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外語教育學中文版,現代外語教育學中文版電子書
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
肖建芳 劉勁超
摘要:外語教育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性、邊緣性學科,主要是研究外語教育教學的性質、目標、內容、過程、規律、原理、模式、策略和方法,在我國外語教育理論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對英語教師而言,了解外語教育理論框架,熟悉我國外語教育現狀,并科學地進行教學實踐是十分必要的。章兼中教授的著作《外語教育學》是一本全面的外語教育指導書,對外語教育學進行了全面與深入的研討。本文對該書的內容和特點進行了評價,希望能夠為外語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外語教育學;英語教學;教學實踐
一、引言
外語教育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性、邊緣性教育學科,以外語教育教學的性質、目標、內容、過程、規律、原理、模式、策略和方法等為研究對象,揭示了外語教學與教育之間的聯系。它與應用語言學、外語教育心理學和外語教育語言學處于我國外語教育理論體系中的第三層次,位于第二層次的外語教學模式論與第四層次的國家政策與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學科層次之間,起著承上啟下,實踐外語教育應用各理論學科的作用(章兼中,2016:445)。目前國內關于外語教育的著作主要以研究外語教學法為主。由于結構模式單一,理論薄弱,研究領域狹窄等缺陷,外語教學法已經不能滿足當今外語教育的發展需求,外語教育學由此應運而生。《外語教育學》是一本國內為數不多的專門詳細探討外語教育學的專著,它構建了外語教育學的基本結構,以各種相關學科理論為基礎,結合我國外語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對外語教育學進行了全面的解析。本書理論性和實踐性兼備,內容豐富,涵蓋了外語教學的各個方面,值得廣大英語教師深入研讀。
二、本書主要內容
《外語教育學》一書除了《總序》和《后記》之外一共有十二章。第一章概述了外語教育學的價值取向及其性質、產生和發展,闡述了我國外語教育理論模式體系,使讀者對外語教育學的理論與實踐架構有一個總體的認識。第二章從外語教育的語言本質觀和學習的本質兩方面,詳細闡述了我國中學外語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重點介紹了積極有效學習理論。第三章闡述了外語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設計,對比研究了建國以來各個英語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不同特點,就其價值取向、性質、地位、教學目標和教學原則進行了探討,以及對我國各個階段的英語教材進行了對比分析。第四、五、六章結合我國當今實際情況,分別闡述了我國中學的外語教學目標、外語教學過程以及外語教學原則。第七、八章則分別介紹了如何對語言知識(語音、詞匯、語法、功能)以及聽、說、讀、寫各項技能進行教學。第九章闡述了現代教育技術的內涵、理論基礎、發展趨勢以及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運用。第十章闡述了中學外語課外活動的目標、原則、方法、內容和形式,以優化整個教學過程,促進中學外語教學總目標的實現。第十一章則闡述了外語教學評價的基本概念、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以及外語測試。最后一章對外語教育科研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三、一本全面的外語教育指導書
作為一門綜合性強的學科,外語教育學主要研究課程論與教學論,其中也包含學習論、習得論、評價理論、情景和科研理論。本書融合了以上各種理論,對外語教育學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討, 具體的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大類。
(一)理論基礎
語言的本質特征觀和外語學習與習得的本質特征觀是研究外語教學的兩個核心理論基礎。外語教師的教學思想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反映其對語言和學習的認識上,而對語言本質的不同理解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方法(夏紀梅,1999)。本書提出了有利于影響和指導教學的語言的8個特征:交際性、有聲性、情境性、約定俗成性、信息載體性、思維功能性、生成性和情感性。語言的這些不同特征給外語教育帶來了一定的啟示。例如,語言的交際性要求以培養學生為交際掌握運用外語的能力為外語教學目標,以為交際運用外語能力為編寫教材的指導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在特定情境中運用語言知識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原則,加強交際性操練,把交際運用外語能力定為外語考試的基點。
在總結學習理論、外語學習理論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積極有效學習理論。它要求外語教育教學要以學習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策略方法,了解學習過程,把握學習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風格。教師則要激勵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創設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組織學生進行多信息、高密度、韻節奏、勤交際的各種操練活動,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并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目標的層次,構建語言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序,優化學校英語學習環境和活躍英語校園生活(章兼中,2016:52)。
語言的本質特征觀和學習本質特征奠定了外語教育研究和發展的基礎,對“外語”和“教育”界定了原則和范圍。理論基礎部分對整本書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為接下來章節的鋪陳定下了基調。
(二)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
課程設置和教材在外語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課程設置和教材是學校教育研究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學研究的中心問題,而教育改革的競爭歸根到底主要是課程設置和教材改革的競爭(章兼中,2016:70)。課程設計是否科學和教學質量的高低有直接的聯系(夏紀梅、孔憲煇,1999)。英語課程設置包括課程計劃或教學計劃和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兩個方面,其中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是課程計劃的目標的具體化。在本書中,作者根據我國外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外語教學大綱分成五大類。第一類是語言形式大綱,以語言形式為基礎,包括語法大綱和句型大綱,屬于分析型的大綱。第二類是綜合運用語言大綱,以培養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為出發點,包括情境大綱和功能—意念大綱。第三類是交際大綱,以交際運用語言為基礎,為目前國際上最流行,包括交際大綱、主題大綱和意義協商大綱。第四類是強交際大綱,以過程為導向,包括任務大綱、內容大綱、自然法大綱、過程大綱。第五類是折中大綱,它既重視綜合運用語言或培養交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充分考慮語言結構和語法規則。
深入研究我國外語教學的環境對課程的設計有重要作用。課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包括計劃、實施和評價三個主要環節,而這三個環節是在特定的社會和教育環境下進行的(Graves, 2008)。在本書中,作者通過對比、分析我國建國以來各個英語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不同特點,尤其針對我國各階段的外語教學環境做出了詳細的分析,指出了各個大綱所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的意見。例如,在規定課程的性質方面,各個大綱有時強調思想性或人文性,有時則強調知識性或工具性,鐘擺式左右搖擺不定,導致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偏頗,影響了外語教學的質量。就此,他指出英語課程性質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體,要以發展英語素養為主的工具性作為主要方面,促使兩者協調發展,有機統一。本書也討論了國內各個階段的英語教材,對教材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對國外四本英語教材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并給出實例,供讀者研究參考。
(三)外語教學目標、過程和原則
外語教學目標、過程和原則在外語教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們回答了“為什么教”和“怎么教”的問題。外語教學目標是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第一要素,教學目標規定得是否恰當,是直接影響外語教學質量的關鍵性因素(章兼中,2016:140)。教學目標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劉緋緋,1999),是期望學生在學習后要達到的行為變化程度(張金秀,2010;章兼中,2016)。在本書中,作者闡述了我國外語教育教學的兩種總目標,一是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二是發展綜合素養。通過對兩種目標觀的分析和討論,作者認為,規定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單一因素為總目標存在幾個弊端:片面追求工具性,忽視人文性;重英語知識、技能、能力的表層性,輕育人的獨立人格、自由本性和自覺能動性;無限擴大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范疇;忽視運用語言直面的雙向性和多向性。鑒于此目標觀的這些缺點,作者提出以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為外語教學的總目標更為恰當。發展綜合素養包括發展英語素養、發展智慧能力、激勵情意、跨文化教育和培養自學能力五個方面,按照這個目標觀我們能夠全面培養學生,更好地實現教育目的。
外語教學過程的實質是為實現規定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認識過程和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外語教學過程的因素包括教師和學生、目標、教材、情境、策略方法和組織形式。在本書中,作者總結了國內外不同流派的觀點對教學過程的闡釋,接著提出了在外語教學實驗過程中設計的六個基本階段:導入階段、感知階段、理解階段、鞏固階段、運用階段和評價階段。這六個基本階段是智力活動和非智力活動相結合的過程,是辯證的統一體。此外,作者也闡述了外語課堂教學的特征、結構和教學評析,為外語課堂的教學指明了方向。
外語教學原則是根據外語教學的性質、目標、任務反映外語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本書中,作者提出了外語教學的八大原則:寓思想文化教育于外語教學之中;情境與情意相結合;夯實雙基,加強為交際運用外語的能力;視聽說領先,讀寫及時跟上,在四會基礎上著重培養閱讀能力;盡量用英語上課,適當使用母語;多信息、高密度、韻節奏、勤交際原則;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多學精教、不教自學原則;正確性與流利性的統一。這八大原則針對我國外語教學現狀所提出來,具有科學性,實踐性強,是我國外語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原則。
(四)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能力的教學
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交際運用是發展學生英語素養的三個要素,是發展綜合素質教學總目標的主要方面,而英語教育教學的人文性也只有在發展英語素養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有效的發展。它們回答了“教什么”的問題。本書中,作者先介紹了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通過對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等方面的學習困難的分析,給出了能夠合理開展教學的方法建議。例如,在談到語法知識的教學時,首先指出了語法教學的重要性,然后從詞序、一致關系、支配關系、詞的曲折變化等方面闡述了英語語法的特點,進而指出學習英語語法的困難,包括語序、詞形變化、一詞多性、冠詞、介詞、動詞和時態,最后建議語法教學要通過結合其他語言知識、文化知識、意義和語用,運用知識分類理論并精選例句來進行。而在探討外語聽說讀寫能力培養時,作者先后介紹了四項技能的特性、教學原則和要領、訓練方法和示例。
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相輔相成,語言知識是聽說讀寫能力培養的基礎和前提,而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建立在牢固掌握和靈活運用語言的基礎上的(周秋,2014)。在這部分中,作者為語言知識和四項技能的教學提供了指導,詳細具體,理論聯系實際,為培養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提供了方法和模板,為交際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基礎。
(五)評價理論和科研理論
教學評價是外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為了檢驗教學的效果和學生學習的成果。本書在介紹了評價的基本概念之后,重點闡述了關于外語測試的一些基本問題,包括考試與教學的關系、外語考試的分類和考試的質量指標。而外語教育科學研究是采用某種方法,有計劃地對外語教育教學中的事實、現象進行系統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概括等思維加工,從而揭示這些事實之間或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及其規律性的研究活動(章兼中,2016:404)。我國在外語教學科研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在材料性研究的比例不高,對外語學習心理過程和語言使用過程的研究力度不夠,對外語教學科研方法論研究的要求不夠嚴格等(向群星, 2015)。作者詳細介紹了觀察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和敘事研究等科學的研究方法。通過閱讀,廣大英語教師能夠對外語教育科研有更深刻的認識,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外語教育教學進行研究。
四、對我國外語教育現狀的變化的一些論述
本書針對我國外語教育在學科性質、目標、理論基礎和教學法體系上的變化,做出了詳細的論述。在學科性質的問題上,作者指出外語教育學的性質,除主要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之外,也是一門發展學生綜合素養,富有多元性質的課程。在學科目標的問題上,作者提出了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一目標觀的一些弊端,認為發展綜合素養為外語教學總目標更為合適。我國2001年和2003年的兩個英語課程標準第一次提出將“任務型教學”作為唯一倡導途徑,并以培養學生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為中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作者針對這一改變進行了論述。他從我國國情、學情、教情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我國外語教育還不具備培養交際能力的條件。通過對強交際能力和為交際運用英語能力兩種不同的培養方向進行學理分析,指出我國外語教育適宜通過以學習理論為主、兼顧習得理論,運用積極有效、博采眾長的教學方法體系,來發展為交際運用英語的能力。作者指出,對培養為交際運用外語的能力,還是培養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爭論,最終目的是協調英語教學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而關于這點作者給出了幾點結論:
(1)中國外語教學要吸取世界各國外語教學經驗,也要立足我國基本國情;
(2)我國英語教學目標定性為發展為跨文化交際運用英語能力更為恰當;
(3)根據基礎英語教育不同教學階段,不同階段側重的目標、途徑要對癥下藥、博采眾長;
(4)研究探索小學、初中和高中英語教學的銜接問題。
這些結論為我國外語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
五、一本實用的外語教師教學指南
本書全面探討了外語教育領域的重要問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可謂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外語教師教學指南。作者在論述相關理論時,能夠很好地將理論和我國外語教學的實際聯系起來,對外語課堂教學給予相應的指導。例如,在介紹“盡量用英語上課,適當(實)利用母語”這一教學原則時,先就貫徹依靠母語和排斥(實)利用母語這兩種不同的觀點進行了討論。隨后,在介紹如何盡量用英語上課時,作者提出外語教學從入門階段就需要用最簡單的、能讓學生理解的英語,結合各種直觀手段組織教學。在一些表述“在桌子旁邊的男孩”、“車里的女孩”的時候,由于中英文語序的不同,學生很容易將語序調轉,因此建議教師堅持用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用英語聯想英語能力。而在介紹如何適當利用母語時,作者提出母語可以作為講解一些抽象和復雜的語言知識的手段,恰當利用母語也能夠增進語言和跨文化意識。從開始的討論到最后方法的介紹,作者完整地給讀者呈現了如何從理論理解到實際運用這一原則的思路和方法。通過閱讀,讀者能夠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應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外語。整本書介紹系統,結構合理,評論公允,所據資料豐富,觀點材料統一,理論聯系實際,可讀性很強。外語教師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提高理論的認識,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深化對學科、教學、和學習過程的理解,改善外語課堂的質量,更好地進行外語教學。
六、結語
本書是一本全面系統的外語教育學的指導書。作者構建了我國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框架,對外語教育學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內容覆蓋了理論基礎、課程設置和教材編寫、教學目標、過程和原則、語言知識和技能教學、以及相關的評價理論和科研理論。本書理論性和實踐性兼備,并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通過閱讀,讀者能夠對外語教育學的理論有更深的認識,對我國外語教育現狀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夠從書中介紹的各種實踐操作方法獲得靈感,豐富和改善自己的外語教育實踐,為我國外語教育的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Graves, K.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A social contextual perspective [J]. Language Teaching, 2008, 41 (2): 147-181.
[2]劉緋緋. 關于外語教學目標的思考[J]. 北京大學學報(外國語言文學專刊),1999(1).
[3]夏紀梅. 外語教學的學科屬性探究—“語言教育學”論引發的思考[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4).
[4]夏紀梅,孔憲煇. 外語課程設計的科學性初探[J]. 外語界,1999(1).
[5]向群星. 如何進行外語教學科研方法研究—評《外語教學中的科研方法》[J]. 中國教育學刊,2015(7).
[6]章兼中. 外語教育學[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7]張金秀. 從課標到課堂—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目標實踐反思與改進[J]. 中小學外語教學,2010(3).
[8]周秋. 英語教學中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的關系[J].速讀旬刊,2014(7).
Xiao Jianfang Liu Jinchao
Abstract: Foreign language pedagogy is an emerging applied and marginal discipline, which mainly studies the nature, aim, content and process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s, models,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for English teachers to get a good knowledge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theories,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status quo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and carry out teaching practice in a scientific way. Foreign Language Pedagogy by Professor Zhang Jianzhong serves as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book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has a thorough and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discipline. This article has given an introductory comment on the book with the hope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English teachers.
Key words: foreign language pedagogy;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aching practice
(本文首次發表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