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教育思想、道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
唐曉敏
這是我這學期公選課《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現代觀照》課的一節。準備下周講的。下周仍然是上網課,時間是周三晚上7點到8點20分。這只是要點,上課時會有發揮。
道家與儒家的一個重要的差異是,儒家看到的是文化與文明的正面價值,而道家看到的是文化與文明的負面性。教育就是文化與文明的傳承。因此,儒家非常重視教育,而道家對教育的直接論述不多。不過,道家的老子、莊子都是富有大智慧的思想家,他們對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許多見解雖然不是直接談教育的,但對教育有啟示意義。
“道法自然”。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教育的啟示是,教育應該保護個體將其天賦自然性,以 “自然如此”的方式加以展開。教育應該符合兒童的自然天性,順著天性來進行教育。
老子強調“無為”。如“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第二章)、“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第十章)等,但也肯定 “為”,如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第二章)、“古之善為道者”(第六十五章)、“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八十一章),老子的無為,意思是不妄為。由此,啟發人們,教育應該是“有為”與 “無為”的統一。教育不能什么都不做,但也不能“妄為”。
老子講:“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 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 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12章) 對教育的啟示是,人不應該為貪念欲望所支配。縱情于聲娛,沉溺于五色 、五音、五味、馳騁田獵等,,必然會帶來惡果。“為腹不為目”就是說,物質方面,滿足基本的要求就可以。
老子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包括兩層意思,第一是,人要有一個高遠的志向,第二是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
老子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陳鼓應解釋說:“為學日益,就是求對于外物的知識,是知識積累的問題,因日積月累,知識日益淵博;為道日損,就是求對于道的體會,是欲望、情感之類,要求靜觀玄覽,復返純樸。要達到精神境界像小孩一樣,就需要對世俗的情感經驗一天天損減。”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要教育者應以自己的行止、儀容、榜樣來影響受教育者, 也就是身教。
老子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63 章) “圖難于易”。教育應從容易處下手。
老子講:“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盡力照顧別人,他自己也更為充足;他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這很符合教師的心態與工作特點。
莊子的教育思想。莊子教育思想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強調“逍遙”,主要是強調人生應該是審美化的。首先是自由。
莊子追求精神自由。認為現實中的人都為外物所役使,沒有自由。他說:“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不同的人為不同的外物所役使,無論是為名、為利、為義,皆是對人為之物的追求,這都是對個體生命、對個體自然本性的戕害。因此莊子追求個體之解放,追求“真人”之境界。莊子認為,真人的特點是忘卻是非、寵辱、貴賤、好惡、生死。也就是擺脫了是非、寵辱、貴賤、好惡、生死觀念的束縛。
莊子也與老子一樣,反對違背自然的教育。《至樂》篇講:“昔日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觴之于廟 。奏九韶以為樂, 具太牢以為膳 , 鳥乃眩視憂悲, 不敢食一臠 ,不敢飲一杯, 三日而死 。”對教育的啟示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然本性 , 不能用一種教育內容、一種教育形式施加于所有的受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不能強加束縛, 應尊重其個性。
莊子注意到,技能不能傳授。《莊子?天道》篇講了輪扁自己的經驗:“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在輪扁看來,斫輪應該在徐與疾之間把握一個“度”,而這個“度”用語言是無法表達的,“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自然,人不能不做任何事情。但在莊子看來,“做事”應該也可以是審美化的。最突出的是“庖丁解牛”:“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最后是“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莊子 養生主》) 莊子描繪了許多“大國工匠”,涉及屠宰、鐵匠、木工、陶工、縫紉多種行業,這些人由技而達到了“道”的境界。實際上也就是審美的境界。
為了達到這樣的境界。莊子認為,必須心志專一。莊子?達生》記載:“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佝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 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
莊子啟發我們,技術是有層次的,最高層次就是“由技入道”。有功利而又超越了功利。但超越功利倒又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