯盟”的新模式,設立區域性、行業性的校外“創新創業”基地,搭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開展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標準園區創建工作,推動高校建設高質量的創新示范園區。另一方面,以大賽為載體,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教育的有效與有效的教育相結合。一方面,建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指導;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服務平臺,做好一站式創新創業就業教育服務指導。另一方面,建立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施彈性學制,在校生休學創業的修業年限可延長2至5年;實施萬名創業大學生訓練計劃,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量與質;整合高校教學資源、產學研合作基地和創業孵化載體,降低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成本和門檻。
背景鏈接
今年4月和7月,教育部依托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平臺,組織開展了“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實踐活動,兩批參賽團隊分赴延安,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對接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助力精準扶貧脫貧。福建農林大學“新農人學堂”項目團隊也參與其中,與洛川茂春塬蘋果專業生產合作社達成合作意向,并現場簽約。
實踐活動結束后,全體隊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他們的收獲和體會,表示要像青年時代的習近平那樣,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和志向,把自己創新創業夢融入偉大中國夢,以青春和理想譜寫信仰和奮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