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入門—教育學主要學什么課程
一般是先學習教育,再學習教育學。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這個詞最早見于,孟子的《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教育一般分為廣義的教育和狹義的教育,廣義的教育是指促進人發展的教育活動,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而狹義的教育僅指學校教育。
二、教育的屬性
教育的屬性是目的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主要三個關鍵詞,培養、人、社會活動。
教育屬性包含永恒性(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存亡)、歷史性(古今不相同,不同歷史階段不盡相同)、相對獨立性(繼承性、受其他意識形態影響、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生產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構成要素
教育的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三要素。
四、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按照作用對象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按照作用方向分為正向功能和負向功能;
按照呈現形式分為顯性功能(可預估可預測的結果)和隱形功能(不可預測潛移默化的結果)。
五、教育的起源學說
神話起源說:朱熹、神;
生物起源說:利(利托爾諾)、克(桑代克)、能(沛西能)、生(生物起源說);
心理起源說:心理無意識模仿孟祿;
勞動起源說:米(米丁斯基)、洛夫(凱洛夫)愛勞動。
六、原始社會教育的特征
人類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是教育產生的根本原因。
原始社會的教育的特質包括無階級性、非專門的活動、原始性三方面的特征。
七、古代中國的教育
奴隸社會夏商時期,教育機構序(貴族學校)、校(平民學校);
奴隸社會西周時期,教育機構是國學鄉學,學在官府政教合一;
奴隸社會春秋戰國時期,稷下學宮,官學衰微,私學興起;
封建社會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察舉制,征辟制;
封建社會隋唐時期,科舉制興起;
封建社會宋元明清時期,宋代確定教材為四書五經,明代八股取試,清代廢除科舉制。
八、古代教育
奴隸社會古印度佛婆(佛教教育、婆羅門教育);
奴隸古埃及文僧(文士、僧侶);
奴隸社會古希臘地區雅典以私人為主的培養全面發展的政治家、商人,而斯巴達則是以國立為主培養軍人;
封建社會西歐分為教會學校學七藝,培養教士和僧侶,而騎士學校則使用七技教材,培養騎士。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則是人文主義盛行的時代。
因時間較晚,先總結到這里,大家可以先學習記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