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裝備包括_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教育事業在黨的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系統總結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從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深刻闡明了教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成為做好新時代教育裝備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教育裝備的發展定位和價值取向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勞動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裝備是綜合運用相關理論和科技手段,為學校有效開展教學活動、進行教學管理而創設的由工具、裝置、儀器、設備、設施及配套資源有機組成的育人系統,裝備工作相應則是與教育裝備規劃建設、研發配備、管理應用和績效評價等相關的政策、理論與實踐。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離不開教育裝備的關鍵支撐作用。教育裝備作為黨的教育方針、現代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關鍵要素;作為基本辦學條件,是實施公平而有質量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手段;作為課程化育人資源,是“五育并舉”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和關鍵支撐;作為制造行業產業,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教育事業乃至“一帶一路”倡議的新增長點和優質內容。
教育裝備作為黨和國家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堅持正確方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教材建設“一個堅持、五個體現”共同作為基本遵循,支撐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教育規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以“五育并舉”“六個下功夫”為要略,加強與校園文化、育人環境以及課程教材、實踐活動的有機融合,遵循學生認知規律、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體現五育特色、融合知識素養,蘊含思想方法,發揮教育裝備促進、支撐和重構教學的重要作用。堅持繼承發展,體現中國特色、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傳承經典、與時俱進,轉化人類科技文化創新成果,服務教師教學和專業發展,激發學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培養學生思維、實踐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堅持融合創新,打通“政產學研用”,調動各方服務協同育人,實現教育與科技融合、理念與實踐融合、課程與裝備融合、師生與技術融合、軟件與硬件融合、管理與應用融合。
教育裝備的育人功能和治理要求
教育裝備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裝備連通“萬維空間”、服務“三尺講臺”,以“萬物互聯、數據驅動”為趨勢,構建起智慧教學環境,促進改變知識的呈現、傳遞、交流、分享、評價等方式,為深化教學改革提供了愈加廣闊的空間。教育裝備豐富教育供給方式。通過“云課堂”破解優質師資總量不足、結構性缺員問題,搭建“云平臺”為邊遠、貧困、民族和農村地區學生帶來更多優質教育資源,為確保國家規定課程開足開齊開好,提供了愈加有力的支撐。
教育裝備提高學生認知水平。教育裝備在教學過程中的科學應用,可以化低效為高效、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增強學習興趣和內驅力,不斷增進學生觀察理解、知識內化和實踐能力。教育裝備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幫助教師廣泛獲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增進課堂效率、分析教情學情、不斷反思優化、驅動精準教學,使得教研、教學活動富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與協作性。
教育裝備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教育裝備對教育現代化具有基礎性、支撐性作用,“保基本、補短板、兜底線”與“重內涵、提品質、特色化”并重,要求各地各校加強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制定發展規劃,推動教育裝備更好地與課程建設和學校文化相融合,與師資培養和教學實踐相融合,更好地為師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教學過程和方法,促進學校品質提升,促進教育內涵發展。
教育裝備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教育裝備的生機在教育,活力在市場。國家深入實施“放管服”改革,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教育裝備治理現代化是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應有之義。要從“治理”的視角,重新審視教育裝備工作,統籌育人規律、治理規律和市場規律,健全教育裝備工作政策指導、產業引導、標準體系、質量監管等保障體系,提高涉及教育裝備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教育裝備是教育內涵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前學前教育發展進入公益普惠快車道,科學保教裝備快速發展;教育裝備成為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認定重要內容;高中普及攻堅及新高考改革推動高中實施走班教學,對教育裝備體系化支撐提出更高要求。教育裝備工作正由過去更多地關注建設與配備、數量與規模,轉向建設與配備、管理與應用、質量與效益的內在協調統一。
教育裝備的發展趨勢
標準化是教育裝備現代化的基礎,是衡量現代化基本實現的重要標志。標準是教育裝備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抓手;是教育裝備對接市場,實現產品、服務與教育接軌的重要橋梁;是教育裝備市場化和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要加快完善教育裝備標準化體系,堅持配備標準、質量標準和通用共性技術標準齊頭并進,著力提高質量標準覆蓋率。
均衡化是教育裝備現代化的內核,是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尺。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質量優質均衡。一方面,要合理配置教育裝備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另一方面,要通過教育裝備有效應用,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實施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信息化是教育裝備現代化的加速器,是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要引擎。隨著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快速發展,承載先進理念、融合現代科技的教育裝備,能夠高效構建教學情境、激發探究熱情、達成創新實踐,服務因材施教。通過信息化手段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教育裝備管理應用水平,為教育裝備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法治化是教育裝備現代化的基石,是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四梁八柱。健全教育裝備體制機制,綜合運用政策法規、財政撥款、標準服務和督導評估等措施,引導和規范教育裝備“建配管用”各項工作,暢通各要素參與治理渠道。同時,建立完善教育裝備風險防控體系,大力提升教育裝備部門、學校領導干部依法參與治理的意識與能力。
專業化是教育裝備現代化的品質,是提高現代化質量的重要保障。沒有專業化,只能是粗放低效。有必要全面加強教育裝備隊伍建設,進一步暢通管理人員專業發展、職務晉升通道,加強專業技術業務培訓。加強國培、省培等各級教師培訓中關于教學裝備應用、實驗教學能力培訓,以教育裝備及科技手段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國際化是教育裝備現代化的表征,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橋梁。中國教育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教育裝備也應具有國際視野,融合國際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拓展互鑒發展空間。同時,國產教育裝備根植于我國立體化、多樣化的國情教情,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此基礎上,可以促進教育裝備產業“走出去”,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
時代越是向前,社會越是發展,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都需要更好地發揮教育裝備的獨特功能和育人價值,推動教育裝備與相關的教育要素融合創新,助力形成新的教育發展驅動力,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更大的力量。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信息中心負責人)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