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學誠教育、上海學誠國際教育工資高嗎
曾有人說“國際學校在語言教育上的優勢在逐漸減少,真正核心的還是教育模式的區別:課程設置,老師素養和教學理念、校園氛圍和制度,這些才是真正值得納入考量的。”這一評論極有見地。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因素,無疑是國際學校的課程設置。
成熟的課程設置經過了千錘百煉,已經形成系統,一定運作起來,就決定了在某些階段是沒法接受轉學。
比如:IBDP課程和AP課程的12年級,一般是不適合轉學的。原因非常簡單,因為12年級是申請年,這一年從大家都在忙著申請,選擇這個時候轉學,學校根本都無法為你做大學申請,這種情況下,怎么可能會接受你的轉學?
雖然A Level課程12年級理論上接受轉學,但是這樣做的風險非常大。
一來你只有一次參加A Level全球統考的機會,如果沒考到合格的成績,那么你可能就要與夢想中的大學失之交臂;其次升學指導老師是否愿意承擔職業聲譽的風險,為你這個轉學生預估有利的成績也實在是個很大的考驗,畢竟在此之前他對你毫無認識,為什么要冒這么大的風險?
沒有預估成績,你就無法再當年申請大學,只能再等一年,這樣的結果轉不轉學都沒什么區別了。
同理,11年級轉國際學校也不適合。
有些學校也許愿意接受你的轉學,但是保險起見,往往會要你再讀一年10年級。如果你一定要轉11年級,你會發現學校的轉學要求會定得非常高。
學校的顧慮是:1年以后,馬上就要進入大學申請,如此之短的時間,學生是否來得及適應?屆時無法提供適應,沒有合格的成績,無法達到大學申請的要求,學校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國內最常見的情況是初三結束,10年級(高一)轉國際學校。
家長覺得讓孩子參加完中考,“至少拿到初中”,這樣不會浪費了4年的初中學習努力。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樣的考慮屬于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從課程設置的角度來看,10年級轉學并非是最合適的選擇。
筆者所在的國際學校開設A Level和AP兩個國際課程。
先說A Level課程吧,在英國本土,完整的課程設置其實是GCSE(2年)+A Level(2年)。但在國內,因為學生主要是考完中考,10年級才轉過來讀A Level課程,因此普遍不接受4年學制的課程設置,很多同學和家長的理由是:在國內已經上過初三了,不想再重讀一年。
很多A Level學校為了招生,做出了妥協。普遍采用PreA+AS+A2這樣3年的課程設置,而放棄完整的IGCSE(2年)+A Level(2年)的設置。這樣的做法,在招生方面是減輕了壓力,可是把壓力轉嫁到了教學上,造成的后果是,因為學時不夠,在國內A Level的很多課程無法開設。
A Level課程體系本身是非常豐富的,一共有76門課程。但是國內的A Level中心普遍開課數量不足,一些中心甚至只開數理化經濟5、6門課。其他如EFL、地理、歷史、音樂、生物、計算機、全球展望等等,都在課表上不見了蹤影,以至于有些家長和學生以為A Level只有數理化。
課程的高度集中導致的一個后果就是,學生一旦想選課豐富一些,或未來申請一些小眾的專業,選課都無從選起。
當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國內無法得到滿足,很多人就選擇直接出國,到英國本土去讀Alevel,這也是為什么這幾年英國高中的中國留學生數量急速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美高和AP的情況也大抵如此。
在美國本土,學生有可能從9年級就可以開始選修AP課程了,但是國內的AP學校只能從10年級開放AP選課,而且一般在第一年的過渡期,開放的課程還不敢太多,結果導致學生要到11年級才能選比較多的AP課程。
可是11年級是最最緊張的一個學年,學生既要學習普通課程,還要考托福這樣的語言考試,更重要的是要準備SAT或ACT標準化入學考試,哪里還有時間來選AP呢?
所以大多數人都只能象征性地選1門或2門AP課程。這樣的做法不痛不癢,實質上無論是對于GPA的提高,還是加深招生官的印象都沒有什么大的幫助,最終使得在大學申請的時候,AP課程淪為了雞肋。
對于IBDP課程,筆者沒有第一線的教學經驗,不敢妄言。不過考慮到IBDP的難度,即使對于英語為母語的學生也是高難度的課程,以及很多IB學校都會開設MYP或者IGCSE課程作為IBDP的預備課程,筆者大膽猜測,10年級對于IBDP也不是一個合適的轉學年級。
如果要轉,可能轉學的要求也會非常之高。筆者親眼看見過上海兩所IBDP辦的比較好的學校,一所要求學生在申請的時候必須提交托福成績,另一所則表示托福90分以上的學生在申請時候會有優勢。
另一所頂尖的IBDP學校,干脆大部分學生是內部直升的,每年的對外招生名額是個位數。各位心儀這所學校的爸爸媽媽戲稱:“要進這所高中,你得先進它的初中,而要進它的初中你要先進它的小學占好坑。”話雖然說得心酸,但是也道出了幾分背后的實情。
行文至此,各位讀者應該已經看出筆者是比較認同9年級轉國際學校,可以讀完完整的國際課程的。這樣的做法,無論是在學生的適應方面,還是未來的教學安排,大學申請方面都可以避免很多問題,是我認為最為平滑的對接方案。
不過考慮到現實中很多學校并不會接受9年級轉學,畢竟中間插班對于學校來說有很多管理安排上的難處,那么提早1-2年,從7年級或8年級開始轉學也是可以接受的。
君不見,美國的初中就是2年制的,國內知名的人口學者,攜程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梁建章也在前一階段公開提議“縮短教育時長,將初中3年和高中3年合并縮短為中學4年,并將大學教育分成基礎的本科3年和研究生3年”。其實這個方案就和很多國際課程的課程設置非常接近了,初中2年+高中2年+大學預科1年+本科3年+研究生2-3年。
最后我想談一個問題:既然太晚轉學有這么多的弊端,那么是不是越早轉越好呢?
有人贊同越早越好,理由是從英語學習的角度,超過10歲孩子還不能進入一個全英語的浸入環境學習,對孩子的英語學習就太不利了。
筆者也認同英語能力的培養要趁早,但是對于這么早就讓孩子轉入國際學校,我有其他的原因并不太贊同。
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研究表明:在小學5,6年級以前的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
為什么在國外的小學,你幾乎看不到什么課堂作業、測試、學習的最主要方式就是玩?可是老師會要求家長一定要回家,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進行閱讀,一起玩,一起做一些“課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時候浸入式環境的重點不在學校,而在家庭。通過和孩子一起閱讀,參加活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可能才是這個階段最有價值的事情。
筆者的大學同學提供了一個最好的案例:
她有兩個女兒,彼此差個6,7歲。大女兒在國內讀完初一后,因為先生工作調動,舉家搬到美國。大女兒轉到當地的一所國際學校,就讀IB課程,算是有跨文化的教育;小女兒則直接入讀了美國當地的另一所小學,從小接受的就是原汁原味的“浸潤式英語”教育。
接下來她就發現了兩個女兒間的差別越來越大。
大女兒因為初二才轉學,在語言、歷史、文學方面跟得很辛苦,但是數理化都特別輕松;而且遇到什么事情,大女兒都會找媽媽有商有量,她也非常高興主動為孩子出謀劃策。比如建議她發掘自己的繪畫天賦,以后朝藝術設計方向發展。孩子也在媽媽的引導下,慢慢找到了感覺,開始適應美國的學習生活。
可是反觀小女兒,我的大學同學說,小女兒的語言非常棒,完全是native的水平。而且孩子很喜歡閱讀,一回家就抱著本書看不停,小學2年級已經開始讀她以前高中才讀的東西,完全不需要你提要求。
但是,因為孩子因為從小來美國讀書,所以養成了極強的個性。人家說美國是“孩子的天堂”,此話一點不假,美國老師對于小學生任何時候都是鼓勵、贊揚,不會做一點點批評的。結果就導致,在家媽媽也不能對孩子做任何批評。一旦你不讓她做一件事,比如讓她放下書去吃飯,去洗澡,家里馬上就會掀起一場風暴。小女兒會把手邊的書撕得粉碎,然后丟得到處都是,還發出“能把房頂掀穿”的尖叫,以顯示她的憤怒。
她現在最頭疼的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和這個小女兒溝通,只能聽之任之,她想怎么樣就怎么樣。
也許我的同學的情況是個比較極端的個例。但是我想還是要提醒各位家長做好心理準備,轉國際學校,你要考慮的絕不僅僅是語言方面的要求。進入一種完全不同的教育體系,更要考慮這種體系對于孩子習慣的培養和人格塑造的影響,而這方面,做家長的可能要先問問自己,家長自身是否做好了準備,有信心陪孩子一路走下去,一路走好。
作為國際課程輔導的先行者和領航者,學誠國際教育由深耕國際課程教學、教研領域多年的一線名師組成,保證了持續穩定地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從創立之初就致力于研究和開發國際課程輔導,開設的課程內容有國際課程輔導(IB課程、IGCSE/A-level課程、AP課程等)、國際學校備考及銜接課程、大學學科附加考試等,可詳詢。